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心脏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CRT)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CRT治疗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病史资料、手术资料、术后及随访资料,总结患者治疗结果,分析CRT应答患者与CRT不应答患者的差异,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应答者35例、无应答者15例。应答者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14.3%)、扩张性心肌病30例(85.7%)、电轴左偏11例(31.4%)、FQRS波21例(60.0%),与无应答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在LA、LVESD、心房感知比例上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LA、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答反应的独立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及是否存在左房内径增大、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降低等,均是影响其心脏同步化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应答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选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4例,实施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34例,实施鼻内镜修正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23.53%,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17.65%,治疗效果显著(P<0.05)。结论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的改善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情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复发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修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露喉返神经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4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显露喉返神经分组,其中共有102例术中未显露喉返神经,将其记为未显露组;共有172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将其记为显露组。对比显露组和未显露组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永久性损伤和总损伤发生率。结果显露组与未显露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前者永久性损伤和总损伤发生率均远低于后者,对应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手术过程中显露喉返神经对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再手术 喉返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n-4腹腔给药对MCAO所致小鼠脑缺血/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手术前1h腹腔给予Exendin-4,进行MCAO损伤,灌注24h后通过神经缺陷评分,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生存数量及检测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评价神经保护作用。结果Exendin-4能够保护由于MCAO所致的神经损伤,减少了缺血部位的梗死体积,降低皮层凋亡蛋白的表达,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元凋亡。结论Exendin-4可以对MCAO所致脑缺血/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是通过抑制凋亡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不仅如此,Exendin-4可以作为治疗脑中风的有效药物。

  • 标签: GLP-1受体激动剂,MCAO,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及牛磺酸对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灌注模型,分别测定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脑组织Bcl-2蛋白表达和凋亡细胞数。结果与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牛磺酸组及联合用药组的血清MDA浓度及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小,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及牛磺酸对脑缺血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及上调Bcl-2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安替比林/类似物和衍生物/治疗应用 牛磺酸/治疗应用 再灌注损伤/药物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合并治疗对患者血管通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在通率。结果经治疗后3h、6h后,研究组冠脉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组间差异具体统计学表格(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合并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通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血管再通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与组织灌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期间该院缺血性脑卒中147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24h收缩压变异率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73例(血压低变异率患者),观察组74例(血压高变异率),且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RS评分>2分率(56.76%)、复发性脑梗死率(9.46%)、出血转化(10.81%)、死亡率(9.46%)、组织灌注率均(75.68%)均高于对照组(χ2=10.5931、4.6733、5.6988、4.6733、11.9828;P<0.05),同时与静脉溶栓后24h收縮压变异率相关因素包括组织灌注(P=0.000;OR=0.523;Sig=1.331;Wald=5.982;SE=0.253;β=1.521)、NIHSS评分(P=0.000;OR=0.582;Sig=0.854;Wald=5.426;SE=0.154;β=2.658)、mRS评分(P=0.001;OR=0.789;Sig=0.007;Wald=8.458;SE=0.258;β=1.452)、复发性脑梗死(P=0.001;OR=0.524;Sig=1.251;Wald=7.865;SE=0.695;β=1.325)、出血转化(P=0.000;OR=0.452;Sig=0.485;Wald=5.412;SE=0.224;β=1.852)、死亡(P=0.001;OR=0.623;Sig=0.054;Wald=6.324;SE=0.362;β=1.02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血压变异,可影响远期预后,脑组织在灌注率低。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溶栓 血压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异丙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缺血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急性脑梗塞患者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拟行数字减影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0)。观察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和异丙酚1mg/kg,继之以异丙酚4~6mg/(kg?h)和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继之以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即刻(T0)、灌注后1h(T1)、灌注后3h(T2)各取静脉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术前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正常值有显著性升高(P<0.05),T1时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T2时观察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2h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T1和T2时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异丙酚麻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丙二醛浓度,对人体脑缺血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脑梗塞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为AMI急性期且具有PCI适用征的83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PCI及西医相关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PCI术后90d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患者37例,TMP0~1级患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29、13例,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住院期间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90d,对照组LVESV、SV、LVEF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VEDV与住院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PCI术后90d的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122.47±38.45)、(66.07±20.20)、(75.01±18.12)mL,(52.84±6.07)%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LVESV、SV、LV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7.45±17.31)、(67.03±15.49)mL,(48.25±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PCI治疗前后中医疾病机制变化,在PCI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可以更明显地改善AMI患者心肌灌注情况,缩小心肌梗死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中医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心肌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62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例依照手术方案的不同行分组研究,研究组以经鼻内镜修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77%,并发症发生率6.45%,对照组则分别为80.65%和22.58%,数据相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修正术较之常规手术临床疗效更为突出,安全性更优,具有临床推广之价值。

  • 标签: 鼻内镜 再手术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实验组予以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率与生存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与生存率率差别不大,P>0.05。结论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壁心肌梗死效果相当,但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则是前者更佳。

  • 标签: 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同步化治疗(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共5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药物对照组,一组为药物治疗+CRT治疗观察组,并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D)、NT-ProBNP、QRS波段宽度、生活质量评分(Minnesota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6MWT)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CRT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心脏再同步化 CRT 三腔起搏器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采用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TMP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一个月与术后一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洋地黄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灌注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灌注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于灌注后3d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组(n=30)于灌注后2h给予洋地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HR、EF和LVEDV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灌注患者早期应用洋地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且患者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 急性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洋地黄 不同时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对83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成综合治理组41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使用了PCI及西医相关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增加了中医中药治疗,对两组的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心功能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的TMP2~3级患者比例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PCI术后90天,两组心功能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PCI治疗心肌梗死基本后,使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改善心功能。

  • 标签: 中医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心肌再灌注
  • 简介:摘要分析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衰大鼠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后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形态的改变。方法建立SD大鼠心衰模型、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模型,成功入组SD大鼠19只,分为正常(n=5)、心衰(n=7)、RIPC(心衰+RIPC,n=7)三组,均行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后观察缺血30min过程中三组SD大鼠ECG的变化,灌注2h后观察三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阻断后3-5min内,三组大鼠心电图ST段均显著抬高,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30min达到峰值;与心衰组比较,RIPC组缺血期ST段抬高速度减慢、幅度降低(P<0.01)。三组心肌HE染色正常组心肌横纹较清晰,少量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轻度混浊,轻度嗜伊红染,大部分细胞核膜清晰,少量红细胞渗出,中度炎细胞浸润。心衰组心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不完整,胞浆混浊,嗜伊红染色加深,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或呈碎片状,间质充血,大量红细胞渗出及炎细胞浸润。RIPC组心肌横纹尚清晰,少量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中度混浊,中度嗜伊红染,少量细胞核溶解,细胞间质充血,少量的红细胞渗出及中度炎细胞浸润。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心衰心肌缺血期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程度和减轻心衰心肌细胞损伤的数量及程度,进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 标签: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力衰竭 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和GCS评分和血管通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给予观察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通率及G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均较高,组间数据结果差异不具备可比性(P>0.05)。结论针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其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血管通率,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溶栓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咳嗽(未威胁生命的急性咳嗽)导致胸痛与患者本人体育锻炼强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全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咳嗽患者100例,咳嗽严重,临床诊断上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分为胸痛组和对照组,结合后期随访,排除除上述两种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病例56人,胸痛组10人,对照组46人,所有病人同时填写“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结果统计学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乏体育锻炼的严重急性咳嗽患者更容易表现为胸痛。

  • 标签: 急性咳嗽 胸痛 体育锻炼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