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尔沁沙地汉以前考古课题组",赴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学术考察.此行的学术目的是了解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各县(库仑至天山一线)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及各类遗存的分布情况,通过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比较,拟建立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

  • 标签: 科左中旗 白菜 遗址 复查 史前遗存 analysis
  • 简介:综现有清三百年历史,八制度推动了北方游牧、渔猎部落的联合,促成了大清帝国的建立,也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八通志》将八方位附会五行生克,是满族上层贵族对这种制度完善的重要步骤,虽实际军事意义不大,却象征着北方渔猎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的交融,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古国——方国——帝国”三种形态立体交叉特征.

  • 标签: 八旗通志 五行生克 国家制度
  •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清代北京城民分城而居的过程及影响。以往对北京民分居的讨论研究多从顺治三年始,本文在以往研究和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利用清代内阁大库档案部分奏折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等资料,论证北京民分城而居政策开始于清顺治元年五月入北京城时,并深入探讨其具体过程。在重新梳理清初民分城而居过程的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民分城而居政策对城市建设及发展的影响,从北京城清代功能分区、人口流动、地理地价区位等方面探讨其影响的表现。

  • 标签: 清代 北京城 旗民分城
  • 简介:清朝在入关(1644)前统一女真各部为满洲,将其编成满洲八。把内附的蒙古族也编成为八蒙古。同样,将居住辽东的汉族的一部分也照此编为八汉军。编入这些八的人,称旗人,构成清朝军事力量的基础,同时形成为清朝的统治阶层。

  • 标签: 满洲八旗 蒙古族 清朝 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 军事力量
  • 简介:历史上,随着各民族间的频繁往来,"译语"体分类词典应运而生。尤其在元、明两代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词汇资料非常丰富,这对我们研究蒙古语发展史以及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时至清代,那种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传统似乎已中断。在清代,除大量的用满字标记的蒙古语资料外,还有叶西多尔杰用藏文字母标记蒙古语的《贤者之海》①,用朝鲜字标记蒙古语的《蒙语老乞大》、《蒙语类解》等②,以及清嘉庆年间(1801年)的满汉同文《新出对象蒙古杂字》③。后者实为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分类词典承上启下的重要资料,无疑对研究清代蒙古语的方言、口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满汉同文《新出

  • 标签: 蒙古语 汉字读音 辅音 方言 察哈尔 长元音
  • 简介:清代的喀喇沁部与玛公──读史札记宝日吉根(Borjikin)一、清代的喀喇沁部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喀喇沁部落贵族姓乌梁罕氏(亦作兀良哈)。入清后,喀喇沁部隶属于卓索图盟。清朝政府向内蒙古东部地区,特别是向卓索图盟、哲里木盟...

  • 标签: 喀喇沁 《大清会典事例》 天聪汗 内蒙古东部地区 科尔沁部 察哈尔
  • 简介:乌兰察布博物馆(原乌盟文物工作站)在三年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乌盟后山地区北魏遗存较为丰富的武川县、四子王又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对六镇之一武川镇的地望提出了新的看法①。现将四子王境内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和库伦图古城复查结果报告如下:一、乌兰花土城...

  • 标签: 四子王旗 古城 建筑材料 内蒙古地区 包头市 北魏
  • 简介:清前期满洲八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张杰迄今为止,有关清代东北开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北流人和流民两个方面。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以满洲八为主的旗人及其家属在东北开发中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清前期驻守东北的满洲八始...

  • 标签: 东北开发 八旗兵 清前期 宁古塔 清政府 齐齐哈尔城
  • 简介:居住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初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的蒙古人,一部分是明末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他们主要通过联姻的形式融合到一起,沿用喀喇沁之名.后金天聪三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喀喇沁分为左翼和右翼,色棱为喀喇沁左翼第一任札萨克.从此这里的蒙古人结束了狩猎、游牧和战争、抢掠的生活,开始在喀左地区定居农耕至今.

  • 标签: 喀左 蒙古族 来源 兀良哈 喀喇沁 形成
  • 简介:1634年,后金消灭北元政权,将大部分察哈尔人编入八,形成八察哈尔;同时,册封额哲为和硕亲王,设立了一个外藩扎萨克。至1675年,布尔尼叛乱,清朝撤销察哈尔扎萨克,其属民也加入八系统。八察哈尔作为内属,处于清廷的严密管控之下。他们政治、军事、生产三位一体,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察哈尔向来骁勇善战,被清廷视为劲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赞扬。有清一代,战事纷繁,八察哈尔或参与战争或驻守防卫。本文试从军事征战方面入手,按照战争类别划分,对八察哈尔参加王朝一统、巩固清廷统治、抵御外国侵略等战争史实加以系统论述,凸显清代八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杰出贡献。

  • 标签: 清代 八旗察哈尔 军事战争 国家统一
  • 简介:<正>以满族为主体的八入关之后,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巩固,八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清代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人数不下千百之多。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文人以汉文进行写作,是以往中国文学史上所没有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众多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从八文学中寻找出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八文学同汉族文学的关系。不解决这个问题,便难以解释八文学中的一些现象,也难以正确评价八文学在清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也会影响对清代文学作出全面地科学地总结。本文试图以袁枚与八诗人的关系为例,从诗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 标签: 八旗 袁枚 诗论 诗歌 满族文化 汉人
  • 简介:本文首先利用满文《译编》,揭示天聪末年满洲国汗王皇太极编立八察哈尔的经过,以考察八察哈尔与八及外藩扎萨克之间的区别。接着通过分析《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所录的皇太极授予八察哈尔上层的世职敕书,阐明八察哈尔与清朝可汗之间的隶属关系。以此探讨八察哈尔在清朝国家政权构造中的存在地位及清朝世职制度的由来发展问题。

  • 标签: 八旗察哈尔 编立 清朝 可汗
  • 简介:康熙朝中叶是清朝建立多民族的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关键期,面对多元文化的复杂局面,康熙帝在了解并争取各族精英对其统治的认同的同时,发展了八组织的存在方式,使之深深地融入到帝国的各方面的统治活动中,成为其实施分而治之统治策略的得力工具。

  • 标签: 康熙 江南 八旗 汉族 传教士
  • 简介:<正>1978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简称达茂)大苏吉乡明水出土了一批金元时期丝织品.据考证这是成吉思汗建国前蒙古汪古部的一处墓地.所出土的丝绸制品计有织金锦袍1件,织金风帽1顶,缂丝靴套1对,织锦裤脚1对,丝线编织腰带1条,以及各种残片若干.本文主要介绍出土的成形的丝织品.

  • 标签: 丝织品 达茂旗 纬二重组织 织金 金元时期 花纹图案
  • 简介:阿鲁科尔沁出土的永乐七年铜铳跋曹永年1984年,阿鲁科尔沁文化馆征集到钢铁三件。这三件铜铁出土于该乌苏伊和村附近,形制基本相同,其一刻铭文如下;永乐柒年玖月□日造,显字叁仟捌佰肆拾号①。按:永乐七年(1409年)八月甲寅(十五日)丘福于胪朐河全...

  • 标签: 阿鲁科尔沁旗 明代蒙古史 兴安岭 永乐 铜铳 太宗实录
  • 简介:此文的许多观点和提法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说日本侵略者在当时内蒙古东部推行的一些政策有“积极的作用”,认为“启蒙蒙古人,使其文明化是不可缺少的”,把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说成是“日本进出满洲”,为了使蒙古人“‘学习在世界上最正统、兴盛的日本佛教’推进了向日本的留学”等等。然而此文的资料和研究视角对于内蒙古近现代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故本刊将此文刊载介绍给大家

  • 标签: 蒙古人 内蒙古图书馆 满洲国 文化启蒙 蒙古民族 宗教政策
  • 简介:清代满族历史重视旗人教育,在习武同时推崇学习传统文化,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八旗人中涌现了众多诗人词人,他(她)们的作品不仅发扬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纯朴、豪放特点.在辽宁省图书馆内收藏了大量这方面书籍,现将八诗文集目录列于后,供学人、读者浏览.

  • 标签: 八旗诗文 目录 收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