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听资料属于一种以视音频等为主的证据材料,其能够通过声音以及图像等形式有效再现一个案件的发生过程,所以目前已经成为刑事诉讼当中的非常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其在印证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方面可以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视听资料皆可作为证据进行犯罪事实的揭发,其也需要一些条件的限制和严格的审查,才会有资格成为证据。因此,本文便针对刑事诉讼当中视听资料的法律资格作出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刑事诉讼 法律资格 研究 视听资料
  • 简介:摘要:我国汽车领域已经是全球重要的、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然而在汽车行业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原告资格认定问题仍制约着私人执行的发展,我国反垄断法的基础理论还缺乏足够清晰的共识与认定框架。破解之道将从典型案例的认定逻辑入手,评析当前规范基础,尝试构造原告资格的基础理论和认定标准,对我国汽车行业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予以体系性的回应。

  • 标签: 汽车行业 反垄断民事诉讼 原告资格 认定标准
  • 简介:【摘要】股东代位诉讼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创设的,在公司及其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由股东代替公司提起诉讼的一种特殊救济制度,对于维护公司利益、防止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新《公司法》第152条,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于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但从实践操作来看,对当事人主体资格规定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关键词】股东代位诉讼制度主体资格构建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的管理权、决策权、经营权、人事权都集中于控股股东以及董事会手中。股东会由于自身运作机制的局限,加上控股股东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使得股东会的实际权力逐渐被削弱,甚至架空。中小股东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防止公司大股东、董事、经理等人员滥用经营决策权,保护中小股东以及公司利益,各国逐渐建立起股东代位诉讼制度……

  • 标签: 主体资格构建 代位诉讼 制度主体资格
  • 简介:立法机关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建立起公益诉讼机制,明确了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和主体资格。立法机关在平衡公共利益保护与公益诉权滥用的价值;中突时秉持审慎态度,在《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限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而将众多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排斥在外。民事诉讼法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除法律明确授权的以外,检察机关不应当违反法律规定直接提起公益诉讼,但可以通过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形式参与公益诉讼

  • 标签: 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 督促起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引言:中国第一起以自然物作为共同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双苯厂(101厂)的苯胺车间因操作错误发生剧烈爆炸并引起大火,导致100吨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含苯和硝基苯,属难溶于水的剧毒、致癌化学品),导致江水硝基苯和苯严重超标,造成整个松花江流域生

  • 标签: 原告资格 环境公益诉讼 自然物 公益诉讼制度 合法权益 环境权
  • 简介:我国在2012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中首次引入环境公益诉讼概念,并在2014年公布的《环境保护法》及2015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细化规定。国家在立法层面不断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且在全国设立了77个专属环保法庭,并于2015年赋予人民检察院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但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仅48件①。一边是国家立法支持,相关法律规定、配套措施层出不穷;一边是新设立的环保法庭案件稀少、门口罗雀,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信访、上访屡见报端;公共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热点有着巨大的诉讼需求,却无法在司法审判中得到有效释放,造成这种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数量、能力、意愿、监督措施的缺乏。在多元化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中拥有环境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作为最优选择,在立法层面及司法实践中未获重视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遭遇瓶颈。将环境管理机关确立为环境公益诉讼主要原告主体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诉权监督机制是突破环境公益诉讼所面临现实困局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环境管理机关
  • 简介:随着城镇住宅商品化迅猛发展,为适应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2003年6月8日国务院以第379号令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2007年3月1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第六章中以14个法律条文对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行了规范,2007年8月26日国务院又根据物权法对《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从此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然而,物业管理之制度建设毕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等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身义务过程中,屡屡发生纠纷,诉讼大量出现。在有关诉讼中,作为自然人的业主和作为法人的物业服务企业是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的诉讼当事人,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诉讼主体资格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并无明文规定。

  • 标签: 诉讼主体资格 业主委员会 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物业管理条例》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简介:我国2013年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但立法对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比较模糊,对起诉的具体程序缺乏规定,引发了理解上的混乱.尤其是,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有关组织”的范围,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争议.选取环境NGO为样本,探讨今后公益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完善的思路和方法将产生示范效应.本着让更多环境NGO参与的理念,今后应设置相对宽松的原告资格规则;本着环境NGO是“监督者”、“替补者”的角色定位,应设置合理的起诉前置程序;本着公益保障的目的,应建立环境NGO起诉的激励、约束机制.

  • 标签: 公益诉讼 环境NGO 原告资格 前置程序 激励约束机制
  • 简介:2014年新《行政诉讼法》首次引入"利害关系"的概念,将其从之前的"司法解释"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明确规定原告不仅包括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还包括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但是如何判断起诉人是否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现实中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这就为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混乱.域外的"保护规范理论"在解决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上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保护规范理论",旨在为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与发展作有益的尝试.

  • 标签: 行政诉讼 原告资格 利害关系 保护规范理论
  • 简介:摘要199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心理测试仪,此后测谎技术在我国开始发展,最初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破,近年来开始应用于民事诉讼。本文从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引入,分析了测谎结论符合民事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要求,具有作为民事证据的资格,后基于测谎证据本身所具有的的局限性与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具体探究。

  • 标签: 测谎技术 民事诉讼 证据资格
  • 简介:摘要:随着服务型政府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在服务方式上更加倾向于柔和性方式。以行政协议为主的合同形式,逐渐代替了单方行政行为。行政协议作为替代性柔性行政方式,突破了行政主体对公共作业的专断,体现了开放共赢的现代合作观念,以合作行政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和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 标签: 行政协议 主体资格认定 相对人身份
  • 简介: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迁而行政诉讼法未能及时修正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探索性地颁行了新司法解释,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进行重新界定,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新司法解释的属人因素及属事因素上都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作出了限制性规定,有些规定甚至是对行政诉讼法的倒退.为使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继续向逐步放宽的世界性趋势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及其司法解释仍任重道远.

  • 标签: 司法解释 原告资格 受案范围 合法权益 利害关系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应依据民事诉权理论,重点在于应使实体权利能够得到司法的保护,并且使诉权能够得到合法、有序的行使。本文认为,实体权利义务主体行使相应的诉权是首要的、通常的诉权行使方式,在实体权利义务主体不适合行使诉权的情况下考虑诉讼担当。我国首先应完善环境实体权利的确认与设置。行政主管机关、检察机关、环保组织可以在其职权或所代表的权利范围内行使对应的诉权,个人仅可以在与其有关的利益范围内提起广义的环境公益诉讼。在诉权冲突的情形下,应设立督促起诉等配套程序。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主体 诉权 督促起诉
  • 简介:对于清算组织的产生、作用及权利,我国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法学理论上,对此也早有定论。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由于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制度进行过渡和规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加上企业部门及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司解散和清算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同时在公司法尚未颁布的情况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司法部门又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颁布和下发了一些概念不清且用词与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和理论不一致的规定和解释,并且在公司法颁布以后又未能及时对上述规定和解释作出相应的规范和调整,造成立法歧义。

  • 标签: 公司法 清算组 法律释义 公司解散 法学理论 民事诉讼
  • 简介:当代中国,在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标准上,尽管立法上还没有引进主观公权利与反射利益的区分理论,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主观公权利与反射利益的区分理论。主观公权利与反射利益的区分,是行政相对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关键,是其合法权益能否获得司法保护的关键。

  • 标签: 主观公权利 反射利益 原告资格
  • 简介: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在反垄断制度建构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现实交易中因垄断行为遭受损害的受害人不太好确定、诉讼效率等因素,将发起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诉权配置给哪些主体需要法政策的权衡。美国因为其注重效率的法政策取向以及特殊的判例法制度,由一系列判例确立了间接购买者规则,一度排除了非直接购买者的起诉资格;而欧盟则基于其注重公平的法政策取向以及其既有的侵权法范式,从总体上进行立法规划,倾向于赋予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结合中国的现有实定法及理论资源,建议在赋予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的构建。

  • 标签: 反垄断 损害赔偿 原告资格
  • 简介:在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很多障碍,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引入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未明确赋予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供求理论、公共福利等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个案研究为进路,就"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可以论证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该赋予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资格

  • 标签: 法经济学 民事公益诉讼 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