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11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研究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对双号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对照组),对单号组患者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5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为骨质量较差,骨折愈合时间较慢,再次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只要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就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鲑鱼降钙素 骨化三醇胶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唑来磷酸钠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7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治疗,5mg/次,一日一次;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钙尔奇D片治疗,口服1片,1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骼疼痛程度明显缓解,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骨骼密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有流感样症状,短时间缓解。结论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但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用药期间需加强护理。

  • 标签: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两组,每组40例。进行一个月的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中,多项分值均高于老年常模,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值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骨密度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疼痛强度和骨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疼痛强度和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老年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药物联合康复理疗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47例,基于患者每天口服钙片并进行磁振热机器和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骨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骨质量和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取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药物联合康复理疗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骨质疏松 药物治疗 康复理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医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法,对照组使用常规补钙治疗法,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5.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骨折疏松患者,中医治疗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该种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中医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sis-related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1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P=0.032)。2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 再次骨折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汤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实验组采取口服5三醇胶丸并配合维生素D咀嚼片,以及鲑鱼降钙素和骨肽分针四联抗骨质疏松西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在实验组的药物基础上服用补肾壮骨汤进行治疗,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通过骨密度测量后的结果显示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骨密度测量值明显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明显高于实验组总有效率(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时,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予患者服用补肾壮骨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补肾壮骨汤 原发性骨质疏松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59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和老年组,骨折部位据X线确定。结果骨折发生部位频率最多的是股骨颈,占50.9%,其次为椎体,占39.6%,最后为前臂远端骨折,占9.4%;室内滑倒,运动跌倒是造成患者骨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登高时跌倒,最后是提重物和乘车颠簸等重力因素。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骨折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骨质疏松患者50例,其中出现再骨折患者20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再骨折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较多,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女性,再骨折时间为(4.21±0.85)年,两年内出现再骨折率为5.0%。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骨折后再骨折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骨质疏松 故障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保守治疗,观察组运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而后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65%;同时在脊柱新发骨折率上,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再骨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的有效康复。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治疗方法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重建异常的代谢性骨病。骨重建异常主要表现在骨转换中出现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异常活跃,或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明显衰退,前者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疾病诱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后者主要见于老年骨质疏松症。60岁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显著,是我们临床诊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服务人群。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症 骨形成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破骨细胞骨吸收 绝经后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于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等。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普及。

  • 标签: 骨质疏松症骨折 整体护理干预 临床探讨
  • 简介:摘要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8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再骨折 临床因素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维骨片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取7月龄SD大鼠行卵巢切除手术,5周后给予药物维骨片,3个月后检查大鼠股骨骨矿物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并进行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对血中的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IN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进行测定,分析药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结果维骨片能显著增加BMC和BMD,并且大鼠股骨最大力和抗弯强度均有升高趋势,维骨片能降低血中PINP及TRAP5b水平。结论维骨片可显著增加大鼠股骨BMC和BMD,有升高大鼠股骨最大力和抗弯强度的趋势,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绝经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吸收和骨形成作用,但以抑制骨吸收作用为主,从而起到阻止骨量丢失的作用。

  • 标签: 维骨片 去势骨质疏松 杜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效果对比。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保守治疗,观察组运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而后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65%;同时在脊柱新发骨折率上,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再骨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的有效康复。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