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烧伤整形外科、头颈外科等最常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头皮缺损常导致颅骨外露、坏死、感染等,严重者累及脑组织。目前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皮片、局部皮瓣、扩张皮瓣等移植修复。后期往往面临植皮术后贴骨瘢痕溃疡、局部皮瓣修复面积有限、扩张皮瓣需有充足的扩张时间等问题。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已成为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针对头部大面积软组缺损,全身可利用组织瓣及可供吻合受区血管选择有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采用自体血管移植桥重建血供的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头部 软组织损伤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阔筋膜补片桥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1例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的病历资料。17例行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修复(补片组),男10例、女7例,年龄(61.47±6.63)岁(范围51~72岁);14例行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修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联合组),男4例、女10例,年龄(62.57±6.11)岁(范围53~71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6、12个月进行患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术后第2天及1年复查患肩MRI评估肩袖愈合及补片转归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3±6.8)个月(范围12~27个月)。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补片组VAS评分为(3.47±2.43)分,高于联合组的(2.07±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48);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65.07±6.17)分、ASES评分为(72.64±5.56)分,均高于补片组的(53.41±6.19)分和(63.88±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P<0.001;t=4.45,P<0.001);术后12个月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患肩MRI,补片组补片变薄(Sugaya分级Ⅲ型)发生率为53%,补片结构失败率(Sugaya分级Ⅳ、Ⅴ型)为18%;联合组补片变薄(Sugaya分级Ⅲ型)发生率为36%,结构失败率(Sugaya分级Ⅳ、Ⅴ型)为7%,两组补片转归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P=0.028)。结论阔筋膜补片桥修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技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术后1周疼痛更轻、术后半年患肩功能恢复更好,术后1年MRI提示了更好的补片愈合。

  • 标签: 回旋套损伤 阔筋膜 肱二头肌长头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机械血栓切除(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桥MT(IVT+MT)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栓负荷评分≤6分并接受血管内治疗(MT或IVT+M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对直接MT组与IVT+MT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情况、临床转归、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15例,年龄(65.4±12.0)岁,男性70例(60.9%);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8.0(14.0~22.0)分;直接MT组70例(60.9%),IVT+MT组45例(39.1%);49例(42.6%)转归良好,66例(57.4%)转归不良。直接MT组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210(130~255)min对230(187~268)min;Z=-1.982,P=0.047]和发病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283(228~358)min对320(268~385)min;Z=-2.017,P=0.044]显著短于IVT+MT组,但血管成功再通率(84.4%对81.4%;χ2=0.173,P=0.677)、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6.7%对7.1%;P=1.000)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40.0%对44.3%;χ2=0.206,P=0.650)与IVT+MT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尽管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7.1)d对(10.6±6.6)d;t=1.128,P=0.262],但直接MT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IVT+MT组[80 328(63 214~101 136)CNY对88 517(68 001~115 590)CNY;Z=-1.972,P=0.04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2;P=0.01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117,95% CI 1.029~1.213;P=0.008)和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较低(OR 0.189,95% CI 0.056~0.641;P=0.008)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而血管内治疗方式与转归无独立相关性。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直接MT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良好率与IVT+MT相当,但花费更少。因此,直接MT可能是治疗高血栓负荷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更好选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阔筋膜 伸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采用游离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织与趾皮瓣组合桥再造修复单指节段性缺损断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7年9月,对5例节段性缺损断指,根据其骨关节、血管、神经、肌腱及软组织缺损的情况,分别设计并切取以第1跖背动脉或趾底动脉为蒂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织与趾腓侧"C"形或半月形皮瓣,组合后形成Flow-through桥复合组织体,吻合一套血管蒂即可再造重建缺损指段并恢复远端断指血供。足部趾供区行植皮、逆行跗外侧皮瓣或游离穿支皮瓣修复,第2足趾行残端修整或植入髂骨条予以保趾,4~6周左右拔出手指内固定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结果5例组合桥指段(Flow-through桥复合组织体)及远端断指均完全成活,骨折于术后8~12周愈合。5例均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指体外形与健侧相近,桥再造指骨间关节主动屈曲最大可达60°,同时有适度背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2指。足部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第2足趾骨关节复合组织与趾皮瓣组合桥再造修复单指节段性缺损断指,在桥再造毁损指段同时恢复远端指体血供,指体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是节段性复合组织缺损断指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 标签: 断指 足趾移植 再造 复合组织 趾皮瓣 节段性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155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DL particles,oxLDL)活化的RAW264.7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 Th1)分化的间接调控作用。方法培养RAW264.7细胞,向细胞内转染寡聚核苷酸(miR-ctrl、miR-155 mimics、miR-155 inhibitor、miR-155 mimics+siRNA-ctrl和miR-155 mimics+CXCL10 siRNA),并以此对细胞进行分组。oxLDL刺激所有细胞活化,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趋化因子表达情况,将上述细胞与纯化并活化的CD4+T细胞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miR-155促进oxLDL活化的RAW264.7细胞分泌CXCL10(mRNA水平:oxLDL刺激细胞6、12和24 h的F值分别为44.86、214.91、688.88;蛋白水平:oxLDL刺激细胞6、12和24 h的F值分别为284.57、144.66、60.95,P值均<0.05);在RAW264.7中上调miR-155的表达可促进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F=26.72,P<0.05);阻断RAW264.7细胞中CXCL10的表达则抑制miR-155对Th1细胞的间接调控作用(t=3.78,P<0.05)。结论miR-155可通过促进oxLDL活化的RAW264.7细胞分泌CXCL10间促进Th1细胞分化。

  • 标签: MicroRNA-155 CXCL10 低密度脂蛋白 RAW264.7细胞 辅助性T细胞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治疗和直接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AI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4例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3 h内入院88例(桥治疗54例,直接取栓治疗34例)、发病3.0~4.5 h入院66例(桥治疗39例,直接取栓治疗27例)。分别统计比较发病3 h内、3.0~4.5 h入院的桥治疗组和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病3 h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果(1)发病3 h内入院患者:与直接取栓治疗组比较,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更高(41.2% vs. 70.4%),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44.1% vs. 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治疗为发病3 h内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4.644,95%CI:1.238~12.805,P=0.041)。(2)发病3~4.5 h入院患者:与桥治疗组比较,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发病到腹股沟穿刺时间≤4 h者所占比例更高,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4 h为发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5.724,95%CI:1.192~11.676,P=0.024)。结论对于LVO-AIS患者,在较早的时间窗入院时,首选桥治疗;而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应尽量保证患者在4 h内进行桥治疗,如果不能保证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在4 h内,应首选直接取栓治疗。

  • 标签: 桥接治疗 直接取栓治疗 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rtho-Bridge system,OBS)与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锁定附着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ocking attachment plate,LCP+LAP)固定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的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制作人体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包括简单骨折模型和粉碎骨折模型,各12根。分别采用OBS和LCP+LAP固定简单骨折模型和粉碎骨折模型,即OBS固定简单骨折、LCP+LAP固定简单骨折、OBS固定粉碎骨折、LCP+LAP固定粉碎骨折,各6根。分别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与扭转试验,收集轴向压缩时模型的刚度和扭转试验时模型的扭转角度;再进行轴向压缩破坏试验,收集终极破坏试验的垂直载荷。比较OBS和LCP+LAP固定简单和粉碎骨折时的轴向刚度、扭转角度及轴向破坏载荷。结果固定简单骨折的测试中,OBS组轴向刚度[(868.87±157.14) N]与LCP+LAP组[(904.53±44.76)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5,P=0.522),而LCP+LAP组扭转角(7.17°±0.52°)高于OBS组(5.45°±0.44°)(t=5.616,P<0.001)。固定粉碎骨折时,OBS组轴向刚度[(145.33±10.34) N]高于LCP+LAP组[(84.15±8.94) N](t=10.961,P<0.001),LCP+LAP组扭转角(7.75°±1.17°)高于OBS组(5.23°±0.31°)(t=4.652,P=0.001)。粉碎骨折终极破坏试验显示破坏OBS固定的垂直载荷[(4 967.49±132.88) N]高于LCP+LAP组[(3 967.41±145.16) N](t=12.447,P<0.001);LCP+LAP组出现骨折端接触皮质的破坏,而OBS组除出现骨折接触皮质的破坏外,还出现近端固定螺钉周围骨折。结论OBS在固定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简单骨折时,其抗轴向压缩与LCP+LAP组相似,但抗扭转更好;固定粉碎骨折时,OBS的抗轴向压缩和抗扭转均优于LCP+LAP组;OBS固定时应力分散,能更好地避免早期功能锻炼时内固定失效。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AR-T细胞治疗桥allo-HSCT的50例R/R 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R-T细胞治疗前、后及allo-HSCT前不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患者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累积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结果全部患者共行55例次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反应率、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分别为92%、28%。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CAR-T细胞输注至allo-HSCT的中位时间为54(26~232)d。CAR-T细胞输注后中位随访637(117~1097)d,1年OS、EFS率分别为(80.0±5.7)%、(60.0±6.9)%。移植后1年CIR、TRM分别为(28.0±0.4)%、(8.0±0.2)%。CAR-T细胞输注后及allo-HSCT前骨髓MRD<0.01%患者1年EFS率更高[(70.0±7.2)%、(20.0±12.6)%,P<0.001;(66.7±7.5)%对(36.4±14.5)%,P=0.008],CIR更低[(25.0±0.5)%、(70.0±2.6)%,P<0.001;(23.1±0.5)%、(45.4±2.6)%,P=0.038]。结论CAR-T细胞治疗桥allo-HCT对于复发/难治B-AL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 难治 复发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rt-PA静脉溶栓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起病在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49例,其中24例行rt-PA静脉溶栓为溶栓组,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者为桥组,通过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后24 h和出院时治疗有效率、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如症状性颅内出血、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等)及次要安全终点事件(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评估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溶栓组高于桥组(66.67% vs 36.00%;29.17% vs 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P=0.032;P=0.02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效比较:桥组与溶栓组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32.00% vs 25.00%;44.00% vs 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桥组高于溶栓组(28.00% vs 4.17%;36.00% vs 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χ2=5.384,P=0.020)。安全性比较:桥组在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上低于溶栓组(8.00% vs 33.33%;4.00% vs 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9);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住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具有rt-PA溶栓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指征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rt-PA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两者安全性无差异。

  • 标签: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桥接治疗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空气消毒器联合含氯消毒剂在无层流设备台手术室空气消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128例手术时间>2 h的手术间次,按消毒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动态空气消毒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含氯消毒剂。记录对比第1台手术前、第1台手术毕、第2台手术前、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消毒前、消毒后、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第1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64/64)、100.00%(64/64),均高于对照组84.38%(54/64)、71.88%(46/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为(114.12±13.34)cfu/m3,低于对照组(161.54±14.82)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6.25%(4/64)与对照组12.50%(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空气消毒器联合含氯消毒剂应用于无层流设备台手术室空气消毒中,可提高第1台手术毕、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减少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且患者感染率低。

  • 标签: 动态空气消毒器 含氯消毒剂 无层流设备接台手术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血管内血栓切除与桥血栓切除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治疗的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直接EVT(direct EVT, DEVT)组和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发生率以及临床转归。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0~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74例颈内动脉终末段闭塞患者,其中直接血栓切除组40例,桥血栓切除组34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VT组发病至接受影像学检查时间显著长于桥组(P=0.005),但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成功血管再通率、sICH发生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和病死率与桥组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6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7~1.118;P=0.02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OR 1.160,95% CI 1.049~1.283;P=0.004)以及sICH(OR 13.032,95%CI 1.387~122.457;P=0.025)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对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EV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桥治疗相当。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IVT)后桥血管内治疗(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IVT桥EVT治疗的20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EVT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与非替罗非班组(123例),将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分为支架植入组(52例)与非支架植入组(28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2~3 d及90 d颅内出血(ICH)或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替罗非班组男性、串联闭塞、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占比较高,心房颤动者占比较低,手术时间较长,脑卒中类型的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与非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 ICH发生率、术后2~3 d ICH发生率、术后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非支架植入组比较,支架植入组患者串联闭塞、球囊扩张者占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组与非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支架植入组比较,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24 h、2~3 d及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IVT后桥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总体是安全的,但如果术中再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则会导致ICH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

  • 标签: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色流式细胞术(MFC)监测微小残留病变(MRD)在 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19-CAR-T 细胞)治疗后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7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r/r B-ALL患者37例,年龄15(6,19)岁,其中男24例,女13例,均为经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桥allo-HSCT治疗的患者。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以胞浆CD79a抗体设B细胞门监测患者在CART治疗前第0天、治疗后第15天、第28天及移植后骨髓、脑脊液样本、组织样本的MRD值评估肿瘤细胞残存以及肿瘤累及位置,监测CD19阳性B细胞在移植前恢复情况及CD19阳性B细胞恢复距离CAR-T细胞回输天数评估CAR-T细胞实际杀伤效果,同时进行患者各时间点外周血CAR-T细胞计数等。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单因素累积生存差异。结果(1)37例患者中8例死亡,29例存活。5例患者移植后复发,其中复发患者4例死亡,1例存活。(2)死亡组患者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到桥移植前MFC-MRD阴性缓解率为5/8,低于存活组28/29(χ2=7.540,P=0.006);回输第15天阴性缓解率为3/8,低于存活组24/29(χ2=6.512,P=0.011);回输第28天阴性缓解率为3/8,低于存活组26/29(χ2=10.065,P=0.002)。而死亡组伴髓外MFC-MRD阳性肿瘤浸润率为(7/8)高于存活组(14/29)(χ2=3.931,P=0.047)。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死亡组CD19阳性细胞恢复时间即CAR-T细胞可对CD19阳性细胞杀伤时间42.00(30.00,49.00)d短于生存组55.00(41.50,73.50)d(Z=0.022,P=0.020)。结论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者微小残留病变发现,在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到桥allo-HSCT前、回输第15天、回输第28天等时间点,阳性结果均提示预后不良。这一结果为临床进行对症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小残留病变 多色流式细胞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用于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桥allo-HSCT移植的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初诊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NMT3A、IDH2、RUNX1和BCOR基因突变阳性,采用地西他滨+DA、FLAG、阿扎胞甘+HAG+依托泊苷方案联合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予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转阴,接受父供女单倍体allo-HSCT巩固治疗。术后患者造血恢复,呈完全供者植入。至截稿前无复发生存1年余。结论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存在多药耐药,单纯化疗效果差。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后桥allo-HSCT安全有效,可能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

  • 标签: 白血病,单核细胞,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bcl-2抑制剂 去甲基化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4例复发/难治性EBV-AHS患儿应用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桥allo-HSCT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病情特点、诊疗经过、经验体会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例复发/难治性EBV-AHS患儿中,2例病情部分缓解后应用小剂量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维持治疗6~10周,疾病无进展,均顺利桥allo-HSCT后存活;1例因无法耐受化疗,予大剂量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噬血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后桥allo-HSCT,现移植后2个月,存活;1例患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复发后再化疗缓解,应用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维持治疗,病情进展,治疗无效,行挽救性allo-HSCT,现移植后1年余,存活。除1例患儿出现轻度贫血外,余3例均未出现明显的芦可替尼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芦可替尼联合甲泼尼龙或可作为复发/难治性EBV-AHS的挽救性治疗和allo-HSCT术前桥治疗的新手段,临床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 标签: 芦可替尼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EB病毒 复发/难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收治的1例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的CML急变期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因发热伴腹胀就诊,查体提示脾大,行血常规、骨髓穿刺、染色体及融合基因筛查等,诊断为CML(急髓变)伴CBFβ-MYH11阳性。单用达沙替尼诱导治疗1.5个月后患者回到慢性期,治疗3个月后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截至随访结束(移植后30个月),患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结论伴CBFβ-MYH11阳性的CML急变期患者移植前单用达沙替尼不良反应小且诱导效果较好。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 急变期 CBFβ-MYH11融合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达沙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