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汶川地震中重庆市部分城镇地区房屋受损情况调查资料,探讨了低设防要求地区乡镇房屋抗震薄弱环节。与以往对高烈度地区房屋严重受损的结构性缺陷研究不同,在发生概率更高的中小地震作用下,低烈度地区房屋受损更能反映乡镇自建房或低设防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分析了灾区目前村镇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重庆地区推进村镇房屋抗震设防工作的建议。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落实新一代区划图设防要求、有效地避免乡镇地区小震大灾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乡镇房屋 抗震设防 重庆
  • 简介:本文利用“八·五”短临预报的地震学攻关成果来分析福建地区的几个震例,检验其在福建地区的适用情况。

  • 标签: 短临预报 非线性科学 前震序列
  • 简介:根据陈培善等(1993年)导出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环境剪应力场的关系。利用福建省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的福建5个区域(安溪、莆田、厦门海域、惠安海域、晋江海域)101个2~4级中小地震研究了福建及邻近海域地区构造环境应力场的变化,并推测出这些地区的地震危害性。分析各区地震活动的环境剪应力场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显示整个环境应力强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十分突出。

  • 标签: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场 福建台网 数字地震记录
  • 简介:我们控制着内华达州约卡山的一个微震台网,有人提出在其附近贮藏着高量级原子核废料堆。台网由四个高增益(其值高达34000000)窄频带(25HZ)的遥测子台组成。在平静期内通过对台网的震级校正,我们期望能完全记录到15公里范围内M≥-1的地震事件。在1990年8月至10月期间,使这四个台站以每小时12小时为周期昼夜运行。在此之后,一直到1991年4月为止,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微震活动性的图像证实,在贮藏核废料地方的附近,存在着地震平静带。我们仅记录到约10个地震事件,其走时差S—P<3秒(D<24公里)。大多数地震事件的走时差在3—3.8秒之间,这与Rogers等(1987)和Gomberg(1991)观测到的距离在24—52公里范围内的较高地震活动性一致。Oliver(1966)的发现与我们在约卡山观测的结果相反。他们认为,在地震活动区域内,多数地震的走时差为S—P<3秒。通过猛犸湖附近的四个徵震台站观测的结果,我们证实了这个预想,在那儿,我们观测到的微震发生率为每天100多次,其中大多数的走时差S—P<3秒。通过对南部大盆地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归纳证实,在约卡山邻近地区的微震活动性很低。

  • 标签: 走时差 地震活动性 微震 地震事件 地震台网 地震活动区
  • 简介:台湾与大陆西部地区同属地槽回返区,同处于板块的缝合线上,因而两地的地震活动都比较强烈且频繁。根据对有地震记录以来的近100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每当西部地区发生一个或多个6.8级以上的强震后不久,台湾地区必有一个或多个相应震级的强震与之相呼应。这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推挤碰撞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明显大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 标签: 台湾 大陆西部 强震活动 相关性
  • 简介:根据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了地震灾害严重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在城市建设规划、农村民居建设中应采取的抗震设防措施。

  • 标签: 地震活动 地震灾害 抗震设防 盐城
  • 简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概率增益的思想对西北地区东部地震前兆观测的综合概率增益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前兆手段的概率增益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半年至震前1~3个月,异常项数随时间向发震时刻逼近而增加,未来震中在异常区附近,异常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前兆综合概率增益变化较大,中强地震前最高可达6个量级,但与台网的分布密度有关;中强地震前的平均台项概率增益总体上与震级大小有关,另外还与前兆台项的映震效果有关.

  • 标签: 概率增益 地震前兆 前兆异常
  • 简介:地震科学某种意义上是一门观测科学。没有精确、可靠的地震观测资料,地震预报及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就缺乏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主要的多地震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大动态、宽频带、高精度的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西太平洋很多国家也正在计划加强或建立新的数字地震台网。本综述根据1998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地震台网》专题会议的上交流的论文,介绍了该地区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及其某些应用的概况。

  • 标签: 西太平洋地区 地震监测 数字地震台网 地震科学研究
  • 简介:开发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实施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以铜街子水库蓄水后诱发的一系列地震事件和一些水利设施投入运行后遭受损失的分析为例,结合四川历史上两起地震水灾的严重影响,提出在丘陵和山区建设水利设施特别是大中型水电站时须注意的问题,认为在开发西部水利资源时应有全局意识,开展多方面的论证,以减少可能引发的灾害损失。

  • 标签: 铜街子水库 诱发地震 水灾
  • 简介:对街面水库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的详细调研考察,对一些重要生命线工程及危险源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丰富了尤溪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 标签: 街面水库 生命线工程
  • 简介:较系统处理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地形变资料,着重对197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地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给出了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并探索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的年速率比γh的新方法,给出了沂沭带整个测量区域速率比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

  • 标签: 形变 中短期异常 年速率比 动态演化 环渤海
  • 简介:2013年10月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发生M3.2级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震群活动。截至2016年5月,山东台网已经记录到了1万多次余震,其中3级以上地震9次,4级以上地震3次。频繁的地震构造活动引起了乳山市及周边地区强烈震感。为研究乳山震群的发震机理,本文利用山东台网数字化地震波资料和新建的乳山台阵资料,通过双差精定位方法重新确定了震中位置。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条带分布;采用CAP方法(CutandPaste)反演震群中9次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几次较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平均约为5km,与台网编目定位的结果基本相同。从得到的精定位结果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来看,震群的走向是NW向,倾角是NE向,与最近的乳山断裂有一定距离。由此推断该区域可能是乳山断裂的分支,或者有一条或多条隐伏断裂。

  • 标签: 乳山震群 精定位 震源机制
  • 简介:在我国各地区承灾体特征差异性明显,且西南地区经历多次灾后重建,承灾体种类及其脆弱性呈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传统的通用数据标准已不再适用。此外,传统手工填写的数据采集方式导致数据汇总耗时耗力,且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严重影响了震害预测和灾后应急响应等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城镇规划数据为基础,依托智能移动终端,构建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一体化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采集条目与流程进行定制优化,使其适应西南地区县城情境,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和实时录入。同时系统与城镇规划数据有机结合,利用实时采集的承灾体数据对城镇规划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其次引入智能化的承灾体数据交叉自动检验模块,确保数据准确。四川省丹棱县的应用示范表明,本系统显著改进了承灾体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一致性与更新速度,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为灾情获取和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了西南县市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

  • 标签: 承灾体数据采集 采集规范 数据校验 动态更新
  • 简介:华南内陆地区地震活动以中强地震为主,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不发育,因此,对发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着[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化进程对形成本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的重要意义,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地震活动分布与K-N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将K-N地层分布区作为该地区发震构造鉴定和潜在震源区划分的重要条件之一,并初步认为华南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是该地区K-N地层分布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中强地震 小震密集区 发震构造 K-N地层
  • 简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对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与房屋破坏,道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及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在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损失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区震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区房屋类别与破坏情况以及生命线系统与各行业的受损情况。通过分析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指出了灾区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牧民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农牧区房屋建筑的指导和监管等建议,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尼泊尔8.1级地震 西藏地区 地震考察 震害特征
  • 简介:本文根据莆田地震台近几年来电磁波观资料的分析,震例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辐射信号常在震前存在着起始异常-主异常-衰减异常-平静-临震异常、在平静时地震的特征。本文对闽台地区几次中强地震电磁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电磁辐射 信息异常 综合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资料对龙羊峡及附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区主压应力以北东或北东东方向占优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同时根据南北带强震时空特征、共和地震序列及青海东部部分震兆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做了粗略的估计。

  • 标签: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地震危险性 共和地震
  • 简介: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九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 标签: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系列 福建地区 小震活动 大震 地震活动异常
  • 简介: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滇西南地区 民国时期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甘肃及邻区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地区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从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开始,中国历史典籍记载了发生在甘肃的600多次地震灾害,其中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明清以后,与明清时期私撰史籍,方志盛行不无关系。西汉到元末近1600年间的地震灾害记载相对较少,但认识这一时段甘肃地区的地震灾害对认识甘肃省的地震全貌至关重要,基于此认识,笔者依据相关资料,撰写此文简要介绍了从西汉惠帝二年开始有地震灾害记载到元末这一历史时段里各个时期的地震灾害情况及总体特点。

  • 标签: 西汉 元末 甘肃 地震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