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动脉弹性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无血管病变20例为病理A组,有血管病变20例为病理B组。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应用VVI测量动脉管壁长轴方向上和短轴前、内、后、外对应点的最大运动速度(Vsm)、最大应变(Ssm)及最大应变率(SRsm),并进行比较。结论病理A组、病理B组、对照组间的长轴和短轴对应点间Vsm、Ssm、SRsm比较有差异。病理A组、病理B组、对照组内各位点比较Vsm、Ssm、SRsm比较有差异(P<0.05)。讨论VVI技术能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的改变。

  • 标签: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应变 应变率
  • 简介:甲状旁腺癌是一种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例的2%-4%。其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极早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因患者手术前后病情变化大,术前可能发生高钙血症性甲状旁腺危象,术后易发生低钙抽搐。所以此类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血钙变化,精心护理十分重要。我院于2004年9月对1例先后行5次手术,且误诊为双侧股骨转移的甲状旁腺癌患者,

  • 标签: 甲状旁腺癌 恶性肿瘤 精心护理 癌患者 动脉修补术 姑息性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与高尿酸血症及颈内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血压水平(1、2、3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每组的血尿酸(S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动脉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S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血压升高SUA升高;各组血生化比较,TG、Tc(P〈O.01)以及LDL(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POA1、HDL、APOB及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I,Ⅱ组间:TG(P〈0.05)、LDL(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间:SUA和动脉内径(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Ⅲ组间SUA、TG和动脉内径(P〈0.01)以及TC、LDL(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SUA水平升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临床分级及脂质代谢有关,与动脉内径有相关性.但不密切。

  • 标签: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颈总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栓塞术治疗颅面部疾病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45例病人行动脉造影明确靶血管,应用PVA颗粒、IBCA、明胶海棉条及钢圈等治疗颅面部疾病。结果20例脑膜瘤、1例颅骨骨髓瘤、7例鼻咽部血管瘤、3例颈静脉球瘤均在栓塞后进行了根治术;6例外伤性鼻出血均在栓塞后6小时内止血;4例头面部血管瘤及4例硬脑膜血管畸形病人亦得到了治疗。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治疗 颈外动脉 栓塞术 颅面部 血管瘤 病人
  • 简介:1病例资料男性,74岁。因反复头昏、头沉感20余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0年,平时口服尼莫地平、卡托普利片。入院头颅MRI: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头颈CTA:颅脑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左动脉-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可能;右大脑中动脉M1远端局部管腔膨隆(动脉瘤?)。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外动脉缺如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 简介: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vectorimaging,VVI)技术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commoncarotidartery,CCA)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增加组(T2DM-1组)30例和IMT正常组(T2DM-2组)30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观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CCA内径、IMT及斑块情况;采用VVI技术对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6个节段的径向最大速度(Vs)、切向最大应变(Smax)及切向最大应变率(SRmax),对各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1组IMT厚度显著高于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IMT厚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T2DM-2组及对照组CCA内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患者CCA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患者CCA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CA二维形态未改变以前CCA弹性已经降低,VVI技术可用于评价CCA的弹性状态,能够早期发现初诊T2DM患者的CCA弹性降低。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总动脉 超声检查 DIABETIC mellitus type
  • 简介:【摘要】目的: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动脉管壁形变特征。方法:采用随时抽签的方式,将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划分为对照组,统一进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人员的LS及LSR情况、CS及CSR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的LS、LSR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的CS、CSR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有利于尽早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根据其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颈总动脉管壁
  • 简介: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彩色脉搏波成像技术分析高血压患者动脉纵向及环向血管壁硬度,比较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壁硬度差异,探讨2种技术在高血压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至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分级分为1、2、3级高血压组3组各40例.另选取同期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无高血压病史的健康志愿者4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动脉前壁及后壁的弹性模量值(Mean、Max、Min),得到颈动脉的纵向血管壁硬度;应用彩色脉搏波成像技术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动脉壁的脉搏波速度,包括收缩期开始时的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期结束时的脉搏波速度(PWVES),得到颈动脉的环向血管壁硬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级别高血压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动脉壁硬度值(Mean、Max、Min、PWVBS、PWVES),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一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壁硬度值(Mean、Max、Min、PWVBS、PWVES)与高血压级数的相关性.结果动脉(前壁及后壁)的弹性模量值(Mean、Max、Min)均为高血压3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1级组〉健康对照组,且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动脉(前壁及后壁)的弹性模量值(Mean、Max、Min)与高血压级数均有相关性(r=0.817、0.767、0.796,P均〈0.05).随着高血压级数的增高,高血压患者动脉(前壁及后壁)的弹性模量值(Mean、Max、Min)呈增高趋势.动脉脉搏波速度(PWVBS、PWVES)均为高血压3组〉高血压2组〉高血压1组〉健康对照组,且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脉搏波速�

  • 标签: 弹性成像技术 彩色脉搏波成像技术 高血压 颈总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大鼠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取30只3、12和24个月龄SD大鼠(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迅速取下左右两侧动脉。左侧动脉置人4℃氧合Kreb’s液(pH=7.4)中,用于各组大鼠动脉血管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量。右侧动脉置人4%多聚甲醛溶液,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动脉组织形态学及定量形态学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壁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大鼠月龄增高,成年大鼠动脉发生明显重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并伴有eNOS蛋白表达的降低。①3个月龄大鼠动脉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0.1±2.5和79±8,显著高于12(6.7±1.4,64±8)和24个月龄大鼠(1.9±0.9,30±5),P〈0.01;②3、12和24个月龄大鼠动脉张开角分别为(80±6)度、(110±6)度和(121±4)度,12和24个月龄大鼠动脉的张开角都显著大于3个月龄大鼠的张开角(P〈0.01);③应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量与血管张开角变化呈负相关(r=-0.8089,r=-0.7560,P〈0.05)。结论无论在血管形态学还是在零应力状态方面,不同月龄大鼠动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血管壁组织eNOS蛋白表达与大鼠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颈总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应力 物理 张开角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22岁,因“右手掌肿物疼痛及中环指麻木1周”于2008—11—08入院。2周前患者不慎摔伤,右手掌部着地,被石头挫伤右手掌,致右手掌1cm纵形伤口。在我院门诊给予清创缝合术,术中未见有明显出血点。术后给予破伤风1500U肌注,抗炎治疗,伤口处无不良反应。1周前上网时不慎右手活动过度,当时自觉右手掌疼痛加重,次日出现肿物。1周后中环指麻木,

  • 标签: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指总动脉 挫伤 右手掌 清创缝合术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劲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500例,并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非脑血管疾病患者235例作为参照组,证实为脑梗死患者28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超声结果。结果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6.15%,参照组检出率51.9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均回声不规则型斑块、溃疡斑块、低回声斑的发生率61.95%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分叉处是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好发部位,动脉仅次之,梗死病灶侧的粥样硬化程度显著较健侧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是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进而发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诊断,及早发现治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多普勒超声 颈总动脉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以不同剂量蛋氨酸饮食喂饲12周后分离动脉。HE染色观察动脉增殖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并测定动脉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剂量蛋氨酸饮食导致大鼠动脉不同程度增殖,动脉内PCNA、Caspase-12蛋白表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Caspase-12蛋白表达增加,加重血管损伤,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平滑肌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CASPASE-12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非选择性、肾、骼动脉造影,从而研究冠状动脉、肾及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03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肾及髂动脉非选择性造影的病人,分析、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5/103)、21.4%(22/103)、20.4%(21/103);冠心病患者中、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生率随之增加(P<0.05).结论:、肾及髂动脉粥样病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于有脑血管病症状、顽固性高血压、下肢缺血性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冠脉造影后行、肾及髂动脉造影,除外周围血管病变.

  • 标签: 动脉硬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肾动脉 髂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 标签: 杂交技术 髂动脉 股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在应用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基础上加做转试验,检测了32例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VB·TIA)间歇期患者。发现BAEP异常率由46.88%提高到81.25%,两者相比差导显著(P<0.05)。而对照组转前后检查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BAEP转试验能显著提高VB·TIA的检出率,且方法简便,值得临床采用。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转颈试验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对160根所检出的椎动脉段走行变异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行颈部血管超声对所检出的160根椎动脉段走行变异与180根椎动脉段走行正常的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阻力指数、博动指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160根椎动脉段走行变异的患者中,其中有8例是双侧椎动脉段走行变异,因此患者是156例,156例患者中,头晕头痛患者135例(其中32例合并有高血压)。变异组椎动脉第三段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自身一、二段及对照组三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内45岁以上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与45岁以下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力指数、博动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在颅外段走行过程中变异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就椎动脉段走行变异来讨论,段走行变异一方面可影响到椎动脉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头晕头痛的症状,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异的椎动脉当转时由于各种原因,椎动脉受压明显,可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使得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加明显。

  • 标签: 椎动脉 颈段走行变异 超声测量值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11例。溃疡发生距放疗平均13.4年,面积1 cm×2 cm~3 cm×7 cm,广泛纤维化。术前取材病理检查,清创宽度包括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控制深度,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清创后创面大小6 cm× 9 cm~8 cm×13 cm。以肩峰水平脊柱旁4~5 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的动脉筋膜皮支血管走行方向为长轴设计皮瓣,旋转点到皮瓣近侧缘的距离大于其到创面近侧缘距离约2 cm,皮瓣大小超出创面大小约2 cm。分离出蒂部血管后顺行切取皮瓣,转移到颈部修复放射性溃疡切除后缺损。供区边缘适当游离2~3 cm,如缝合张力较小可行真皮层远位减张直接缝合,如张力较大则采用部分缝合,缩小创面后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的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并小灶状钙化,局部区域坏死,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并少量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11例患者中4例行供瓣区预扩张,其余7例均为皮瓣一期切取后转移,皮瓣大小8 cm×11 cm~10 cm×15 cm。8例采用肩胛皮瓣修复,3例采用颈背皮瓣修复。供瓣区8例真皮层远位减张后直接缝合,3例缩小创面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中10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通过创面换药和二期植皮后痊愈。随访6~24个月,溃疡无复发。所有患者放射性溃疡均得到有效修复,术区外观、功能良好。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动脉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供区隐蔽,是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溃疡 辐射损伤 伤口愈合 颈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