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在本次访谈中,多萝西·J.黑教授回溯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着重谈及小说形式与社会及伦理价值、小说艺术与异质美学、叙述转向等,并介绍了当前美国叙述研究的新动向及其正在思考的问题。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当有所启发。

  • 标签: 多萝西·J.黑尔 小说 伦理 叙述
  • 简介:弗吉尼亚·伍芙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进步的女权主义思想而备受赞誉,吸引了无数读者。这样一部小说在现今时代,对于文学和哲学理论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重读《到灯塔去》,结合后人文主义海洋研究的观点,发掘此部小说中鲜为人注意的深刻内涵。早在伍芙创作这部小说的时代,后人文主义便初现原型。女权主义的实现,新的理论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组,都需要打破传统的陆地主导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也体现了伍芙思想的超前性。

  • 标签: 后人文主义 女性主义 海洋 灯塔
  • 简介:申富英教授的《伍夫生态思想研究》以生态理论为视角,对伍夫主要作品进行历时和共时的考察论证,指出伍夫打破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并试图构建出平衡、统一、和谐的生态体系.该书把重点放在对精神生态的阐释上,体现了一种深层的生态观,是一部在伍夫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的力作.

  • 标签: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 平衡 精神生态
  • 简介:尤多拉·韦蒂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文通过研究她重要的三部作品《绿帘》、《金苹果》、《乐观者的女儿》中的“外来者”,表现出尤多拉·韦蒂思想的变化: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笃信、质疑和重构的过程,表达出韦蒂对南方社会、南方文化的关注,从而构建她心目中的新南方。

  • 标签: 笃信 质疑 重构 外来者
  • 简介:英国诗人菲利普·拉与其同时代的美国女诗人西维娅·普拉斯的作品中都包含大量对死亡的书写,但是两者笔下的死亡意象却有着诸多不同。文章将两位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诠释,如果说普拉斯眼中的死亡是一场夸张的狂欢,那么拉金笔下的消亡则是低调陈述与轻描淡写;文章继而发掘两者对待死亡的态度:拉更多的是恐惧,而普拉斯则是痴迷。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生命本身的敏感,不麻木地活着,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原因。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西尔维娅·普拉斯 死亡
  • 简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在众多观点中,针对萨丕-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但以往对萨丕-沃尔夫假说的讨论虽然不少,绝大部分研究都显得实证不足。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手语研究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假说,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手语实证研究,包括手语失语症研究、手语者视觉感知实验和手语者大脑电势实验等证实这一假说,即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 标签: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思维 手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可以说,戏剧是一种对话的艺术,因此,借助语用理论对戏剧进行分析应当是很有可行性的.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尝试.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框架下,本文分析了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本文指出,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语行为违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言语行为上的失误是导致李王和考狄丽娅悲剧的部分原因或直接原因.同时,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话语的语用分析,本文揭示了他们不同的品格和个性.本文证明,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话语分析方法,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可以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作品的分析.

  • 标签: 言语行为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说者 听者 语用学
  • 简介:布奇·埃默塔在其自传体小说《新娘的价钱》中讲述了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女孩阿古娜为反抗物化身份、获取自由而牺牲的悲剧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阿古娜在多重压迫下被赋予了物化的身份,沦为了任人买卖的商品、失去人格的物和受到物规训的属下女性。本文将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物化理论与后殖民女性主义相结合,分析了小说中阿古娜物化身份的成因、表现和结果,从而为埃默塔正名,展现了其作为黑人女作家的责任意识。埃默塔旨在证明,将物化身份视为女性应有的宿命是造成意识局限性的原因所在,黑人女性想要摆脱无生命、商品和工具的命运,就要学会构建积极的、独立的女性身份,并做好长期的、彻底的反抗准备。

  • 标签: 《新娘的价钱》 布奇·埃默切塔 物化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 简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该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便是其蕴含着鲜明浓厚的“北京味儿”,特别是典型的北京方言。方言本身就是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所以方言中“形同意异”的表达就会产生貌合神离的“假朋友”现象,而“假朋友”不但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盲区。本文通过对伊文·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由方言引起的“假朋友”现象的案例分析,旨在探讨方言的翻译策略,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假朋友”现象的重视。

  • 标签: 假朋友 《骆驼祥子》 北京方言 北京文化
  • 简介:巴赫的"复调小说"理论是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理解了对话也就理解了问题的全部实质.对话理论首先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形式和结构方式,它建立在作者与其笔下的主人公的平等地位的基础上.但全新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全新的社会内容.这就使对话变成了一种主体的存在方式.巴赫感受和理解的历史和时代就是一种不可完成的、没有终极价值判断的历史和时代.这就是他强调对话的原因,不可完成性也就成了判断对话小说的根本标准.以当代中国作家莫言的为例,我们看到这种虚无的历史观受到了怀疑和抵制,寻求一个确切的历史立场成为一种选择.因此,对话小说及其理论并不是小说发展史的顶峰,更不是一种非得认同的历史观.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 历史观 中国语境
  • 简介:1939年,战争的阴云自德国飘散,倏尔化为枪炮硝烟,笼罩整片欧亚大陆。然而,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始终摇曳,绝不肯熄灭。因为"希望是鸟儿……永无止息。(1)"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以色列现代女作家露丝·阿莫格的代表作《与亚历克斯一路同行》,是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优秀读物,它告诉人们:一个坚强独立的犹太少年是怎样在战火中炼成的。

  • 标签: 亚历克斯 露丝 阿尔 现代女作家 欧亚大陆 译后记
  • 简介:森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她的许多诗篇还进入了中小学课本。但是原诗的思想如果没有在译文中得到恰当体现从而造成误解,则会给思想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该文通过聚焦狄森四首不同主题诗歌体现出的思想态度,对比分析江枫和蒲隆译文对原诗的思想态度再现情况,发现他们的译文对原诗思想态度的体现或多或少都有偏差。最后该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 标签: 狄金森 思想态度体现 江译 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