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维测量分析.方法选取7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双侧上颌磨牙的患者,采集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使用Rapidform2006软件对实际及虚拟的阶段模型和治疗前模型进行对比,比较采用不同设计的患者第一磨牙远移量、远移效率、牙齿倾斜度及前牙的变化.结果7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双侧远移效率平均为98.25%,90.6%,94.4%,其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颊侧均设计了垂直矩形附件;2例患者,第磨牙牙胚未拔除,磨牙远移效率平均为66%,78.95%;1例患者未设计第二磨牙附件,磨牙远移效率为50.65%;1例患者第二磨牙牙冠较短,远移效率为47.85%.远移后的磨牙均出现不同程度远中倾斜.戴用Ⅱ类颌间牵引辅助远移磨牙的过程中前牙未出现明显唇倾,但有少量伸长.结论使用隐形矫治技术在远移上颌磨牙阶段,在辅以Ⅱ类颌间牵引时可以较好地保护上前牙支抗,有效实现第一磨牙远移,但存在磨牙倾斜移动问题.附件的设计、牙冠高度及第磨牙是否存在都可能影响磨牙远移效果.

  • 标签: 无托槽矫治技术 磨牙远移 三维测量
  • 简介:磨牙是人类最常发生阻生的牙齿,当其阻生时常引起智齿冠周炎及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给患者带来病痛.因此,正畸医师在制定矫治计划时应考虑正畸治疗对正在发育的第磨牙的作用及如何采取措施预防第磨牙阻生.

  • 标签: 拔牙矫治 第三磨牙 萌出间隙 萌出预测
  • 简介:目的研究3种常用烤瓷非贵金属合金在体外细胞培养液和1%乳酸液中离子析出的量及种类。方法用失蜡法铸造3种常用烤瓷非贵金属合金试件: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镍钛合金,分别置于DMEM体外细胞培养液和1%乳酸溶液中浸泡30d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coupledplasmaatomicemissionspectroscopy,ICP-AES)检测3种合金离子的析出量和种类,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3种合金在两种浸泡液中离子析出总量依次为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镍钛合金;在1%乳酸溶液中浸泡的3种合金离子析出总量皆比在DMEM细胞培养液中的离子总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常用烤瓷非贵金属合金中,镍铬合金的离子析出量最大,耐腐蚀性能最差,镍钛合金和钴铬合金耐腐蚀性比镍铬合金好;1%的乳酸溶液加速3种合金的腐蚀过程。

  • 标签: 铸造合金 离子释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吸收光谱法
  • 简介:原发性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对于原发性叉神经痛治疗中药物治疗、注射治疗、微创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术等研究较多。该文对于叉神经痛的各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注射 微创 微血管减压
  • 简介:目的:评价K锉、Safesiders锉和HEROShaper锉预备离体牙弯曲根管的成形效果。方法60颗根管弯曲的离体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K锉、Safesiders锉和HEROShaper锉进行根管预备,根管预备前后分别往根管内注入复方泛影葡胺并拍摄X线片,分析根管预备后根管弯曲内外侧壁牙本质去除量、中心定位能力及根管直化角度。结果在根管弯曲内外侧壁所有观测,Safesiders锉组和HEROShaper锉组牙本质去除量均少于K锉组(P均>0.05)。Safesiders锉组牙本质去除量多于HEROShaper锉组,但仅在根管弯曲内侧壁3和4mm观测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m:t=3.72,P<0.05;4mm:t=7.62,P<0.05)。在距根尖孔5mm以下观测,Safesiders锉组和HEROShaper锉组中心定位能力优于K锉组(1mm:F=7.45,P<0.05;2mm:F=10.20,P<0.05;3mm:F=7.75,P<0.05;4mm:F=23.45,P<0.05;5mm:F=10.91,P<0.05);而在所有观测上,Safesiders锉组与HEROShaper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fesiders锉组和HEROShaper锉组根管直化角度均小于K锉组(F=58.95,P<0.05),但Safesiders锉组与HEROShaper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锉、Safesiders锉和HEROShaper锉预备离体牙弯曲根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根管偏移,其中Safesiders锉和HEROShaper锉根管偏移较少,具有较好的根管成形效果。

  • 标签: 镍钛器械 根管预备 弯曲根管
  • 简介:维影像重叠是评估患者治疗及生长维变化的重要方法。本篇综述回顾了维医学图像重叠的种主要技术及其在正畸领域的应用进展。许多有效性研究探索了颅底、上颌骨、下颌骨、牙列模型以及单个牙维数据的重叠方法。也有研究将患者不同维数据融合,以创建更加准确的数字化患者模型。

  • 标签: 三维重叠 正畸学
  • 简介:目的:探索用于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任意维前伸运动轨迹进行描记的算法模块.方法:应用激光维扫描和重建技术,建立全口义齿人工牙列模型,采用Matlab6.5数学计算分析软件,并结合空间解析几何原理,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在(牙合)架上的前伸运动进行数学建模和轨迹模拟.结果:(1)建立了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前伸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2)获得了用于描记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维前伸运动轨迹的算法模块,并对实际病例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在定量研究全口义齿功能运动轨迹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揭示该方法的设计思想可行,并为定量研究义齿动态咬合情况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牙列 人工牙 全口义齿 运动 咬合 定量研究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口腔修复、牙体牙髓及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届国际口腔粘结技术大会将于2008年9月26-28日在中国西安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口腔粘结的基础与临床持久性。2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将莅临大会做专题学术报告,会议期间还将举办相关产品展览。

  • 标签: 口腔粘结 国际口腔 大会征文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所有拔牙位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位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
  • 简介:目的探讨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波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种不同方法预备后牙细弯根管对根管壁的清理能力及操作时间的差别。方法应用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波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对45个新鲜拔除的人恒磨牙近中颊侧根管进行预备.并记录操作时间,将牙根纵向劈开,分为根冠1/3、根中1/3及根尖1/3,扫描电镜下评价其根管内壁牙本质碎屑和玷污层的形成情况。结果种方法对根管清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论使用何种预备方法,其对根中1/3及根冠1/3处的清理能力优于根尖1/3部.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根管预备时间分别为:逐步后退法(12.8±1.26)min.逐步深入法(9.02±0.74)min,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法)(12.21±1.90)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根管预备方法均不能达到完全的根管清理,尤其是对于根尖1/3部,清洁效果很不理想:总体上看,根中及根冠1/3清洁度显著优于根尖1/3。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及逐步后退法操作均较费时、费力,而逐步后退法根管预备时间略短于另两种方法且较省力。

  • 标签: 根管预备 逐步后退法 逐步深入法 被动逐步后退法 细弯根管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耳赝复体制作方法.方法:将耳廓维图像数据库中的维模型,在surfacer10.0软件平台上数据处理为C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修改内容设计标准,局部修改调整耳廓维图像数据库中维模型形态,建立预修改模型库和一种模拟的CAD功能.在MagicsRP5.41软件平台上完成耳廓维模型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及镜像处理.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完成最终维模型向实体模型的转化过程,制作耳赝复体模型.结果:建立了一个耳廓维图像数据库应用系统.结论:探索了一种新的,更加方便的制作耳赝复体的方法.

  • 标签: 耳腰复体 图像数据库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三维图像数据库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v类洞应用种材料保存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患者共396颗患牙随机分3组,分别采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日本松风光固化树脂充填;可乐丽霏露AP-XTM树脂充填修复。观察2年的临床修复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可乐丽霏露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成功率98.49%,日本松风光固化树脂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成功率82.58%,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患牙成功率78.03%。可乐丽霏露AP-XTM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其它2组。结论:适当的充填材料和酸蚀粘结体系是老年患者v类洞保存牙体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可乐丽霏露AP-XTM 根面龋 楔状缺损 V类洞
  • 简介:叉神经痛是以面部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反复发作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缺乏根治方法,虽治疗方法甚多,然疗效评价不一。1998年以来,作者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6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中药 治疗
  • 简介:作者对538例6-17岁青少年第磨牙发育程度通过X线曲面断层片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第磨牙发育程度和牙胚情况,对第磨牙发育程度分牙胚形成、部分牙根形成、全部牙根形成。结果表明7岁时即有牙胚出现,随年龄增长第磨牙出现率增加,发育较快的年龄为8-10岁。第磨牙的发育状况女孩早于男孩,下颌早于上颌。

  • 标签: 青少年 第三磨牙 发育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高精度的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实体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自编程序,以及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结果:建立完整的颅面复合体维实体几何模型,包含22块骨骼和28颗牙齿。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的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面 复合体 计算机 模拟
  • 简介:目的通过维面部扫描比较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差异。方法将就诊患者正畸治疗方案分为拔牙与不拔牙两组,拔牙组12例,不拔牙组10例。矫治前后采用结构光维照相机获取患者维面相。采用Rapidform2006软件重叠矫治前后面相,将面部按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九个区,利用距离图示法分析面部各区的维变化,同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矫治中BMI指数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面部变化分析:不拔牙患者具有面部增大、不变,和颊肌区、咬肌区、颏肌下区这个变小区域,而拔牙组面部轮廓均表现为缩小或不变,不含增大区域。结论成人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维变化,无论拔牙与否,咬肌区和颊肌区均表现为缩小,眶下区和颧肌区均无明显改变,而两组在上下唇红区、口轮匝肌区、颏唇沟区的变化方向相反并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拔牙矫治 不拔牙矫治 三维面部扫描 面部软组织三维变化
  • 简介: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垂直及斜行骨折的维有限元模型,为开展生物力学试验仿真提供平台。方法:采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标本,将用CT所获得的下颌骨DICOM数据通过CAD软件直接建立维模型,并设计接骨板维模型:将接骨板和下颌骨的维模型进行装配,最终在FEA软件中设计骨折线的方向和间隙大小,并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包括骨折线方向、接骨板、骨折间隙大小等信息在内的兔下颌骨骨折的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了具有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兔下颌骨骨折模型,为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所采用的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

  • 标签: 有限元 下颌骨 骨折
  • 简介:目的:简化传统Ⅱ类洞明治修复方法及防止充填后出现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门诊就诊患者患牙300颗(267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把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充填至整个窝洞壁,光照固化后,不作酸处理、不涂粘接剂,直接充填复合树脂;实验组2:对实验组1的玻璃离子进一步树脂增强,把复合树脂一部分深入到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内,另一部分露在窝洞内;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充填。12个月后复诊,评价。结果:实验组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界面间无1例出现分离现象。实验组1有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1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2.47%;实验组2有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5.79%;对照组有4颗术后敏感,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86.96%。实验组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中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能牢固结合。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但不能防止龈壁继发龋。实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

  • 标签: Ⅱ类洞 复合树脂 玻璃离子 三明治充填技术
  • 简介: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 标签: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