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后纵裂-天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胆脂瘤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松果体区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后纵裂-天幕入路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10例,时间6个月,10例病人原有头痛缓解,2例原有视力模糊者恢复正常,2例复视消失。结论后纵裂-天幕入路可以在切除胆脂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脑深部大静脉。避免对枕叶的过度牵拉。

  • 标签: 胆脂瘤 松果体 入路 经后纵裂-天幕
  • 简介:目的观测鼻入路颅前窝手术通道上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尸颅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蝶窦、筛窦、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及视神经等结构及毗邻关系,测量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新鲜成人尸颅标本3例,在新鲜尸颅上模拟手术入路,分析解剖标志与手术通道的关系。结果鼻入路切除钩突,筛窦和颅前窝骨质即可进入颅腔。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分别为(22.3±3.1)mm、(23.0±2.9)mm、(26.2±2.9)mm、(14.7±3.8)mm。结论鼻入路颅前窝手术是治疗颅前窝病变有价值的选择。术中合理扩展手术通道,控制筛动脉出血,早期确定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走行,保护纸样板及保持中线操作是手术安全开展的关键。

  • 标签: 经鼻入路 颅前 筛动脉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辅助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人均在置钉结束后行O形臂系统3D扫描,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的准确性。结果7例病人在O形臂导航辅助下共置入2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23枚(79.31%),B级4枚(13.79%),C级1枚(3.45%),E级1枚(3.45%)。手术共置入29枚克氏针,其中1枚(3.45%)突破椎体前缘。术中无关节突关节受到破坏。1例出现置钉相关神经并发症行再次手术调整椎弓根螺钉。随访(8.29±2.43)个月,无钉棒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结论O形臂导航辅助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脊柱 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螺钉 O形臂 导航
  • 简介:病例患者,男,68岁。2011年7月10日16:00左右在马路上骑电动车不慎摔倒,被一棒状硬物从右眼的眶上缘刺入颅内,当即昏迷,急诊送来我院。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5分,血压137/85mmHg,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双眼上眼睑皮肤挫伤,右眼眶上缘有木质棒状异物外露,右眼结合膜、球结膜外露,眼球外突,右侧瞳孔直径2.5mm,无光反射,左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迟钝。鼻腔及外耳道无出血。

  • 标签: 颅内损伤 大脑中动脉 刺入 树枝 瞳孔直径 GCS评分
  • 简介:目的总结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巨大前颅底脑膜瘤的经验。方法报告6例巨大前颅底脑膜瘤,采用右侧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介绍体位、肿瘤显露和处理技巧。结果6例肿瘤均显露良好,SimpsonⅡ级切除,其中4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巨大前颅底脑膜瘤,单侧额下入路较为便捷,创伤小,值得作为一种手术方式推荐给有丰富显微外科技术的医师。

  • 标签: 前颅底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额下入路
  • 简介:目的评估了食道心脏超声(TEE)和胸壁心脏超声(TTE)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的32例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19~50岁,平均(38.3±2.8)岁。所有患者均头颅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头颅MRA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部分患者显示轻度动脉粥样硬化)。32例患者均进行了胸壁心脏超声(TTE)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在局部麻醉下行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检测。结果32例患者中TEE检出9例(28.1%)CES,TTE检出其中的3例(9.3%)(P〈0.05)。其中主动脉部斑块2例,房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瘤1例,卵圆孔未闭1例,左房自发声学显影1例,二尖瓣脱垂1例,二尖瓣增厚1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房间隔病变的检测。TTE对上述两个部位病变的漏诊分别为2例和3例。TEE和TTE对二尖瓣病变的诊断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初步归因于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建议进一步采用TEE检查。这样可使近1/3的患者发现可能的心源性栓子来源。

  • 标签: 脑梗死 心源性栓子来源 经食道心脏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主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000例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术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7例,永久性尿崩症9例,脑脊液鼻漏超过1个月而需行修补手术3例,脑膜炎8例,视力、视野恶化10例,第Ⅲ、Ⅴ、Ⅵ脑神经麻痹6例。本组死亡3例。结论垂体腺瘤蝶手术与开颅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出现,且个别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 标签: 垂体肿瘤 经蝶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鼻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的鞍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病例165例,总结鞍底重建修补的手术技术及手术策略。术中依据鞍膈损伤程度,采用分类修补方案:(1)术中鞍膈保护完整,颅底缺损较小,无需鞍底重建,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若颅底缺损较大,伴有鞍膈塌陷,可用自体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2)术中鞍膈局部小破口,需鞍底重建修补,取预留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3)术中鞍膈大破口,可行Gasketseal技术封闭鞍底,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生物蛋白胶固定,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结果114例(69.1%)鞍膈保护完整,采用1类修补方法,49例(29.7%)术中鞍膈小破口,采用2类修补方法,2例(1.2%)术中鞍膈大破口,采用3类修补方法。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保守治疗治愈4例,1例患者再次内镜下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有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术前评估鞍膈厚度,术中评估脑脊液漏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鞍底重建分类修补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鞍底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额颞断颧弓入路在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中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采用额颞断颧弓入路显微外科方法切除28例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资料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结果全切除27例,1例次全切除,术后短期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肢体轻瘫1例,3个月后均完全恢复,无死亡病例,标本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额颞断颧弓入路能够充分暴露中颅底及海绵窦,有助于该部位肿瘤的全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

  • 标签: 海绵窦 神经鞘瘤 额颞断颧弓入路 中颅窝
  • 简介:目的观察重复颅磁刺激对MPTP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于雄性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MPTP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24h后进行重复颅磁刺激(刺激频率1.00Hz、刺激强度1.00T、刺激时间25s/次,共刺激5个序列,1次,d)。Rotarod实验评价小鼠身体协调能力和连续运动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重复颅磁刺激前后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纤维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重复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多巴胺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重复颅磁刺激组小鼠停留于旋转杆上的圈数(85.89±3.74)、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36.67±3.82)和纹状体多巴胺表达水平(258.70±1.06)均高于单纯帕金森病模型组(59.71±8.33,31.67±3.35,152.35±1.64;均P:0.000)。结论重复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协调能力,保护受损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及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纤维,提高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

  • 标签: 帕金森病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经颅磁刺激 酪氨酸单氧化酶 多巴胺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瘤卒中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收治的1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早期行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障碍激素及头部CT和MRI检查,并行长期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11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患者中10例术后恢复正常;有内分泌症状的10例患者中,9例明显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卒中安全、有效,是治疗垂体瘤卒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垂体瘤 卒中 经鼻蝶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相关解剖因素在手术暴露中的作用,并探索该入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方法尸头模拟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手术,观测相关解剖因素,以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为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此设计标准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结果回归分析:矢状位术野角=184.41+0.63×骨窗长度+7.44×同侧/对侧骨窗-0.62×胼胝体切口位置角-1.76×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1.13×胼胝体切口;冠状位术野角=-78.46+1.79×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0.99×胼胝体切口长度+0.14×骨窗长度.由此建立了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标准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结论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可客观评价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的暴露水平;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回归方程有助于理解、把握影响手术暴露的众多解剖因素;标准锁孔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手术暴露.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胼胝体 锁孔神经外科 侧脑室 神经导航
  •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内镜技术的发展,鼻蝶入路手术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具体的手术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1-3]。手术通道的创伤问题,尤其对鼻腔黏膜、鼻甲、鼻中隔、蝶窦结构的处理上,常被人忽视,甚至避而不谈。因此,重新认识该入路的解剖与微创技术很有必要,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

  • 标签: 垂体瘤 经鼻-蝶入路 微创技术 鼻部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 标签: 经蝶手术 内窥镜 解剖学 手术入路 鞍旁病变 鞍上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岩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岩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岩下窦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窦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研究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及内镜手术操作范围.方法选取10例灌注尸头,模拟鼻蝶窦入路,在内镜下显露鞍区及上斜坡区,确定解剖标志,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及斜坡凹陷是蝶窦后壁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显露范围广泛,从鞍区至枕骨大孔前缘、寰枢椎,外侧可达海绵窦及斜坡颈内动脉、枕髁和咽鼓管.结论熟悉掌握内镜下鞍区及上斜坡区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是进行中央颅底区手术的关键.

  • 标签: 内镜 经鼻蝶入路 鞍区 斜坡区
  • 简介:编者按:第一届《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恩复杯有奖征文通知发布以来,得到了广大神经医学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2011年的征稿工作也已告一段落。因相关研究者反映由于病例数收集及观察时间较长,部分研究未能在本年度得到完整数据结果。考虑到发挥文章的实际临床指导作用,特延长有奖征文截稿时间至2012年9月30日。欢迎各位踊跃投稿。

  • 标签: 征文通知 医学杂志 恩经复 神经 中华 医学领域
  • 简介:目的:探讨颅磁刺激对改善癫痫患者睡眠模式、生命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山东省警官总医院医疗科收治癫痫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每天均服用左乙拉西坦2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颅磁刺激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模式与生命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颅磁刺激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模式与生命质量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磁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癫痫患者的睡眠模式以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癫痫 睡眠模式 生命质量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and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在睡眠时上气道部分或完全塌陷引起的综合征,该病并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可导致猝死。过去几十年中,持续正压通气一直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的耐受及接受水平不同,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一些潜在的治疗方法。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疗法。本文主要目的是描述在口腔科范围内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的口腔压力疗法和一些改进的口腔矫治器,新的手术治疗包括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腭植入手术、电刺激上气道肌肉或神经等。

  • 标签: OSAHS 心血管疾病 口腔矫治器 口腔外科手术 电刺激疗法
  • 简介:为加强四手操作技术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我院自2012年2月启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护理人员四手操作技能培训"项目,采用分批培训的方式系统地对219名本院及其他口腔诊疗机构的护理骨干进行了规范化四手操作技能培训,学员考核优秀率达81.3%,并采用PDCA循环原理持续改进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日趋成熟的口腔门诊护理人员四手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模式,不仅提高了我院口腔门诊护理人员四手操作技能水平,也进一步促进了四手操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应用,缩短了我国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术与国际的差距。

  • 标签: 护理 口腔 培训 四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