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大量的史实与经验都已证明,在美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黑龙江省虽然地理位置偏远,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黑龙江美术家协会成立之时,就在省美协配备美术理论干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 标签: 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 新中国成立 美术家协会 美术事业 美术创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研究转向使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的局面,文艺学开始从文化的视角探索学科的建构。随着生态观念和生态批评实践的不断深入,生态业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文化课题,而文艺学在文化转向过程中与生态的结合则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生态文艺学 文化资源 20世纪70年代 文化研究 批评实践 生态观念
  • 简介:一般认为.文学理论往往基于理论原点,根据某种现实性进行逻辑推演,形成普适性的体系框架.而批评则是对具体现象或作品或思潮进行把握,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确定其意义,以便于形成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但在当代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向。即:批评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批评。而逐渐向理论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理论也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理论,而往往化身为具体的批评。批评与理论原先似乎分立为两个领域。但如今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相向而行。相反相成.逐渐地形成了当代的所谓“批评理论”。本文简要分析这种批评理论出现的现实原因和当代意味.试图把握批评理论潜在的研究策略。

  • 标签: 当代文艺学 批评理论 文学理论 经典 意味 思潮
  • 简介:“在现代市场的海洋中,无论黯淡与辉煌、失败与成功,只能是一个过程。高峰不是顶峰,发展不是成功。物质和精神上的苦与甜,都是对立与统一的。俗话说,苦尽甜来。在苦时能尝到甜味,但不一定甜了就不会再苦。任何事情都有困难,现在有,将来也有。因此,我不过是总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与吴洪生访谈节录

  • 标签: 吴洪 苦尽甜来 洪生 首乌 苏滨 对我说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重要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同处于19、20世纪之交中西古今文化撞击交汇的历史交叉点上,处于中国美学、文论与文化由古典向现代拓进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梯之上。但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的种种复杂因素,也由于梁启超本人的极大复杂性,长期以来,梁启超美学与文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其整体面貌及其相关的特点、价值、局限、启思等方面问题未能得到全面的清理。本组文章中,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趣味说”进行了集中探讨,尤其是就“趣味说”的反功利主义倾向和抵御物化、异化的现实意义作了阐发。聂振斌《梁启超的“美文”研究及其开创意义》以梁启超独创的“美文”范畴及其相关研究为对象,揭示了梁启超以美与情感为核心的中国古典韵文和古代诗人研究的贡献与意义。杜书瀛《梁启超:中国现代文艺学的起点》主要探讨总结了梁启超在中国文艺学的学术对象、思维结构(方式、方法等)、理论命题及学术语码、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等方面所作出的拓展与新创。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独特性予以了探讨,并就其贡献与局限两方面研讨了给予今天的启示。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将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定位为人生论美学,对其整体面貌、理论特征、学术贡献、精神启思等方面作了相对系统的梳理概括,尤其强调了梁启超以“趣味主义”和“生活的艺术化”为核心的人生美学精神及其开放融合、坚守民族立场、面对现实提问的方法原则的影响与意义。本组文章有微观有宏观,涉及了梁启超美学与文�

  • 标签: “趣味” 梁启超 构架 中国现代美学 反功利主义 美育思想
  • 简介:周蕾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批评家,立足于中国文学、电影与文化政治的现实,自由出入于各种理论话语之间,以其犀利的文风、尖锐的批判意识和丰厚的理论素养,开启了一种边缘论述,挑战了理论权威的主导性和普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抽样评述周蕾边缘论述的展开路径,即"男性的边缘:女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帝国的边缘:第三空间内的香港文化"、"文字的边缘:文化翻译中的当代电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妇女在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中的主体性地位,揭露了以西方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心态中的权力关系,论述了"文化媒介"所带来的"文化翻译"问题。周蕾打通文化隔阂、地域界限和种族区分,努力勾画并批判当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偏见,恢复中国文学和文化复杂的主体形态,展示了跨文化探讨的独特魅力。

  • 标签: 周蕾 理论批评 边缘论述
  • 简介:近年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备受关注。本文借用海曼的关系象似性理论,将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理论与隐喻相对应,对隐喻中体现的象似性阐释,旨在说明象似性与任意性共存于语言中,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 标签: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隐喻
  • 简介:<正>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十分强烈地号召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以今后二十年的时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也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我们从事精神文明生产工作的人,不论是否党员,对这一真理,必须有正确的、深入的、新的体会与认识。

  • 标签: 二十年 发展方向 真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古代文艺理论 新任务
  • 简介: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学术积累的大幅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处于一个面临重大突破的关节点.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切的命名,进而由此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正是这一突破的开端和具体体现.这一点,正日益成为不少感觉敏锐的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由其建构的理论范式,极大地克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包含的诸多悖论和矛盾,有力地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隐含的殖民话语色彩."‘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获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所具有的相对客观、中性的研究立场的同时,又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变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并通过把历史下限不断向后推移,有效地消除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理论范式在历史叙述下限上所存在的画地为牢的严重缺陷.1949年以来,研究界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从"中国新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再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着手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的时候了.当然,这项工作的现实展开,须以一种成熟、完备的"学术理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

  • 标签: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 理论范式 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在中西当代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越来越不满。这本来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然而,有些文学批评家却不是在把握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超越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局限,而是基本否定了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认为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上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质疑了文学理论在懈读文学文本上的能力。这种贬低文学理论的倾向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很有市场,并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无助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有序发展,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当代文学理论 当代文艺理论 文本解读 文学批评家 中国当代文艺 中国当代社会
  • 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著名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诗歌、诗剧、短篇小说以及十几部长篇小说,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威塞克斯系列"的乡土小说,如《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威塞克斯地区独特的景观空间有着抽象的意义,并体现了思想之间的交锋,社会空间对异质空间无形的操控,个体空间的分裂。本文以小说《无名的裘德》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

  • 标签: 空间批评理论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空间
  • 简介:针对文学理论的效用问题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价值剩余是指相对于他指性功能的自证性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重心。在此意义上,即便文学真的消亡了,文学理论仅仅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人文科学,也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这将是文学理论最后的退身之地。所以,文学理论的价值剩余的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对文学理论效用的全面理解和对“危机论”的解答。并且本文断言: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去文学性的文化研究,与经典化的文学理论两种价值取向,将在悖立中相互质疑、砥砺,从而构成学术生态的张力平衡。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人文精神 审美意识
  • 简介:民国早期的语文教育家中同时兼具作家身份的有叶圣陶、夏丐尊、孙偎工等人。他们一边从事国文教材的编纂和国文课程的教学,一边从事新文学创作。但是与前两位相比,人们对孙恨工的关注和研究则要少得多,这与他在新文学的教育普及与创作实践方面所作的努力是不相称的。

  • 标签: 创作实践 创作理论 现代小说 新文学创作 国文教材 语文教育家
  • 简介:近年来,有些文章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普遍习用的方法"阐发法"或"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方法,并把它说成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这些"理论"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观念的束缚,未能显出比较文学应有的世界文化的全面视野,暴露出了理论概括上的狭隘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20世纪中国文学 虚构 文章 中心
  • 简介:<正>人物创造是小说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历来的小说家、评论家都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就说过:“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得与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现人性——小说的形式之所以发展到如此笨重、累赘而缺乏戏剧性,如此丰富、灵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步,正是为了表现人物,而不是为了说教,讴歌式颂扬不列颠帝国。”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力图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从小说中的人物理论角度切入,来分析、研究中国20年代小说理论。为我们探索20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结构找到一条理论途径。同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理解、反省的理性批判的过程。一20年代小说理论的建构是认同于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从理论内涵上看,小说艺术开始做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采加以探

  • 标签: 20年代小说 《小说月报》 郁达夫 小说理论 人物创造 理论研究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本文用《文心雕龙》的“六观”说来析评莎剧《铸情》(RomeoandJuliet)的各方面,包括主题、风格、文学地位等,指出本剧有其“炳耀仁孝”之处,有其“辞浅会俗”之风。《铸情》的语言华丽,多处用“英雄偶句”和十四行诗,其音乐性、其近于中国戏曲的“曲”元素,我们可用《声律》篇的理论来分析;它常用比喻,我们可透过《比兴》篇的理论来加强认识此剧的审美性;它常用夸张手法,《夸饰》篇的理论正用得着;它多有矛盾语,还有类似中国文学常见的对偶语句,我们可用《丽辞》篇的理论来加以剖析。本文引用《丽辞》篇的“正对”、“反对”等说法,对本剧的对偶语句,作重点式讨论:说明其运用增强本剧语言的华丽风格;并指出对偶语句与本剧的求偶情意和对立情态,或有关联..

  • 标签: 《文心雕龙》 六观说 丽辞 对偶 《铸情》
  • 简介:<正>中国是诗歌传统极为悠久的诗的国度。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仅创作了数以千万计至今仍有美感魅力的诗篇,而且相应地撰写了数以百计的诗论著作。这宗诗论遗产,概括了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多年历史中所积累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经验和认识成果,显示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审美教养和审美创造力,包括着有长远理论价值的美学理论内容,且对宋元以后兴起的小说、戏剧理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当代的作用,当然应以中国古代诗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取其精,用其宏。

  • 标签: 理论价值 诗歌创作 古代诗论 审美中心论 诗论内容 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