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者是颅脑损伤高危群体,病死率高,且病程愈长,预后愈差。自2001年3月-2007年4月,我院收治上述患者114例,采用标准外伤大瓣切口清除血肿,去瓣减压并切开天幕裂孔,收到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特重型颅脑损伤 天幕切开 大骨瓣开颅 应用 脑疝 颞叶钩回疝
  • 简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5分)^[1]的患者伤情危重,发展迅速,残死率高,是神经外科治疗最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的患者实验组60例行“大瓣减压小脑幕切开术”,对照组60例行“大瓣减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 标签: 大骨瓣减压 小脑幕切开 特重型颅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
  • 简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其致残和致死率高,有资料显示其死亡率可达60%以上[1],已成为中青年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手术仍是颅脑损伤的首要治疗方法。近年来资料显示标准大瓣减压术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较传统瓣减压术具有显著优势[2],但其术后较高的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仍是临床关注热点。

  • 标签: 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硬脑膜 脑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小窗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根据CT定位,按微创手术设计切口,解剖外侧裂后,经岛叶皮层清除血肿。结果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中,死亡2例,34例(94.4%)血肿清除满意,残余血量小于5ml。25例术后12~22d出院,其余9例在2个月内出院。结论经小窗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有利于术中止血和术后脑脊液引流,可降低颅内压,提高疗效。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瓣、普通钛网和预塑二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行颅骨修补术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自体瓣修补168例、普通钛网122例和预塑二维钛网45例。结果普通钛网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时间(92.5min)和预塑二维钛网组(85min)较自体瓣组(65min)明显延长(P〈0.05)。三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材料外露、再手术取出材料、癫痫、颅内血肿和皮下积液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自体瓣组术后外观缺陷率最高,普通钛网组次之,预塑二维钛网组最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自体瓣、普通钛网和预塑二维钛网等材料与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癫痫、颅内出血等无明显相关性;额颞颅骨缺损首选预塑二维钛网,非额颞颅骨缺损修补应首选自体瓣;普通钛网逐渐淘汰,但可使用于颅骨缺损急诊一期修补。

  • 标签: 颅骨缺损 修补术 自体骨瓣 钛网
  • 简介:创伤性颅骨缺损大都因颅脑外伤去瓣减压所致,部分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目前国内外创伤性颅骨缺损一般选择二期修复。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从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选择需开颅去瓣减压手术患者(除外开放性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体颅骨微粒一期种植修复创伤性颅骨缺损,目前已开展手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微粒 一期 种植 修补 颅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5年2月对经头颅CT证实、血肿定位后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在24~48h内采用小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治疗50例(观察组),常规瓣减压术治疗53例(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5.8%;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52.0%)明显高于对照组(32.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增加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瓣减压术。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骨瓣减压术 疗效
  • 简介:患者,女,19岁,因自觉前额部无明显诱因疼痛伴前额部包块三月入院。近半月来疼痛加重,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入院后行颅脑CT平扫示额部正巾颅骨局限性破坏,颅内未见异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前额正中可触及约3.5cm-4.0cm包块,质地中等,高于皮肤约0.6cm,边界较清楚,无压痛,余未见异常。

  • 标签: LANGERHANS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症 CT检查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STBI)高死残率,是治疗的难点。我科近5年来,收治STBI患者268例,其中采用改良大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92例,与改良大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7例和标准大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9例比较,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开颅术 选择性亚低温
  • 简介:目的提高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GABRG2基因变异与内侧颞叶癫痫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方法测定内侧颞叶癫痫致痫灶和其他类型癫痫病人手术切除脑组织内的GABRG2基因mRNA序列。结果全组共发现3处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内侧颞叶癫痫组245G-A出现频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GABRG2基因突变极有可能在内侧颞叶癫痫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癫痫 颞叶 点突变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GABRG2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抑癌基因DLC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39例及同期行颅脑减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10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LC1mRNA的表达;将质粒pCS2-DLC1转染体外常规培养的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同时用空载体pCS2-MT转染作为对照组,转染后36h应用Westernblot检测DLC1表达标签蛋白Mvc,应用MTT检测U25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DLC1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Ⅰ级胶质瘤组织DLC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Ⅱ、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44.20、30.23、32.25、31.0,H=18.818,P=0.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DLC1标签蛋白Mvc在pCS2-DLCI转染组细胞呈过表达,在pCS2-MT转染组细胞无明显表达;MTT检测显示pCS2-DLC1转染组U251细胞吸光度值高于pCS2-MT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高表达的DLC1可能促进胶质瘤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伸经胶质瘤 DLCl基因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护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方法:按文献内容分析法分析医院2006-2009年护理本科生论文开题的一般资料。结果:护生论文开题存在选题、查新、设计和报告等方面问题。结论:应加强护生论文开题指导,确保护生论文质量。

  • 标签: 护理本科生 论文开题
  • 简介:目的构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组织芯片。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118例样本(包括各级别人胶质瘤组织、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多细胞球体、胶质瘤干细胞球体以及用于对照的正常人脑组织、人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球体)的阵列,应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结果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118个点阵;熔蜡后有个别点阵发生移位,切片后无点阵缺失;HE染色观察符合原始病理诊断。结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而制作的组织芯片是胶质瘤分子病因研究的有用工具。

  • 标签: 组织芯片 神经胶质瘤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对比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中基于搏动指数(PI)评估颅内压(nICP—PI)和基于舒张期脑血流流速(FVd)评估颅内压(nICP—FVd)两种参数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去瓣减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TCD相关参数(55条记录)。结果把每一条TCD记录作为一个独立事件,nICP—FVd显示了与有创颅内压(ICP)更好的相关性与评估能力:r=0.61,P〈0.05;偏倚为-2.20mmHg,95%预测置信区间(cI)=(-23.1mmHg,18.7mmHg);曲线下面积(AUC)=0.73,P〈0.05。而nICP—PI则与有创ICP无明显相关性:r=0.1,P〉0.05;偏倚为2.10mmHg,95%CI=(-16.0mmHg,20.1mmHg);AUC=0.53,P〉0.05。结论去瓣减压术后基于TCD的参数nICP_FVd与参数nICP—PI相比较,前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颅内压变化,具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颅内压 经颅多普勒超声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sTBI6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经天幕裂孔切开+标准大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颅内压、血清血清前白蛋白(PA)、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结果术后1~3d,两组颅内压逐渐降低,且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血清MBP水平降低,PA水平升高;而且,观察组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2%,5/33)明显低于对照组(39.4%,13/33;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0.6%,20/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3%,10/33;P<0.05)。结论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瓣减压术治疗sTBI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清PA及MBP水平,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经天幕裂孔切开术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