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其诊断标准的适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重度窒息新生儿。根据2005年急性肾损伤协作网提出的AKI诊断标准(包括尿量标准和SCr标准),将入选患儿分为AKI组和无AKI组。采集患儿一般资料、围生期资料、肾脏损伤情况、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儿30例,AKI组17例,无AKI组13例。①AKI组10/17例仅符合尿量标准,而不符合SCr升高标准,按AKI分期标准分为1期4例、2期5例、3期1例;7/17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其中3例按照SCr标准和尿量标准分期相同(均为1期),1例按照SCr标准分期为2期的患儿符合尿量标准1期,余3例按尿量标准分期高于SCr标准。7/17例有SCr一过升高(SCr〉133μmol.L-1),达到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②AKI组和无AKI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7±13.9)和(13.7±9.6)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AKI组预后不良5/17例(29.4%),包括死亡1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放弃治疗4例(3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1例仅符合尿量标准);无AKI组预后不良2/13例(15.4%),均为死亡病例(均仅符合尿量标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按照SCr升高标准,符合AKI诊断的4/7例(57.1%)患儿预后不良,不符合SCr升高标准的3/23例(13.0%)患儿预后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存在AKI的病例。SCr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但由于样本量小,无长期随访资料,目前尚不能评价SCr和尿量是否为诊断新生儿AKI的最适宜指标。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重度窒息 新生儿 血清肌酐 尿量
  • 简介:我们收集了近15年在我院及外院住院治疗的系统红斑狼疮(SLE)病例113例,从发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几方面对小儿SLE做一全面的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女性多见,男:女=1∶4.13。年龄5~14岁,以10岁以上多见(占81%)。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者12年。患儿起病急,首发症状各异,可以表现为发热(42.5%)、皮疹(13.3%)、淋巴结肿大(6.2%)、关节痛(15.9%)等全身症状,也可在病初即出现器官受累的症状.如头痛、抽搐(3.5%),尿少、浮肿(11.5%),腹痛、腹泻(4.4%)及出血点,瘀斑(2.7%)。临床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实验室检查 狼疮性肾炎 肾上腺皮质激素 首发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腹腔镜微创手术操作要点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本组20例患儿全麻下经腹腔镜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18例一次手术成功,1例术中中转开腹,1例3d后二次手术.全部病例随访2月,预后较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是腔镜技术在新生儿外科领域的成功运用,掌握操作要点,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手术治疗 微创外科 小儿
  • 简介: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斜疝临床上较少见,常因就诊不及时、延误诊断等造成肠管、卵巢、睾丸坏死。2000—2008年本院共收治新生儿嵌顿腹股沟斜疝25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腹股沟/先天性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的病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11例新生儿开腹手术临床资料,其中5例发生腹壁切口完全裂开,日龄2~28d,体重1.9~3.5kg,男性4例,女性1例,足月儿3例,早产儿2例,横切口2例,纵切口33例。5例均为消化道疾病的手术,其中小肠造瘘术2例,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肠修补术1例,ladd及阑尾切除术1例。结果211例新生儿开腹手术患儿中,发生切口完全裂开5例,切口裂开率为2.4%,且均为消化道疾病。1例肠造瘘及肠吻合、修补术患儿第1次手术中有肠内容物污染腹腔;1例行ladd及阑尾切除术患儿再次缝合切口时腹腔探查见结扎阑尾的线头脱落,腹腔内可见脓分泌物,但未见阑尾残端瘘。5例患儿经扩创再缝合后全部治愈,无再裂开现象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切口疝,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是剖腹手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后需紧急处理。避免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主要在于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减少诱发因素。

  • 标签: 腹部 外科伤VI裂开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煨袭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人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结论呼吸道为最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腹型过敏紫癜的诊疗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腹型过敏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②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体查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腹部体征与腹痛剧烈程度不平行。③皮肤紫癜多于48h内出现,皮肤紫癜出现后可以明确诊断,经激素等综合治疗后,52例患儿1~3d腹痛明显缓解;皮肤紫癜出现前,需及时行内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反复评估病情。结论提高对腹型紫癜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查,并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早诊断本病,从而给予早期治疗。

  • 标签: 腹痛 紫癜 过敏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疱疹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及退热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自拟中药"口疮净",日1剂,频服,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退热、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39例,有效41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疮净"佐治儿童疱疹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口疮净” 治疗应用 利巴韦林 治疗应用 传染病
  • 简介: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 标签: 败血症 危重症 急救 儿童
  • 简介:女,2个半月,因咳嗽2d,发现心电图(ECG)异常2h入院.胸片:右下肺炎.肌酸激酶(CK)、CK-MB,肌钙蛋白、抗链"O"、电解质正常.心脏彩超正常.ECG:P波消失,QRS终末部分增宽、粗钝,时限0.11s,心室率167次/min,心电轴-56度,描记中恢复窦性心律,心房(室)率125次/min.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室心动过速,心室率163次/min.口服心律平每次4mg/kg,3次/d,第3天ECG为窦性心律,QRS时限0.07s,心率117次/min,心电轴130度,Rv1=2.2mV.住院2周肺炎治愈,门诊随访.出院2周后心动过速复发,加大心律平剂量转为窦性心律.出院3个月后发现气促,脉搏缓慢60~70次/min,动态心电图:可见早搏呈二联律,心动过速QRS图形同第1次动态心电图,ECG示早搏呈二联律,联律间期相等,早搏与心动过速QRS形态相同.不排除是药物所致,停用心律平观察.

  • 标签: 婴儿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诊断 心电图 肌酸激酶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基因相关多态区域(MAOA-uVNTR)基因多态与青少年重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有无关联,以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lifeevents,SLEs)之间的交互作用与MDD之间有无关联。方法394名研究对象(MDD患者187人,正常对照207人)采用SNaP-shot系统进行基因分型,评估受试者近1年内的SLEs,采用统计学软件比较各配对组别MAOA-uVNT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建立基因×环境(GXE)交互作用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AOA-uVNTR基因型与SLEs交互作用与青少年MDD患病的关联。结果MAOA-uVNT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青少年MDD是否发生、抑郁严重程度、是否共病焦虑、是否出现自杀观念/行为/企图均无直接相关;男性及女性MAOA-uVNTR基因型与SLEs均不存在和青少年MDD患病相关的交互作用。结论尚不能认为MAOA-uVNTR与青少年MDD相关;MAOA-uVNTR与SLEs间不存在与青少年MDD相关联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标签: 单胺氧化酶A基因相关多态区域 重性抑郁障碍 关联分析 青少年
  • 简介:目的评估VKORC1基因多态对川崎病(KD)患儿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诊断KD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口服稳定剂量华法林≥2个月,同时期INR稳定在2.0~2.5≥2个月的患儿在华法林使用前或后行CYP2C9*2(rs1799853)、CYP2C9*3(rs1057910)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多态检测,评估VKORC1基因多态、调整华法林剂量时的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评估KD患儿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访观察应用华法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进入本文分析,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为0.5~6.7岁,稳定华法林剂量为(1.47±0.45)mg·d-1,经体重矫正后稳定华法林剂量为(0.11±0.033)mg·kg-1·d-1。VKORC1CT型6例、TT型36例,经体重矫正后华法林稳定剂量分别为(0.16±0.043)、(0.10±0.021)mg·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基因之后用药比检测之前用药达稳态时间缩短(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体重矫正华法林稳态剂量(mg·kg-1·d-1)=0.039+0.061×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R2为43.8%,华法林VKORC1rs9923231基因型可解释6个月至7岁KD患儿华法林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43.8%。未经体重矫正华法林稳态剂量(mg·d-1)=-0.407+0.088×体重+0.580×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体重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型的R2分别为43.7%和19.5%,根据最佳回归模型得到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公式可解释6个月至7岁川崎病儿童华法林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63.2%,其中VKORC1基因多态、体重的贡献分别是19.5%和43.7%。因能解释更多华法林稳态剂量的个体差异,未经体重矫正华法林稳态剂量预测公式优于经体重矫正稳态剂量预测公式。结论VKORC1rs9923231基因型是影响6个月至7岁KD并发CAA患儿华法林稳定剂量的遗传因素之一,体重是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常规剂量INR易超标伴出血或不能达到目标INR�

  • 标签: 儿童 华法林 药物基因组学 VKORC1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 简介:目的观察蓝芩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小儿疱疹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抗感染、解热、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蓝芩口服液,5d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2.7%(16/22),对照组显效率30.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100%(22/22),对照组总有效率70%(15/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显著。

  • 标签: 蓝芩口服液/治疗应用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疱疹/流行病学 传染病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病因不明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类型分布、临床特征及身高情况。方法选取病因不明DSD患儿,采集临床资料,检查骨龄、染色体,行性腺、盆腔及腹部B超检查,HCG试验,评估DSD的临床类型,评价身高发育状况。结果153例病因不明DSD患儿纳入分析,其中初诊时社会性别男1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4.6±4.2)岁(42d至16岁10个月),3岁前就诊者87例(56.9%)。有DSD家族史者15例(9.8%)。母亲孕期使用孕酮类保胎药19例(12.4%)。①134例行染色体检查,其中46,XYDSD121例(90.3%),46,XXDSD3例(2.2%),染色体异常DSD10例(7.5%)。121例46,XYDSD中,主要为小阴茎合并尿道下裂39例(32.2%),小阴茎合并睾丸异常19例(15.7%),单纯小阴茎18例(14.9%)。@46,XYDSD患儿中身高小于2005年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百分位数值表(简称身高数值表)P:,者46例(38.0%),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76例(62.8%)。10例染色体异常DSD患儿中,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5例。③卵巢/睾丸发育异常(双向性腺)DSD患儿8例,其中46,XY3例,46,XX2例,嵌合染色体3例。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和P,。者分别有5例(62.5%)和7例(87.5%)。④125例进行了HCG激发试验,其中HCG标准试验反应良好78例,HCG延长试验反应良好14例,HCG试验反应不良33例,3组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分别为31例(39.7%)、11例(78.6%)和27例(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组病因不明DSD患儿以46,XYDSD为主。46,XYDSD患儿以各类小阴茎表现最多见。DSD家族史和母孕期服用保胎药可能是DSD的原因之一。DSD患儿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及P,。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DSD�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身高 分类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影像检查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确定有无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HIE各病程阶段进行头颅CT检查已经相当普遍,动态头颅CT系列检查被认为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但从新生儿CT使用的安全及降低医疗成本来看,选择适当的检查时机,减少检查次数是必要的.本文对2003~2004年本院有完整CT与临床资料的114例HIE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不同病程阶段CT分度与临床分度的关系,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头颅CT检查 HIE患儿 临床分度 不同病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儿童家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患儿家庭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旨在为患儿提供针对的医疗护理服务并为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质研究中的访谈法,对15位哮喘儿童家长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主题。结果哮喘儿童的照护现状及家庭需求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依从较差,忽视哮喘对患儿心理的影响,家庭应对失败,家庭承受着心理和经济压力。结论医护人员应经常对患儿照顾者进行哮喘知识宣传教育,鼓励他们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 标签: 哮喘 家庭管理 家庭需求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 质性研究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通幽合剂治疗小儿功能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北省中医院儿科60例FC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调节饮食和排便习惯等基础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幽合剂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和排便恐惧心理等改善情况,8周时随访观察便秘复发情况,统计分析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幽合剂治疗小儿FC疗效显著。

  • 标签: 便秘 通幽合剂/治疗应用 排便习惯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胃镜检查在儿童腹型过敏紫癜(HS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4例HSP患儿的胃镜结果。结果胃镜下典型病变检出率64.4%;病变累及十二指肠各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血疱改变,其中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球及球后部可见散在出血及糜烂12例(41.4%),十二指肠球后黏膜血疱样改变8例(27.6%);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38.2%。结论胃镜检查对于腹型HSP诊断有极大的价值,可明确HSP患儿的胃肠道黏膜的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诊断 胃镜 幽门螺杆菌 儿童
  • 简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或亚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上除引起常见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还可损害其他重要脏器,尤其是对肝脏损害,现将我院收治的IM患儿肝脏损害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脏损害 IM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和孕期代谢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接受常规产检并且分娩的孕妇。采用回顾队列研究,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妇中比较膳食干预组(接受膳食咨询)和对照组(未接受膳食咨询)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GDM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推荐标准。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危险因素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结果①10421名孕妇的围生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诊时平均孕周20.8(19.4—22.4)周,初诊时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CHOL)平均水平分别为(4.3±0.4)、(1.3±0.6)和(4.7±0.8)mmol·L^-1,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11.3±11.5)和(67.9±13.3)mmHg。高危孕妇的GDM的患病率为15.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55.4±426.0)g,巨大儿发生率6.2%。@812名GDM孕妇中,干预组570例,对照组242例。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20周体重、初诊时血糖、血脂等基线水平均衡可比。干预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和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47.4±19.6)傩(3450.3±35.6)g(P=0.007)、6.7%vs15.6%(P=0.001)和26.3%w47.9%(P〈0.001)。随着营养干预次数的增加,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下降趋势(r=-0.126,P=0.003;r=-0.112,P=0.002),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依次降低。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20周时体重(OR=1.08,95%CI:1.07—1.09)、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OR=1.10,95%CI:1.07~1.12)和GDM(OR=1.63,95%CI:1.22~2.19)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的孕期危险因素管理以及

  • 标签: 营养干预 巨大儿 妊娠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量 出生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