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分布。该套地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作用。该套储属于中孔中低渗孔隙和中孔高渗裂缝-孔隙。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岩溶,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分布区带。

  • 标签: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中新世韩江组中上部发育硅质深水沉积序地层、沉积构成和古地理环境研究。韩江组中上部发育1区域性二级旋回(CSh),通过不整合面及相应整合面进步将该复合序划分为6三级序。系列陆坡峡谷以及侵蚀作用形成水道主要序界面的重要识别标志,斜坡进积楔、扇朵体底界面,测井曲线突变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相对低值也可以帮助识别序界面。盆地不同位置上层序结构有差异,重力流沉积单元也不同。本次研究斜坡识别出5深水沉积单元:浊流水道复合体、斜坡扇、陆坡峡谷、进积楔和半远洋—远洋沉积,深海盆地识别出扇朵叶体。将浊流水道复合体划分为5沉积单元:滞留沉积、水道天然堤、滑塌及碎屑流沉积、侧向增生体和末期充填沉积。陆坡、陆隆以及深水盆地分别识别出侵蚀水道、侵蚀加积水道和加积水道。

  • 标签: 复合层序 层序结构 沉积单元 浊流水道 地震相 韩江组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中新统山旺组化石,保存精美、属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和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关系、化石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水文性质、湖水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动植物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目前储集分类方法多数只是储集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储集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Ⅱ油组(L_3Ⅱ油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物性影响,并对储集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Ⅱ类中等储集和Ⅲ类差储集共3类储集,实现了储集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采用"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储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选取储集性能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性、泥质含量、粒径、埋藏压实程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度等参数作为质量评价参数,按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其他子因素相对于母因素—孔隙度权重系数,然后,采用极大值标准法计算各评价参数单项分数,求取储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缺乏孔、渗资料情况,利用其他参数权重系数,求得储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1。根据Q和Q1划分评价标准,并进行储分类评价,结果与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碎屑岩储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基本致。用此方法对沙河街组碎屑岩储进行分类评价,把评价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率较高。这说明该定量评价方法用于储综合评价具有可行性,根据Q或Q1大小,可以快速直观地判定或预测某地区某质量。

  • 标签: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碎屑岩储层 灰色关联分析法 储层定量评价
  • 简介:滇黔桂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包括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船山统与阳新统之交黔桂运动主幕不整合面、阳新统和乐平统之交东吴运动主幕不整合面的不整合特征明显,同时因其代表了研究区沉积盆地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界面而成为较为典型序界面.滇黔桂盆地及邻区二叠系以其明显沉积相分异而引人注目:连陆台地上发育含煤地层,而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上发育海绵生物礁,形成典型"台-盆-丘-槽"古地理格局.伴随着强烈东吴运动第幕,研究区西北部发生强烈火山活动,形成分布范围较广峨嵋山玄武岩;东南部"钦防残留海槽"关闭,使研究区古地理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发生较为典型台地淹没事件形成了较为典型淹没不整合面.根据沉积物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空间展布形式所指示规律,研究区二叠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级序:船山统与伏石炭系顶部地层构成三级序(SQ19),阳新统包含四三级序(SQ20到SQ23),乐平统包括两三级序(SQ24和SQ25).序地层框架内,系列古地理图和系列序地层格架栅状图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研究区二叠纪复杂而有序时间和空间相变特征.主要时间相变面即形成序界面,具有明显"跳相"和地层间断现象,由于不同地点间断时限不致而造成"间断面穿";沉积环境空间变化,以及伴随着时间变化中相带迁移所造成空间相变,其相应相变面总是斜交时间面而造成"相变面穿";不同沉积阶段序具有不同相序组构,并在空间上形成有序变化,从而代表了不同古地理背景.因此,序地层研究核心内容"沉积物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规律性",结合生物地层特征,这种规律性本身也可以�

  • 标签: 二叠系 古地理 层序地层格架 台地 盆地 不整合面
  • 简介:寒武纪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牙形类Cordylodusintermedius带至Serratognathus带),地处扬子陆块湘鄂地区分为3沉积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两沉积区序地层分为4序,同一陆块内不同沉积区这4三级序相互可对比,代表了4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其中牙形类Paltodusdeltifer带中、下部特马道克期最大海侵时期。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和晚期(Serratognathus带中、上部)分别发生过大海退事件。各正体系域岩相古地理格局能更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特马道克期古地理演化特征。特马道克初期(C.1indstromi带至C.angulatus带下部)自鄂西北至湘中地区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开阔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黑色碳质页岩盆地古地理格局。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缓慢海退时期海水普遍变浅,自北向南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特马道克中期海进时期,生屑灰岩和页岩沉积向北超覆,扩展至青峰裹广断裂。湘鄂浅水碳酸盐沉积区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混合沉积区为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湘中地区为深水泥质岩外陆架。特马道克晚期缓慢海退时期海水再度变浅,湖北、湘西北开阔碳酸盐台地上,出现台内生屑浅滩、台地边缘生屑浅滩,浅滩上发育有海绵、苔藓虫礁丘。

  • 标签: 湘鄂地区 寒武世 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演化 层序地层
  • 简介:安徽巢湖马家山剖面三叠统南陵湖组中段上部-上段下部第598-630自然中产出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化石。通过对赋存巢湖龙动物群化石第598-630自然微相类型和稳定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揭示了该时期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该段地层中共识别出4微相类型,分别是红色-灰色瘤状厚含骨针-双壳类生屑泥晶灰岩、灰色含生屑泥质泥晶灰岩、青灰色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和浅灰色含泥质泥晶灰岩,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由外缓坡脚-深海盆地边缘渐变为外缓坡环境。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该段地层中δ13C值与δ18O值普遍偏低。综合微相、沉积相及稳定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断巢湖龙动物群生活在安静外缓坡环境中,伴生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对比较稀少,海水温度总体偏高。

  • 标签: 下三叠统 南陵湖组 巢湖龙动物群 古环境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形成于中二叠世中晚期。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露头剖面岩性特征、对比广元上寺长江沟露头剖面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与沉积序发育特征,将茅口组划分为2可全盆地追踪三级序,并分析了茅口组三级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钻穿中二叠统茅口组典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开展频谱分析,识别出多种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高频旋回,并计算出茅口组沉积平均速率及沉积时限等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数字滤波消除掉其他次要旋回因素影响而仅保留与主控因素相关旋回信息,建立茅口组高频序划分方案。结果表明,茅口组三级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控于构造升降及全球海平面变化;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明显,其中长偏心率旋回(413.0ka)和短偏心率旋回(123·0ka)分别是形成四级序(准序组)和五级序(准序)主控因素,与之对应平均旋回厚度龙17井区分别为13.44113和4.31m,安平1井区分别为16.03m和4.68m;茅口组大约发育15四级序,其发育时限大约为6.11Ma;根据构造背景曲线和长偏心率旋回曲线叠加曲线划分高频序,其高频序界面更加接近实际地层发育情况。

  • 标签: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 高频层序 频谱分析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典型低孔低渗储集。长6油层组储集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盆地北部砂体具有长石含量高和石英含量低特点,西南地区具有长石含量低、石英含量高和杂基含量高特点。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有利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致密重要因素。成岩相平面分布有安塞地区与华池地区两不同模式。影响成岩作用因素有物源成分、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生烃作用以及大气水淋滤作用等,其中沉积环境控制了砂体分布,并进步影响到储集成岩作用类型及物性特征。

  • 标签: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出口,地震剖面上具杂乱、前积或上超结构,且不同位置扇结构亦存在差异,并被正断层错动;海底扇上发育两侧具天然堤扇谷,细颗粒浊流物质通过溢流形成具楔状外形越岸沉积。浊流沉积在海底峡谷出口处十分发育,具有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内部呈规则或杂乱反射,海底扇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内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它们对陆坡地形地貌起着重要塑造作用。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南向北差异性反应了不同陆坡段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活动不同。

  • 标签: 海底峡谷—扇体系 沉积特征 块体搬运 浊流 东海陆坡
  • 简介:白云岩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等。白云岩与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与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在对柴达木盆地里坪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根据录井岩屑描述、测井相分析和岩心观察,确定该区新近系发育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应用录井和测井资料,编制出了地层厚度、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红色泥岩含量等值线图等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上千柴沟组狮子沟组4幅沉积相平面图。沉积相总体特征以滨浅湖沉积为主,而在研究区周缘则多发育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这些图件动态地反映出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逐步迁移过程。鸭参3井和落参1井区长期发育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储集发育最好区块,也是下步勘探重点地区。该研究对沉积相精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对研究区油气勘探也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一里坪 沉积相 新近系 滨浅湖 三角洲
  • 简介: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最新钻井发现,石炭系顶面之下较深内幕火山岩区域获得工业油流。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和岩石物性等资料,明确了研究区石炭系内幕火山岩储集特征及展布。研究表明,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内幕储集顶面最大深度位于石炭系不整合面以下800m,岩相(岩性)以爆发相空落亚相(凝灰岩)和溢流相下部亚相(安山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构造缝为主。不同岩相具有不同类型和程度成岩作用,经历了不同孔隙演化过程。溢流相上部亚相和溢流相下部亚相孔隙演化程度最高。冷凝固结作用控制其原生孔隙形成,构造破碎作用及溶蚀作用至关重要。受构造和溶蚀作用控制Ⅰ类和Ⅱ类储集为有效储集,主要分布于克—百断裂附近。

  • 标签: 火山岩 石炭系 克-百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应用高分辨率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5序界面,划分出4三级序和11四级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序地层格架。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和湖泊4沉积相。分析了序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揭示了序格架内沉积相时空演化规律,归纳了序格架内砂体发育与展布特点。讨论序界线划分与以往地层界区别及其实际意义,探讨了重力流沉积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重大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三叠系 延长组 沉积相 层序地层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到目前,已识别出25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与发展历史分2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中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与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中—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中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向运动与碰撞;中—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横向上,有15(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两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两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两侧近区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和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与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与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和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冀东油田主力油田之.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演化.依据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物性较好.分流水道游走摆动、沉积物快速堆积、储较低分选性和强烈非均质性导致老爷庙油田东段油藏开发效果差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段沉积微相,可以进步弄清优质储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中国著名沉积学家及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古地理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及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誉编委、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发同志,因病于2011年3月20日北京逝世,享年79岁。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古地理学报》 专业委员会 编辑委员会 石油地质学家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3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