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国际社会学研究中心在俄罗斯40个地区向3200人发出调查问卷,就“如何评价2000年”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并通过表格加以说明。

  • 标签: 俄罗斯 民意调查 社会调查 2000年
  • 简介:在解冻语境下,西方概念主义思想传至苏联地下艺术圈,催生出了莫斯科概念主义流派,后者在发展出独具俄苏文化特色的美学内涵的同时,还提出了针对苏联文化中的乌托邦神话的解构策略。笔者通过梳理该流派的形成过程,总结其文化意义,旨在将其定位为一种针对乌托邦神话的解构艺术。

  • 标签: 莫斯科概念主义 解冻 解构 乌托邦神话
  • 简介:罗蒙诺索夫于1758年提出的“文体三品说”,由“词汇三品说”和“体裁三品说”构成,公认深刻影响了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及诗学的形成与发展。相比之下,对俄语的影响讨论较多,对诗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却很少专题研究。本文梳理“文体三品说”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罗蒙诺索夫传记溯源该理论与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的学理关联,从诗学角度分析该理论与18世纪俄罗斯修辞学、古典主义文学及俄语文学语言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及其之后的演变,藉此管窥俄罗斯古典主义诗学面貌,以助益俄罗斯古典主义文学及其后民族诗学之形成的探索。

  • 标签: 俄语 文学 修辞 诗学 “文体三品说”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的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的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的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的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扎实的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的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的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与司汤达在相近的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与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