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代水墨格局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走中西融合、注重形式创新的现代之路,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建院之初,从法国归来的庞薰琹等先辈致力于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融合。其后力主"形式大于内容"、"中国画现代化"、"抽象美"的

  • 标签: 西方现代绘画 中西融合 形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具有自身基本的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诗经·国风》的意象生成过程庞杂而微妙,契合无间,耐人寻味。探析《诗经·国风》"意"与"象"的内部融合途径,或可对解读《诗经·国风》有所裨益。

  • 标签: 《诗经·国风》 水意象 融合途径
  • 简介:文学研究与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范围扩大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母爱历来是文学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五四普遍关注社会、家庭思潮的影响下,母亲与母爱作为家庭的伴生品得到了作家的重视,尤其是女作家更致力于表现母爱主题。但是,母爱是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时时以无私、伟大的面目出现,母爱有它自私的一面,很多时候常常成为桎梏子女的枷锁。本文以五四女作家的母爱书写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时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融合与冲突,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融合 冲突 母爱书写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基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基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一2010年7月15日,由口本文学振兴会主办的第143届芥川奖、直木奖评选会在东京新喜乐酒店召开.8月20日两奖的颁奖典礼在东京会馆举行.35岁的赤染晶子凭折桂日本最重要的纯文学新人奖--芥川奖;46岁的中岛京子借荣获只本大众通俗文学的人气权威奖项--直木奖.

  • 标签: 历史现实 奖直木 奖述评
  • 简介:在21世纪美国戏剧最具实力、最有前途的剧作家名单中,萨拉·鲁尔(SarahRuhl)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不仅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多产和作品在美国上演的频率。她的一些作品已经在中国翻译并演出。2004年凭借《窗明几净》(TheCleanHouse),鲁尔荣获苏珊·布莱克·史密斯奖,同年该剧入围普利策奖,并于2006年9月获得麦克阿瑟奖。

  • 标签: 美国戏剧 超现实主义 萨拉 代表作 戏剧家 21世纪
  • 简介:2008年11月4日,著名的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表示哀悼时说:“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克莱顿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猎物》、《恐惧状态》,屡屡挑战人们已有的观念,同时也给世人带来娱乐,激励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

  • 标签: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尔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尔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尔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