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在硬件设施、探测系统、网络环境日益完备,指导产品种类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根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需求,对宁夏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人员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根据社会需求与技术形势,讨论了面临的任务,提出了发展策略与措施。

  • 标签: 业务技术 预报预测 气象 宁夏 硬件设施 产品种类
  • 简介:利用2008—2009年大连市逐日负氧离子实况资料,分析了负氧离子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气温和PM10等是影响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的关键因素。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求得各季节负氧离子的预报方程,实现了预报的定量化。经检验,预报方程效果显著,在预报业务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负氧离子浓度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预报检验
  • 简介: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研究成果 科学家
  • 简介: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1996-2000)短期气候变化是指月、季和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和气候异常。许多气候灾害,如干旱、洪涝、持续性低温冷害、持续性高温(热浪)等,与这种气候变率和气候异常密切相关。根据异常气候型...

  • 标签: 短期气候异常 预测系统 重中之重 短期气候变化 评估系统 气候变率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 简介:2008年该项目在我国南方暴雨研究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的取得为该项目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研究任务与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要进展简述如下:

  • 标签: 暴雨监测 南方 预测 致洪 科学问题
  • 简介:为了了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数值模式对安徽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提高订正技巧,本文应用风险评分(ThreatScore,TS)、预报偏差(BIAS)和去除随机事件后的公平T评分(EquitableThreatScore,ETS)及真实技巧评分(TrueSkillStatistic,TSS)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安徽省ECMWF数值模式降水场预报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安徽地区降水的预报性能总体较稳定,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安徽省降水预报的ETS评分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所有气象站降水均存在预报过度的现象。降水预报分级检验表明,小雨量级降水预报评分明显高于其他量级降水,但预报偏差较大,预报过度现象严重;ECMWF模式对72h时效内的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技巧较小,对于72h时效后的暴雨量级降水基本没有预报能力。季节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春季、秋季和冬季的48h时效内晴雨预报的准确率为88%以上,订正空间较小;夏季各时效及春季、秋季和冬季168h时效以上降水预报的空报率超过60%,可以适度订正;秋季较其他季节降水预报的漏报率略高,尤其是120h时效以上降水的预报需关注。四季均存在降水预报过度的现象,尤以夏季最突出。ECMWF模式对安徽省降水量为01—07mm的格点降水预报空报率较高,订正后可以明显提升预报技巧,但增加了一定漏报风险。

  • 标签: ECMWF模式 检验 降水 TS评分 ETS评分 预报偏差
  • 简介:利用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海气耦合模式SINTEX-F(ScaleInteractionExperiment-FrontierResearchCenterforGlobalChangecoupledGCM)的多年回报结果,评估了该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区域,尤其是中国地区气候异常的预测潜力。与观测实况的比较结果表明:SINTEX-F模式对夏季降水、500hPa高度场和地表气温都有一定的预测技巧,但是相比而言降水与高度场的回报技巧要高于地表气温;而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也有较好的预测潜力,对500hPa高度场效果较好;对降水异常的年际变化也有一定的预测潜力,尤其是我国中部地区效果较好,但是模式预测的降水异常的幅值较观测相对偏弱;此外对我国西部的极端气候也有一定的预测潜力。

  • 标签: 海气耦合模式 夏季气候异常 季度预报 预测潜力
  • 简介:作者概述了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观测特征。与2000~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相对频繁,强度偏强。首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这是造成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多于前几年的动力原因。此外,春季我国西北及内蒙古的沙源地区降水偏少,干旱少雨,加之春季气温偏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利用IAP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6、2007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趋势的气候背景进行了预测,检验了系统对2006年沙尘趋势的预测能力,并对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测出2006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土壤偏干的状况,但对风场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的差距,由预测的气候距平结果推断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次数正常略偏少,与实况相反;对2007年春季的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沙源地区土壤湿度偏湿,冷空气活动势力偏弱,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由此预测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趋势与常年相比略偏弱。

  • 标签: 沙尘天气 气候背景 预测检验
  • 简介:以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7—2015年的蒸发皿蒸发量与气象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蒸发皿蒸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年尺度下,温度、水汽压、气压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季节尺度下,影响蒸发皿蒸发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春季受日照时数和温度的影响,夏季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秋季和冬季受日照时数和水汽压的影响;月尺度下,温度、日照时数、气压是影响蒸发皿蒸发的重要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蒸发皿蒸发的预测公式,预测的相对误差为0.45%~90%,均方根误差为5.56mm。

  • 标签: 长武塬区 蒸发皿蒸发量 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影响因子
  • 简介:针对服装行业制作的气候预测产品(以下简称服装气候预测产品)是福建省专业气象台为了满足我省服装、鞋业等特殊行业的需求,于2002年建台之初开拓的一项新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是提供专项的行业气候预测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服务项目包括:全国主要城市旬、月、季、年的气温、降水趋势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供合理的生产及销售建议。两年多来,

  • 标签: 气象服务产品 气候预测 市场服务 服装业 应用 服装行业
  • 简介:本文介绍了统计降尺度法(Downscaling)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了基于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分析的降尺度方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的北半球雨季500hPa高度场和850hPa湿度场预报产品,采用基@EOF分析的降尺度方法对福建省的雨季降水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表明用降尺度法预测福建的雨季降水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技巧,在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EOF分析 降尺度法 雨季降水预测 福建
  • 简介:AERMOD模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的推荐模式。为了更好地验证颗粒物干沉降作用对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选取福州市的煤堆场作为面源污染源,对预测范围内所有网格点PM10、TSP最大地面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网格点TSP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的0.13;PM10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的0.70,干沉降对TSP的影响大于PM10。同一粒径分布下,密度对颗粒物干沉降的影响较大,密度增加对可吸入颗粒物干沉降的影响大于总悬浮颗粒物,当密度大于3g.cm-3时,所有网格点PM10与TSP地面浓度比值的平均值接近于0.98,认为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基本完全沉降。此后,随着密度增加网格点处地面浓度的减小主要由PM10的沉降引起。AERMOD考虑干沉降时,距离污染源中心500m外的网格点处地面浓度,PM10/TSP〉0.98,大于10μm的粗颗粒几乎完全沉降。

  • 标签: AERMOD 环境影响评价 颗粒物 干沉降 密度 TSP
  • 简介: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技术,取60个月的窗口长度分析了1951-1997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序列。结果表明,序列中存在二个主要的振荡,其周期分别为准四年和准二年。以最大熵谱分析为基础,对包括振荡分量在内的前9个分量建立自回归模型。对自回归外推预报序列进行重构,获得超前36个月的SOI预测值。预测序列和观测序列5个月滑动平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这一奇异谱分析和自回归相结合的预报模型对1997-1998年强ENSO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峰值作出了很好地预测。试验还表明,合适地选择重构分量是提高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点之一。

  • 标签: 南方涛动指数 奇异谱分析 振荡分量 重构
  • 简介:(1)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下游暴雨系统物理模型研究.A.分析研究了强暴雨系统对中纬度乌拉尔阻塞高压短期变动的响应关系以及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强暴雨和干旱的影响和作用.强调了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亚洲中高纬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罗斯贝波的作用.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低涡对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

  • 标签: 天气灾害 形成机理 预测 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 强暴雨
  • 简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推荐的计算农田蒸散量的彭曼-蒙蒂斯公式(FAO-PM),选取甘肃中部雨养农业区定西1980~1995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和1990~1995年固定地段0~100cm的土壤湿度资料,对水平衡和Y.M安格斯坦土壤水分预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后者适宜于本地区的土壤水分预测,并分析了误差原因

  • 标签: 土壤水分 预测 研究
  • 简介:引言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主要水资源-石羊河水系径流越来越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因而加强石羊河水系流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趋势的预测,对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的应用 函数模型 因子均
  • 简介:利用昌马、莺落峡、九条岭3个水文站四十余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分析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春季流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用均生函数模型对流量进行了预报,为河西地区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河西地区 内陆河流量 均生函数模型 预报
  • 简介: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温度、74项环流指数和NCEP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结合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建立辽宁省汛期平均降水量及其5站(沈阳、朝阳、营口、丹东和大连)汛期降水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效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候预测统计模型高相关性因子的不足,从而使辽宁汛期平均降水量PLSR模型的试报均方根误差降低约10mm。PLSR模型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预报因子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其预测效果较逐步回归模型有明显提高,对2002~2011年辽宁5站汛期降水量试报的Ps评分平均值为72.6%,比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10.3%。

  • 标签: 偏最小二乘回归 均生函数 汛期降水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