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梁漱溟之所以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构筑了一个折中主义文化观体系。其原因是:首先,梁漱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次,则是受其绝对整体主义文化观和主观文化论的影响;再次,是因为梁漱溟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辨证关系。通过对梁漱溟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其文化理论的得失的考察,可以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学理上的参考。而梁漱溟早期文化观本身有关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成因价值 折中主义文化观 文化观成因
  • 简介: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梁漱溟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成就是其创建了将西方哲学、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相融合的“新孔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哲学理论和“三个路径样法”的东西文化比较观。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五四时期 现代新儒家 文化路向
  • 简介:梁漱溟的生命哲学观与乡村教育理论述评刘秀江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本世纪20~30年代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其所推崇的样板是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实验学校...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建设 生命哲学观 乡村教育理论 民本主义 社会生命
  • 简介:1921年冬,已经二十九岁,曾经发誓一生食素、终身不娶的梁漱溟,在父亲自杀后,自咎未成家生子的不孝.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彼时,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前去济南进行暑期讲演。

  • 标签: 梁漱溟 1921年 省教育厅 终身 自杀 不孝
  • 简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生命哲学强调生命进化的多向性,强调生命必须保持活力,冲动不止,任何阻碍生命冲动的事物都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唯有符合生命冲动本性的事物才能长盛不衰。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现在已经呈现出机械化的趋向,唯有中国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将要走到中国文化的路向上来充满信心。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坐等中国文化复兴之日的到来,就像生命进化需要不断创造一样,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梁漱溟并没有照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是根据需要有所汲取,所以,二者之间也有不尽相合之处。

  • 标签: 柏格森 梁漱溟 生命哲学 文化复兴
  • 简介:摘要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兼容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内容丰富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本文对他关于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教育理论 实践 当代价值
  • 简介:梁漱溟早期的人生哲学,主张人的生活应是“合理”的,合理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而只有人生态度“合理”,生活的外在形式和生活的内容相一致,人们的生活才会合理。本文就梁氏“合理的人生态度”的思想得失作一筒略的述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风东渐,国人受西文文化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人们由原来不敢言利,到大胆逐利,有些人甚至唯利是图、贪婪成风的情况,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儒家的义

  • 标签: 梁漱溟 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 意义和价值 人生目的 生活态度
  • 简介:比晏阳初稍晚一些,梁漱溟也开始了他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工作,并称他的工作为“乡村建设”。尽管同属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范畴,梁漱溟的着眼点与晏阳初有着不小的区别,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由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在山东省的邹平县开展的,所以被称为“邹平实验”。

  • 标签: 农村社会 梁漱溟 社区工作 实验 乡村建设运动 内容和方法
  • 简介:在1953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扩大会议上,因对农民问题的看法分歧,十分张扬、自负的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使毛泽东十分生气,相当尖刻地痛骂了他,称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则是用笔杆子杀人。而梁漱溟也压不住火气,

  • 标签: 梁漱溟 傲骨 中央人民政府 农民问题 毛泽东 蒋介石
  • 简介: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钱穆先生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是二位先生的代表著作。两位先生都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内容与特点阐明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特质并进行中国文化新路径的探索。在对中国文化深刻思索的基础上,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的“觉”,钱穆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的“通”,二者统一于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同时又试图将心性作为实现中西会通的基础所在。

  • 标签: 梁漱溟 钱穆 中国哲学 心性
  • 简介:现代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本体论思想是与其哲学本体观相一致的,强调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全生命、教养生命,情意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教学实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强调亲密师生关系的构建;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沟通教育与生活的距离。梁漱溟生命教育本体论与当今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相连,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现代教育家 梁漱溟 生命教育本体论 生命教育 乡村教育
  • 简介: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普遍政体形式,民主政制已获得世界性的话语霸权。回溯民国初创之时,虽对具体实施何种政制争论不休,但新生共和国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却几乎系于民主政制。对此,梁漱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开思考,即从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等方面解读民主,把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他认为民主没有放之四海的绝对标准,只有实现程度的差异,中国民治未成,主要因理与势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梁漱溟主张个人既要积极参与团体组织,又要服从贤智者的领导而非西洋民主的多数决定,认为这能调和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称之为"多数政治的人治"或"人治的多数政治"。由此,他强调落实此种理想,需要政教合一制度,由贤智者领导众人完善自己的生命,实现人生的向上进步。本文将从普遍参与与取决多数、真理与政治、理性与制度、权归于一与权力分立等方面对其民主思想做系统检讨。

  • 标签: 人治的多数政治 民主 政教合一
  • 简介:<正>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制秩序在内的传统中国的人间秩序,是因应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而来的外在措置,服务于这个族群的人世生活,并随其人生态度的因革而损益。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指中国人基于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对于合理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预期,乃至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等等关涉存在本身的终极意义的诸端。若从中国社会被迫卷入世界性的所谓“现代化”这一过程历史来看,近代百年中国移用西式法理与法制所导致的法律规则与中国固有的人间秩序不可避免的内在紧张,而形诸广泛、严重的所谓“有法不依”现象,造成中国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失范,可以说,症结即在于法律规则背后的“人生态度”的捍格。

  • 标签: 梁漱溟 人生态度 人间秩序 文化要义 法律规则 乡村建设理论
  • 简介:【摘要】出于对大教育以及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独特体认,梁漱溟将国家落后归结为封建宗法伦理导致缺乏团体生活,防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把乡村民众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重要途径,力图以丈化教育包办社会进步。对此他提出改良现有体制采取政府机关与教育机关一体化方式,重视精神陶冶和成人教育,主张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这对我们现今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当不无启示。

  • 标签:
  • 简介: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乡村教育理论对近代乡村改造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乡村建设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的理论中关于重视传统文化、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等见解,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教育理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简介:【摘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政治经济发展是为救济乡村,创新文化才是其最终目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乡村组织的落实为发展乡村农业合作化经济提供了可能。文化层面,乡学、村学的设立发展了农村新文化、建立了农村新秩序。但在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的实践高估了农民自觉的程度,以及农村经济实际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导致了失败。

  • 标签: 乡村建设 组织模式 合作经济 儒家文化
  • 简介:目前学界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的研究或者对乡村建设运动本身就事论事的研究层次,本文力图把梁的乡村建设思想放在近代中国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中,侧重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首先详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乡村建设大意》,进而突出梁漱溟乡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项即“农民自觉”与“乡村组织”。在引入国家构建理论之后.本文认为星火燎原式的“乡村组织”意在化育独立成熟而拥有自身公共空间的中国社会.而由知识分子引发的“农民自觉”便于提供一种足资构建现代国家利用的文化形态,这亦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精义所在;并在文末试图指出梁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建设 中国 近代史 “农民自觉” “乡村组织”
  • 简介: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民主同盟后,为进一步控制和打击民主力量,采取了各种卑劣手段,借口促成梁漱溟先生讲学宿愿,在金钱上设计以达目的就是一例。馆藏下列史料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这一用心。

  • 标签: 国民党政府 民主同盟 梁漱溟 史料 中国 陶希圣
  • 简介:梁漱溟与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从事的乡村建设和土地革命,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救国救民的不同道路上进行的艰辛探索。1938年的"窑洞之辩",既是两位思想巨人的一次集中对话,也是两条救国救民路线的一次激烈碰撞。

  • 标签: 梁漱溟 毛泽东 乡村建设 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