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老年期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形成,基底节区和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大量缺失;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损害和记忆力减退,致生活不能自理,直至死亡。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学标记 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质类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20例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大脑半球、小脑幕和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照相。方法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等。小脑上动脉主干尾袢及其分叉部附近常压迫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的上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展神经、面听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等。小脑下前动脉常呈折叠状凸入内耳,在折叠端及其附近常发出内听动脉入内耳。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延髓、后组颅神经、舌下神经、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等。结论责任血管可能不止一根,压迫点可能不止一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血管神经复合体 解剖
  • 简介:近年来有关脑胶质瘤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对胶质瘤的分类及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脑胶质瘤分子遗传异常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些肿瘤生物特点的理解。目前认为即使组织学分型完全相同的脑胶质瘤,其分子遗传特点及其临床进展也是不同的.这对于改进现有的组织学分类方法和开发更为有效的、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是十分有用的。一些新的实验性的治疗方法的设计往往是针对这些肿瘤的分子标志,而不是它们的组织差异。这篇综述在论述胶质瘤分子遗传改变的基础上,探讨本文这些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分类方法及其治疗策略。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分子遗传学
  • 简介:2012年2月18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络病大会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吴以岭、陈灏珠、杨胜利、陈可冀、陈凯先、高润霖、张运、郝希山、张伯礼、于金明等10位院士及来自美国、英国等学者近2000人参会。

  • 标签: 络病学 国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S100蛋白是一种分子量较小(10~12ku)的EF-手型钙结合蛋白,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作用.在细胞增殖、分化,肌肉收缩、基因表达、分泌及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1965年Moore等首先在牛脑组织中发现S100蛋白,因其在中性饱和硫酸铵中100%溶解而得名。现已发现S100蛋白家族成员20个,S100B蛋白为其中一员,

  • 标签: S100B蛋白
  • 简介:排尿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像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其影像特征的学习,从而对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卒中 排尿障碍 影像学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目的总结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术前影像学分析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中8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2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2例栓塞程度〉95%,11例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1例栓塞程度约80%。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1例患者术后一侧大脑前动脉栓塞,1例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术后死亡2例。结论通过术前的影像评估分析来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本组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效果满意。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Lhermitte-Duclosdisease,LDD)的病理和影像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D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MRI表现为病灶多呈T1WI等低信号相间的条纹状或层状结构,T2WI为高信号区域内有低信号的条纹状。病理学检查:小脑叶片增大,板层结构异常,分子层增宽,蒲肯野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内散在分布形态异常、发育不良的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NSE、Syn、NeuN、CsA阳性,GFAP阳性,Ki-67增殖指数<1。手术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均改善。结论LDD的影像特征为,MRI上病灶呈条纹状或层状结构的“虎斑纹征”;病理特点为肿瘤与正常组织呈层状结构,发育不良的神经节细胞取代颗粒细胞,使分子层增厚,浦肯野细胞减少或消失。治疗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患者的预后良好,术后无需放化疗。

  • 标签: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MRI 病理学 免疫组化 Cowden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测经鼻入路颅前窝手术通道上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尸颅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蝶窦、筛窦、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及视神经等结构及毗邻关系,测量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新鲜成人尸颅标本3例,在新鲜尸颅上模拟手术入路,分析解剖标志与手术通道的关系。结果经鼻入路切除钩突,经筛窦和颅前窝骨质即可进入颅腔。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分别为(22.3±3.1)mm、(23.0±2.9)mm、(26.2±2.9)mm、(14.7±3.8)mm。结论经鼻入路颅前窝手术是治疗颅前窝病变有价值的选择。术中合理扩展手术通道,控制筛动脉出血,早期确定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走行,保护纸样板及保持中线操作是手术安全开展的关键。

  • 标签: 经鼻入路 颅前 筛动脉 神经解剖学
  • 简介:自从Wernicke发现第1例传导性失语以来,传导性失语作为一种语言障碍类型一直受到神经病学家、神经病理学家、神经解剖学家的关注,依据这种特殊的失语症类型的临床特征,或许可以研究人类的语言处理过程,近年来,传导性失语更是受到神经心理学家的重视。

  • 标签: 失语 传导性 言语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解剖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肿瘤后,用钛钉、钛连接片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颈椎解剖结构。结果21例患者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先天性肿瘤2例。术中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2-6个,平均3个。手术中未出现因使用铣刀打开椎管及使用钛连接片内固定所致硬脊膜破裂、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3.2个月,X线片或CT三维重建未见回植体固定的塌陷、位移,未见椎管狭窄及脊柱畸形。结论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解剖结构,避免术后因椎板缺失造成脊髓失去骨性保护,引起椎管狭窄和脊柱生物力学变化,最大限度保证颈椎的正常结构,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患者远期脊柱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颈椎椎管 解剖学重建 钛连接片固定 稳定性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精神发育迟滞受害人的特征。方法采用四川大学法医精神病教研室性自卫能力鉴定案例登记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成人智残评定量表(AMDRS),对152例相关案例进行登记评分和统计处理。结果被害人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占53.9%,小学占42.8%。被鉴定的性受害人与被告人相识者占86.8%,发生在被害人家中(38.8%)、被告人家中(27.6%)或野外(21.1%),采取暴力、胁迫(56.6%)或诱骗(40.8%)的方式。受害时完全顺从者52.0%,受害后无所谓者78.3%。精神发育迟滞受害人的平均智商(IQ)为(40.29±11.40),SDSS的平均分数(12.84±2.65)。缺乏和无性自卫能力两组比较总智商(t=6.855,P〈0.01)、言语智商(t=6.583,P〈0.01),操作智商(t=4.878,P〈0.01),SDSS评分(t=-6.292,P〈0.01)、GAF评分(t=6.643,P〈0.01)、AMDRS评分(t=-7.397,P〈0.01)间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MR性受害人受教育程度低,易被熟人胁迫或诱骗,受害时多不知反抗,受害后多表现无所谓,智商低于正常,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智商和社会功能与性自卫能力有关,应该作为评定性自卫能力的重要依据。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性自卫能力 受害人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痴呆的主要病因,本文就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指标进行综述,包括淀粉样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APOEε4与apoE蛋白、炎症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有助于预测AD的发病风险并作出早期诊断。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早期诊断 生物指标
  • 简介:目的研究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相关解剖因素在手术暴露中的作用,并探索该入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方法尸头模拟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手术,观测相关解剖因素,以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为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此设计标准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结果回归分析:矢状位术野角=184.41+0.63×骨窗长度+7.44×同侧/对侧骨窗-0.62×胼胝体切口位置角-1.76×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1.13×胼胝体切口;冠状位术野角=-78.46+1.79×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0.99×胼胝体切口长度+0.14×骨窗长度.由此建立了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标准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结论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可客观评价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入路的暴露水平;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回归方程有助于理解、把握影响手术暴露的众多解剖因素;标准锁孔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手术暴露.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胼胝体 锁孔神经外科 侧脑室 神经导航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隐袭起病,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通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发病后10~20年因并发症而死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包括,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NFT),脑皮质细胞减少以及累及皮质动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淀粉样变性.在65岁以上人群中,西方约有5%的人罹患此病,8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7%~50%.我国在60岁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3%~5%.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笔者拟就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病因学 AD 老年人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最早由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有基因组表达的以及表达后修饰的全部蛋白质…。蛋白组(proteomics)即是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实际表达的蛋白质组的研究,有机体表型的复杂性由其蛋白质组决定。多数神经外科疾病不是单基因遗传所致,而是不同时相或部位特定蛋白的变化及多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过程;疾病状态下与正常状态下组织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可提供对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等;对特定通路中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起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体系,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发生机制;

  • 标签: 蛋白组学 双向电泳 脑肿瘤 脑外伤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基础.方法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 标签: 经蝶手术 内窥镜 解剖学 手术入路 鞍旁病变 鞍上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