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个体护理计划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4 月 ~2019 年 5 月诊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86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3 例,观察组应用个体护理计划,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 。 结论: 采用个体护理计划应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中可显著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改善预后,取得了积极的护理价值,可应用。

  • 标签: 个体护理计划 冠状动脉移植术 围手术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在为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为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会应用冠状动脉造影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诊断,然而由于这种诊断方式需要对患者的动脉进行穿刺,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此外,若患者发生可急性血管堵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通常会运用冠脉内支架植入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手术方式在术后也容易发生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本文对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以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并发症护理要点进行分析,以供简单参考。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内支架植入 并发症 护理要点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 ;采血 ;桡动脉 ;疼痛    新生儿采血是临床十分普遍的操作,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肢体功能和语言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加上其血管细小,对护士而言针对新生儿的采血工作仍有困难 [1]。桡动脉采血具有安全、简单且成功率高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新生儿采血的首选途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 33例。    参照组:男 20例,女 13例,胎龄最小 38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15±1.01)周,体重最轻为 2.7kg,最重为 4.1kg,平均体重为( 3.62±0.91) kg;研究组:男 18例,女 15例,胎龄最小 37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09±1.02)周,体重最轻为 2.6kg,最重为 4.0kg,平均体重为( 3.59±0.90) kg    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后,其组建数据不具有显著区别, 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方式为:调整新生儿体位,使其保持卧位,并将其上肢外展,其一侧手掌平放向上,将第一腕横纹位置作为穿刺点,对其进行消毒,然后刺入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以平行方式进针,然后固定针头,再抽取血液。    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主要方式:①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的桡动脉采血培训,根据以往经验和先进护理理念确定集束化护理管理的计划,定期对组内成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考核,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并予以调整 [2]。②采血的准备工作。在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对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线进行调整,保持室内安静,并在新生儿喂养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未出现哭闹行为时予以采血 ;在采血前 2小时左右,可将含有香兰素混合溶液的纱布放在距离患儿头部 10cm左右的位置,以此实现嗅觉安抚 ;准备便携式小音箱,放置在距离新生儿 50cm左右的位置,在采血前 10秒开始播放轻柔的音乐,如《小兔子乖乖》、《小夜曲》等安抚歌曲,音乐音量控制在 50分贝左右,拔针 10秒后可将音乐关闭 [3]。③采血体位的调整。在两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下对新生儿的体位予以调整,保持仰卧位,其中一位护理人员固定新生儿腕部和身体,使患儿的下肢保持自然弯曲,将其腕部完全暴露,利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 2遍消毒,选择合适穿刺点开始采血,采血结束后需使用无菌棉签进行按压,按压时间最小为 5分钟,当穿刺点没有渗血情况出现时,即可停止操作,怀抱患儿予以摇晃安抚 [4]。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利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 NFCS)对其进行评估,分数最高为 10分,其疼痛程度与分数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与汇总以后均使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新生儿计量资料可用“”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 t检验 ;计数资料可用“ %”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 P<0.05。     2 实验结果    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可知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 t=4.0162, P=0.0002),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桡动脉与静脉相比具有更高的血压力,且血液流速更快,可以保证采血一次成功率,另外,新生儿腕部神经相对较少,容易固定,且皮下脂肪比较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刺带来的痛感,不过,由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所以当其感受过疼痛后很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故临床需更加关注新生儿采血疼痛的干预 [5]。集束化护理通过具体、全面、综合的护理方式来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管理主要从采血时机、周围环境、体位安排、缓解疼痛措施、身体安抚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可使护士更加系统、规范的执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工作,利用更为科学的方式降低新生儿疼痛感,以此提高新生儿就诊治疗舒适度,提高家属满意度。    总而言之,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转巧,王继华 .经头皮动脉采血与经桡动脉采血对新生儿的影响研究 [J].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 01): 80-82.     [2]鹿文文,戴婷婷 .两种护理干预在足月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中的应用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 31): 164-166.     [3]邓丽君,陈惠开,马小红,孔婉兰,邓焕琼,黄活玲,邓翠珊 .研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 11): 124-126.     [4]王慕卿,郑少梅,冯娜娜 .2种桡动脉采血方法對新生儿疼痛影响的比较 [J].当代 护士(中旬刊), 2016( 09): 124-126.     [5]陈秀贞 .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 [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09): 137-138.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股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的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60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股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将患者分成了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均为 30例患者。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综合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接受经股动脉造影、栓塞术后强化观察和护理,能够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几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脑出血 ;经股动脉造影 ;栓塞术 ;护理    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是因为血管混乱盘结引起的先天病变,患者会出现脑出血,癫痫,头痛等等并发症,主要的发病群体是 40岁以下的群体 [1]。临床中手术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股动脉造影和栓塞手术对该疾病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是评价脑血管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是仍然会有并发症出现 [2]。此次研究中,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我们分成了两组进行对比,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为护理提供依据,有以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60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常规组和研究组,均有 30例。患者接受了 CT和 MRI检查,满足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的诊断依据。共有 11例女性, 19例男性,最小 14岁,最大 48岁,平均( 37.55±3.26)岁。研究组有 10例女性和 20例男性,最小 15岁,最大 50岁,平均( 37.84±3.50)岁。两组的普通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对结果没有影响。    1.2 方法    两组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接受了股动脉造影,栓塞手术,常规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是吸氧,血压和血糖控制,抗感染治疗,体征观察,遵医嘱用药等,研究组除了对照组的护理内容还增加了综合性护理,有以下护理内容。    1.2.1 一般护理    术后调整患者为平卧体位,将床头抬高,调整左右侧卧,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穿刺点视情况进行止血,术后制动术侧肢体,伸直 6至 12小时,使用沙袋压迫止血。    1.2.2 临床观察    术后对患者的心电进行监护,提供吸氧治疗,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术后如果患者有颅内再出血,最先出现的就是意识变化,为患者进行格拉斯评分,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观察血压,对血压控制情况进行了解,确定患者的颅内再出血情况,术后 24小时对患者的体温、肢体感觉进行观测,如果脉搏减慢,肢体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可能是包扎过紧导致了栓塞,需要进行应急处理。    1.2.3 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成功与否比较担忧,容易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患者术后卧床休养,术侧肢体制动,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解释,为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加强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有更多的了解,增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拟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护理满意率 =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X2检验, 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3 讨论    动静脉畸形脑出血使用股动脉造影和栓塞手术非常有效,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非常重要,要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了解,避免患者出现水肿症状 [3],观察患者是否有颅内出血症状,股动脉造影会导致高压,因此会出现血管破裂和加重出血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基础的护理操作,对动脉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机制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评价更加准确,提升护理质量 [4]。    此次研究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股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使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说明综合护理能够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接受股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加强观察和护理,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避免并发症出血,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观察舒适护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12例,根据自愿接受的护理方法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6例。研究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舒适护理的患者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高、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常规护理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由于肝或肝内细胞发生癌变导致的疾病,属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发现较晚、死亡率高。患者往往在感觉不适后才行体检,而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为中晚期发现,许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方法,在肿瘤供血靶动脉中置入导管,以适当的注射速度注射适合患者剂量的栓塞剂,使供血动脉闭塞,肿瘤组织和细胞因为缺少供血而坏死。 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具有临床认可的疗效,但因其手术的特殊性,栓塞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且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局部出血、血管创伤夹层、假性动脉瘤、发热、呕吐、局部疼痛等并发症,需要更加严密的护理。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视作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上完整意义的成员,护理人员以患者的舒适为目的展开综合全面的护理,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周到体贴的服务态度使患者享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舒适 [1-2]。本文就舒适护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12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6例。研究组男 29例,女 27例,年龄 34~ 69岁,中位年龄( 45.19±7.52)岁,病程 3~ 15个月,中位病程( 8.28±3.73)个月;对照组男 31例,女 25例,年龄 36~ 68岁,中位年龄( 44.89±6.94)岁,病程 4~ 19个月,中位病程( 8.85±4.08)个月。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对比均衡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做好术前的基本准备和术中紧急情况应对,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术后疼痛和一系列的并发症进行个体针对性的治疗。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腹部、腿部按摩,保持身体清洁。    研究组采用舒适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知识普及,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理、治疗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必要时可配合图片和幻灯片帮助患者理解。对患者进行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 1天对患者进行探视,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术前安慰,倾听患者诉说,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以此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告知患者在手术全程会有护理人员陪伴,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做好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取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任,以便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2)术后生理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协助搬运患者,并告知搬运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对穿刺点进行仔细检查,查看是否有渗血,观察下肢皮肤颜色,若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检查患者足背脉搏。调节病房内温度、湿度为最佳状态,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协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严密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患者术后因化疗药物刺激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叮嘱患者适量饮水、采用物理降温。若患者出汗较多,需及时更换床单、病服,保证患者的体表舒适,注意保暖。( 3)术后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交流,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介绍防治方案。对于出现各种并发症要向患者解释原因,发热情况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和药物外源性致热,恶心、呕吐、腹部胀痛是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肝区疼痛是由于血管栓塞导致的肿瘤供血不足和化疗药物刺激。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并发症的原因,消除患者的不安与困惑,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使用镇痛剂减轻痛感。( 4)家庭护理:鼓励患者亲友对患者进行探视和关怀,多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5)社会支持:医院与相关社会公益机构和高校大学生社团结成合作,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患者进行关怀和帮助,向家庭经济困难或无亲友相伴的病人伸出援手,通过探视、慰问、关怀等志愿行为使患者克服孤单、无助的心态,帮助患者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1.3指标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四个维度,各 100分;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住院环境等方面,共 100分,满意( >80分)、基本满意( 61~ 80分)、不满意( <6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行 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行卡方检验。 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47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肺癌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体会认识。方法:从2018年4月到2020年2月在本医院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肺癌患者中抽取94例观察对象,以抽签结果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47,常规护理)和实验组(n=47,围术期护理)。比照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其护理满意度更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肺癌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理想,可降低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并提高其满意度,应在临床积极推广。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支气管动脉灌注 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8.1-2020.1,随机取 84例,分为 2组,一组是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n=42),另一组是加用综合护理的实验组( n=42),评价患者介入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加用综合护理的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 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行介入栓塞术治疗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意愿均分为研究组(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和对照组(中医针灸治疗),进而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4.00%,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施以推拿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中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推拿手法 中医针灸 椎动脉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联合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纳入患病组,同期选取6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为受检者分别行D-二聚体检测、螺旋CT诊断及两种方式联合诊断。结果:患病组的D-二聚体检测、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两种联合诊断的阳性率分别是85.48%、80.65%及98.39%,阳性率均高于健康组受检者(P<0.05)。联合D-二聚体与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均相对较高,优于D-二聚体检测与螺旋CT诊断方式(P<0.05)。结论:D-二聚体联合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D-二聚体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我国临床的脑动脉肿瘤手术病人的整体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于脑动脉瘤手术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的实际影响情况。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取的是过去两年内在我院接受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100名病人,这些病人根据随机的要求共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其中的对照组采取的是临床一些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另外的观察组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结合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个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护理,结合病人的实际护理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整体护理满意度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病人出现的并发症问题也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动脉瘤手术的病人,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要结合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减少手术之后一些不良并发症的出现,缓解病人的不良状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开展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研究。方法:抽取在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12)及观察组(n=12),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昏迷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昏迷程度GC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术后昏迷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围手术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19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患者,在患者治疗完毕后,观察患者是否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获取患者的详细病案信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98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1%。相关因素为:65岁及以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强化抗凝治疗与加压止血。结论: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临床应明确相关因素,及时做好护理工作,从而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 标签: 经股动脉介入 外周血管 并发症 相关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  摘要:目的 16排螺旋 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与临床的实际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肺动脉栓塞患者病历资料共 36例,使用 16排螺旋 CT进行诊断,建立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导入多种影响因素参考对比。结果 ① 16排螺旋 CT扫描之后,确诊准确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②对于肺动脉栓塞类型的判定, II型栓子最多,共 200处, IV型为 123处, III型最少,仅为 33处,这对于分析肺动脉的各种征象效果显著。结论 16排螺旋 CT在判断肺动脉栓塞以及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确诊率高,使用效果显著。 

  • 标签:    16 排螺旋 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 PCI术的全程护理管理方法 。方法:选择 120 例行急诊 PCI 术 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 全程护理管理、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 1.67% )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全程护理管理用于 行急诊 PCI 术 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显著 。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 急诊 PCI术 全程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脑动脉瘤中 CT 血管成像诊断。 方法: 取 50 例脑动脉瘤患者,对其进行 DSA 和 CTA ,以 DSA 为诊断标准,观察 CTA 诊断效果。 结果: CTA 诊断 48 例患者为阳性, 2 例患者为阴性,灵敏度为 97.9% ,特异度为 100% ,准确率为 98% ,差异无意义( P > 0.05 )。 CTA 诊断患者满意度 ( 98% ) 较高于 DSA ( 82% )( P < 0.05 )。 结论: 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CT 血管成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以快速实现诊断,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科学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CT 血管成像 脑动脉瘤 诊断价值 心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策略,同时分析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接受的20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为对象,对患者采取的是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对结果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20例患者实施的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恢复,术后不存在复发的现象,同时对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异常症状均消失,术后不存在新发的阳性体征的患者。结论:针对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案例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行性比较高,治愈几率高,其重视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和材料,避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 标签: 介入治疗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治疗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进行结合后的治疗效果,明确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病情产生的影响,并为医疗人员进行医疗活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利用抽签法选取50例近期前往本院进行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数字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此后,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式,并通过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后各项数据间具有的差异,从而达到明确该种治疗方式实际治疗效果的目的。结果 将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进行结合后,患者各项数据将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以发现,该种治疗方式能够对患者病情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论 该项治疗方式具备推广价值,因此各医院应正确认识到应用该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针灸 推拿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