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阳明心学需要整体性认识。阳明心学是行动的哲学,它由"我心灵明生成"。"讲之以真心",是彻底领悟"知行合一"的钥匙。"心即理"的阳明新识,是把身心作为人与万物之整体而论,阳明心学之"心",借用"灵明"而呈现象,以现象而说道理,以道理辨析而证"心学"的意义性存在,既印证了人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更重在开启生命之仁的人为世界主体的审美价值。"心即理"是阳明学的坚守,"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骨架,"致良知"才是灵魂。对"致"的理解,首先在"揭"。郭店出土文献仁作写,更是对致良知最好的原始注释。重新深入学习和认识阳明心学并获得新知,就是将中国儒学从历史文明状态下激活成当代生活的血脉,也是我们当下走向世界一种新文明的生存可能。

  • 标签: 阳明心学 整体性认识 新知 新文明 生存可能
  • 简介:面对悠久深厚的儒家传统,王阳明表现出了理性的文化态度和勇敢的变革精神。王阳明尊崇儒家圣人、尊崇儒家社会理想,表现了对儒家传统的认同及儒家立场。但是,王阳明没有一味地拘泥于儒家传统,他对于儒家的虚文传统、孔子的权威性尤其是朱子学说都表示了大胆的质疑并进行挑战。在质疑儒家部分传统的基础上,王阳明以是否"自得"为标准,以简洁性原则和自主性精神,成功地实现了对儒学传统一定程度的改造与推进。王阳明的传统观对我们今天反思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儒家传统 尊崇 质疑 革新
  • 简介:17世纪中期的朝鲜,政治上党争激化,思想上出现了向朱子学一边倒的倾向。在当时的思想持续僵化的大环境中,霞谷郑齐斗(1649~1736)决然地选择阳明学,并继续将其发展,最终成为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选择阳明学并一直试图从中找到新的'活力'。郑霞谷并不是单纯地吸收阳明思想,而是把阳明学的主要核心思想要素与当时朝鲜学术的潮流加以整合,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说。霞谷对阳明思想的理解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还在某些特定的点上进行了'独辟蹊径'式的探索。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以郑霞谷之生平及对四句教的解释为中心,探究阳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思想特征。

  • 标签: 郑霞谷 四句教 无善无恶 善恶无定形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阳明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评价,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构建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立台讲学,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敢于直言上疏,与朝廷的恶势力做斗争;以万余乌合破宁王强寇十万众。他的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中度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在空间上影响国内外,也在时间上绵延至今。其思想体系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我国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思想政治 阳明心学
  • 简介:身心一体的生命主体立于天地之中,因为意识的流动指向外物,外物因为意识的投射而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对其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评判却依赖于主体之良知。意有恶念,需为善去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后天的功夫,以复归心之虚灵明觉处,即是良知的后发显现,是明觉之良知,生命主体自身的意义世界即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得以建构,良知慢慢呈现明觉之态,同样合乎天理,合乎天地生生大道。

  • 标签: 良知
  • 简介:阳明的封奏疏不是很长,但是其涵盖量却是非常丰厚,可谓是中华古典文献中的奇葩。全文只有一千七百多字,再加之引用了明武宗朱厚照的诏书五十几个字,王阳明自己的文字只有一千六百多字。但就在这一千多字里,王阳明不但把问题说得很清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底线。

  • 标签: 王阳明 封爵 古典文献 明武宗 是非 诏书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阳明学传播到朝鲜朝被霞谷郑齐斗等学者继承和发展。在对'良知'的认识上王阳明和郑齐斗基本相同。二者都把'良知'理解为'心之本体''行为之纲领''致明的对象'。但是二者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不同,对'良知'的解释上存在一些差异。郑齐斗对'良知'的认识从王明明的'良知与宇宙'的高度,转为'良知与人'的层面,更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意识活动。郑齐斗在解释'良知'时比王阳明更加注重了道德理性、人性本善的方面。而且以'生气''生理''生道'等范畴解释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这是霞谷的相对于王阳明及中国的阳明学的不同特点,也是霞谷重视和强调'活理'的生态哲学特征。阳明学的'良知'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道德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力行实践精神。'良知'精神可以说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良药。阳明学不是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精神的活生生的文化,应深层挖掘并继承发展。

  • 标签: 王阳明 郑霞谷 良知 相同性 差异性 现代意义
  • 简介:民国时期,张岱年对王阳明思想进行了独特而细致的分析。他信取辩证唯物论并以之判定王阳明哲学是主观唯心论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西学在解释中国哲学。他以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三个哲学'部门'对王阳明思想的架构,是以哲学的普遍性对其思想的探究,使得阳明学真正具有了哲学的意义。此外,张岱年以一些具体哲学问题为基点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源流,并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同异比较,提出许多新见。

  • 标签: 民国 张岱年 阳明学
  • 简介:黄平:从历史想象、改革时代、左翼悲情、学科现状一路谈来,以文学为志业,最终要面对当下写作。我们恐怕不止一次听学界朋友带着骄傲的口吻讲过,90年代之后不读小说了;对于年轻读者情况也不容乐观,至少我在课堂上提到茅奖级别作家时,我校那些普遍高考六百分以上的同学们一片茫然。在一个被牢牢判定为“文学边缘化”的时代,当下写作的境况如何?我们不谈初步经典化的作家,比如王安忆、余华、贾平凹、莫言;我们也不谈高度市场化的作家,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笛安。我们选择六位携带各自美学特色的作家,从混沌的当下写作多样性谈起。

  • 标签: 多样性 写作 80后 文学边缘化 学者 历史想象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8
  • 简介:《孔子家语》、《孔丛子》中可能也有一些七十子后学文章,则是由孔子口述而为七十子笔录以及由七十子口授而为他们弟子笔录的文章,对于七十子后学这些早期说理文章

  • 标签: 先秦散文史上 出土文献 史上地位
  • 简介:在担任过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中,沈善洪先生既不是政治地位最为显赫者,当然也不可能是学术成就最为昭彰者,至于说到社会影响,自也无法比肩于蔡元培、梅贻琦、茅以升等享誉中外的名家耆宿。但在他主政杭州大学的十年里,对青年学者的教诲之殷、关爱之深、呵护之切、提携之勤,较之那些位尊望隆的大师

  • 标签: 青年学者 青年教师 中国学者 中国古典诗歌 接触 日本汉诗
  • 简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虽然提出的时间相隔五年之久,二者提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涵并无实质的区别。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都是要人们体认自己的本心,并按自己的本心做事。提出良知学说以后,王阳明较少谈知行合一,但从二者各自的针对性来看,致良知说并不能取代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反对向外探求道德之理,更反对道德空谈,知行合一说仍然极具价值。

  • 标签: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关系
  • 简介:知行之辨在宋明时期是重要的哲学话题,文章从知与行的内涵、诚意与致知、良知与良能等三个方面比较了王船山与王阳明知行观的不同。阳明和船山知行观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是'心本体'与'气本体'哲学思想的差异。阳明的良知在践履的过程中虽然有扩充,但这种扩充虽范围有扩大、内容有充实,但良知在本质上孩提之时与成年之时并无区别。秉持着'性日生日成'说,船山认为作为起点的心、性,抑或良知,在人生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变化。这种变化,在船山看来应该不仅仅是用强弱大小等词汇描述的外在形态改变,而且应该是二气?缊神化后的性质改变。

  • 标签: 王船山 王阳明 知行观
  • 简介:清初理学家李二曲对阳明"良知论"之得失做了精到的评判与深刻的融贯,围绕"良知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体论、体用论、教化论。一是将阳明的"良知本体论"涵括到其"虚明寂定"的界定中;二是将阳明的"良知体用论"熔炼为兼顾体用的"明体适用";三是将阳明的"良知教化论"提炼为"明学术""醒人心"的经世智慧。

  • 标签: 李二曲 王阳明 虚明寂定 明体适用 经世致用
  • 简介:在哲学理论上,王阳明以良知释知行本体,从知行合一走向致良知,同时将万物一体思想的根基诉诸致良知之学,即他用致良知作为其心学思想之核心,通贯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这种理论的架构及推演与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治天"的关键在于"治心""治世",其中,"治世"又可以转化为"治心",由"治心"可以达到对自然、社会的治理。三者之中,"治心"是核心,是主导。

  • 标签: 王阳明 治世 治心 治天 逻辑统一
  • 简介:阳明心学所渗透的主体性思想,体现了对作为主体之人的价值的重视,其对主体自由精神的宣扬,对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当下和谐社会建构与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万物一体""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各个层面中都蕴含着主体性思想,包括主体赋予对象存在的意义、主体道德精神的呈现、主体道德实践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其对当下人主体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感等的培养有促进作用的思想因素。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主体性 主体价值 现代价值
  • 简介:明代大儒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达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伟人。"阳明文化"是指王阳明及其后学在长期的道德体悟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心学学派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儒家心性论与中国道德哲学发展到阳明文化之阶段,已到达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 标签: 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体系 价值观 主义 中国历史 道德
  • 简介:1朱子对《大学》的诠释理路在目前国内讨论朱子与阳明的论文之中,大家更偏重于批评朱子、推崇阳明。我认为,在讨论朱子与阳明之关系时,不能忽略:阳明首先对朱子之说多有吸纳,然后才在吸纳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批判的意见。而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大学》中所涉各种命题的诠释处。

  • 标签: 心即理 致良知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