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玻璃纤维桩加树脂与铸造镍铬金属桩对上颌前磨牙修复的效果,为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6月至 2014年 9月期间口腔科收治的牙冠缺损患者 145例( 152颗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玻璃纤维桩树脂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每组 7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总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有效率等指标。结果:玻璃纤维桩树脂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分别为 94.73%和 84.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玻璃纤维树脂桩组患者的脱落发生率、冠折、根折、牙龈炎及全冠松动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璃纤维桩树脂桩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术后 1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P > 0.05) ;术后 2 年的有效率比较,玻璃纤维树脂桩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玻璃纤维加树脂桩在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成功率更高,患者术后咀嚼功能更理想,临床效果更显著,可以加大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Metafer 4)中的微自动扫描分析软件,探讨微自动分析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按工种分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应用共5组。使用Metafer 4系统自动检测淋巴细胞微,分析影响微率的因素。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0例微标本进行人工分析,比较自动和人工分析检出的微率和检测效率。结果自动分析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的微率为(0.92±0.02) ×10-3,不同工种间自动分析检出的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微率(1.00±0.03) ×10-3明显高于其他组(χ2=5.568、5.334、7.689,P<0.05)。医学应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工龄和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26,χ2=11.582、8.878,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有效剂量与微率呈正相关(r=0.10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动分析的微率与放射工龄、放射工种相关(r=9.485×10-6、5.660×10-5,P<0.05)。与人工分析相比,自动分析检测的微率明显偏低(χ2=169.259,P<0.05),两检测方法有一致性(ICC=0.713,P<0.05),但微自动分析可将检测效率提高5倍。结论对微自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提示,自动分析检出的微率能够反映慢性低剂量辐射的遗传损伤水平,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检测有可行性。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淋巴细胞 微核 自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 抗抗体( ANA ) 和抗抗体谱 (ANAs) 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样本 500 份,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分为检测 1 组( 抗抗体检测 ),检测 2 组( 抗抗体谱检测 ),检测 3 组( 抗抗体和抗抗体谱联合检测) ,比较三组的确诊率。结果:检测 3 组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检测 1 组和检测 2 组,检测 2 组的确诊率又高于检测 1 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NA 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ANAs 具有特异性高的特点,二者联合检测可以取长补短,在对 AID 患者的诊断中,可以明显提高 AID 患者的确诊率。

  • 标签: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两种方式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探讨临床价值。 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 某 院的血液样本进行抗抗体和抗抗体谱联合检测,样本数量为 940 份,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对比其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从检测上看,在 940 份血液样本中确诊为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 49 份占比为 5.2% 。从抗抗体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上看,为 75.5% ( 37/49 );而抗抗体谱得到检出准确率则为 87.8% ( 43/49 );最后,则是两种策略的联合检测,其检出率为 95.9% ( 47/49 )。 结论:采用联合检测方式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出具有准确性上的保障,能减少漏诊、误诊,更好地为患者的疾病治疗、重大疾病预防准备提供支持。

  • 标签: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 检测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目的从神经细胞群的水平研究甘氨酸是否对蜗(cochlearnucleus,CN)与前庭(vestibularnucleus,VN)神经元团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方式.方法从新生小鼠(1-3天)制备活体(invitro)脑干组织切片,并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dye)进行染色,采用多位点光学记录系统(opticalimaging)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Ⅷth)后传入兴奋的传导.结果光学成像显示电刺激nⅧth后兴奋传导至脑干的CN团和VN团,并且光学方法可同步记录256个记录单元(elements)中神经兴奋传导的二维动态过程(n=35).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马钱子碱(50μM)浸泡组织切片后,在CN和VN中的光学信号与脑片在标准人工脑脊液中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强(n=10).马钱子碱对峰样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的增强效应不同,在CN和VN的不同团之间也有差异.在CN团,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分别为154±34%(n=23,elements)和271±91%(n=23,elements),马钱子碱的增强效应与标准ACSF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VN团,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为149±56%(n=17,elements),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VN团,快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仅为102±14%(n=17,element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马钱子碱增强神经团的兴奋效应不仅发生在CN和VN团的中心区域,同时也出现于团的边缘区域.结论从神经团的水平上证实甘氨酸是新生鼠CN与VN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不仅对CN和VN团神经元兴奋起"侧抑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元的兴奋强度也起抑制作用.

  • 标签: 光学记录 电压敏感染料 蜗核 前庭核 甘氨酸
  • 简介:为了观察视交叉上(SCN)的传出纤维,本实验采用兔抗VIP及AVP血清作为一抗对大鼠下丘脑SCN与视上(SON)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研究,结果观察到在SCN尾段,位于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及背侧份可见VIP样纤维分布,并明显可见该纤维包绕AVP样神经元周围,由此本著者推测在SCN至SON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纤维联系,它可能是体内血浆和神经垂体的加压素(VP),催化素(OT)水平呈现24小时节律的又一原因。

  • 标签: 视交叉上核 传出纤维 视上核免疫组织化学 双重标记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维码的急救仪器管理在实习生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教学满意度分析。方法:将急诊科抢救室急救仪器进行编码,将不同仪器的操作流程、维护保养要求及操作视频指引分类上传管理账户,并生成相应二维码粘贴于仪器固定位置。对2019年6月至12月共计43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仪器操作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对2020年6月至12月共计41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一起操作培训基础上使用二维码仪器管理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临床排障能力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二维码的急救仪器管理有助于提升实习生在急救仪器操作培训中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教学满意度具有明显地提升效果。

  • 标签: 二维码 仪器管理 实习生 教学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8 mm微切口预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治疗性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0例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1.8 mm微切口预劈PE治疗60例(预劈组),采用1.8 mm微切口未劈PE治疗60例(未劈组)。记录两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预劈组有效超声时间和超声能量明显低于未劈组[(44.04 ± 8.93) s比(59.03 ± 9.98) s和(11.29 ± 1.08)%比(14.15 ±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9和5.289,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1 d和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未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全眼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大于未劈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小于未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预劈PE治疗性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术前全眼散光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度更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视力,眼睛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预劈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8 mm微切口预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治疗性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0例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1.8 mm微切口预劈PE治疗60例(预劈组),采用1.8 mm微切口未劈PE治疗60例(未劈组)。记录两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预劈组有效超声时间和超声能量明显低于未劈组[(44.04 ± 8.93) s比(59.03 ± 9.98) s和(11.29 ± 1.08)%比(14.15 ±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9和5.289,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1 d和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未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全眼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劈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大于未劈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小于未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预劈PE治疗性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术前全眼散光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度更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视力,眼睛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预劈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髓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髓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UBM、A超、Orbscan、IOL Master 700及IOL Master 5.0这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3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例(126眼)的资料,其中男30例(60眼)的资料,女33例(66眼)。年龄19~71岁,平均(30.13±10.73)岁。分别采用上述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BM、A超、Orbscan、IOL Master 700及IOL Master 5.0测得前房深度平均值依次为(3.08±0.29)mm、(3.11±0.35)mm、(2.98±0.28)mm、(3.07±0.28)mm,及(3.46±0.36)mm。五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2,P=0.000),其中IOL Master 5.0测量值与其它四组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的四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五组数据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线性相关(Pall=0.000)。结论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一致性,其中前四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时相互之间可以替代,而IOL Master 5.0的前房深度测量值较其它四种仪器的测量值偏高。

  • 标签: 前房深度测量 UBM A超 Orbscan IOL Master 700 IOL Master 5.0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医院手术室器械的日常管理,以消除安全隐患,延长使用寿命,确保手术安全和成功。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收集了医院手术室器械管理方面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研究发现,手术室器械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手术操作失败,给病人带来风险,并引发医患纠纷。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从提高医院设备质量、完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措施。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加强医院手术室器械的日常管理对于保障病人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手术室仪器 仪器管理 重要性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所使用到的检测技术以及仪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检测的质量以及效率上来看都在本质上有了十分大的进步。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正是从这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其整个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希望对相关医学领域的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医学 检测技术 仪器模式 演变
  • 简介:仪器报警是指用于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连续动态监测的各种仪器,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使监测值不在设定值范围内或仪器功能异常时,而发出的报警信号[1]。ICU病房是危重患者的聚集地,应用于疾病监测治疗的仪器较多,据Varpio等[2]的统计,ICU内报警仪器的种类由1983年的6种已增加至2011年的40多种,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机构列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危险因素,其

  • 标签: ICU 仪器报警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