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低领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赤峰市医院甲状腺肿瘤病人80例,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颈区低领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颈前低领切口中间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嗓音和美容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第3天血清钙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3.82±0.43)分比(5.55±0.50)分]及围手术期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7.5%比3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经颈低领切口,可以减缓术后颈前不适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切口隐蔽,病人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高,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侧入路 嗓音障碍 美容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鼻孔-鼻中隔根部-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显微镜下长鼻镜辅助观察、扩张中鼻道,扩张器置入直达蝶窦前壁、骨性鼻中隔根部,将鼻中隔自根部折断连同对鼻黏膜一起推向对,余步骤同传统经蝶手术.结果全组70例中,62例近全切除(>95%),6例大部切除(76%~95%),2例仅为部分切除(≤75%).无手术死亡.术后24例一过性尿崩,均于3周内自愈;8例脑脊液鼻漏,5例卧床2周自愈,3例行腰大池引流治愈.48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7个月,2例复发.结论鼻孔-鼻中隔根部-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疗效满意,对手术通道即鼻部组织损伤小,不必分离鼻中隔及两黏膜,手术技术容易掌握,省时间,并发症少.

  • 标签: 鼻中隔 经蝶 垂体腺瘤 手术
  • 简介:近年来,经鼻孔一蝶窦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不断普及,但其中的许多观念和技巧不甚一致,甚至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本文就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一、经鼻孔-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历史与现状1987年,Griffith首先采用鼻孔-蝶窦直接入切除垂体腺瘤,由于其操作相对简单,且避免了传统唇下经蝶创伤大的缺点,被各国学者广泛采用。随着神经导航及神经内镜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窦入路 经单鼻孔直接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MIS-TLIF(Minimallylnvasive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osion)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PPSF)治疗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mllumbardischem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宄。

  • 标签: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AST QUADRANT系统 Wiltse入路 MI-TLI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腔镜腋下路经肌间隙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 24例行腔镜腋下路经肌间隙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均在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16例为甲状腺腺瘤,8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均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手术时间(56±12.2)min;术中出血量(6±0.6)mL,术中显露喉返神经18例,喉上神经9例。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颈部彩超无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住院时间 2~3 d。术后第1dVAS疼痛评分0~1分,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对术野区感觉无异常,美容效果好。结论: 腔镜腋下路经肌间隙对于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内窥镜 腋下 颈部肌间隙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对切除偏一鞍结节脑膜瘤的解剖学基础、优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15例偏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15例患者中7例选择对侧翼点、6例对眶上外侧、2例对眉弓,其中2例肿瘤部分突入视神经管。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状态。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级)。术后随访6.5~36.0个月,无肿瘤复发,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恢复。结论经对显微切除偏一鞍结节脑膜瘤,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手术操作对视神经的骚扰。

  • 标签: 脑膜瘤 鞍结节 对侧入路 显微切除术 神经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与胸腔镜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80例胸腺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 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治疗,临床效果较胸腔镜治疗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 胸腺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43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采用胫骨前手术行前外侧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对无明显移位后踝骨折先固定后踝骨折再复位固定胫骨,对后踝骨折移位明显者予先复位固定胫骨,然后手法复位后踝骨折,再进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选患者中腓骨骨折均为中段及近端骨折,均未予固定。结果两组随访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胫骨下1/3螺旋骨折愈合时间及总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型损伤组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Ⅲ型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前切口手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进行骨折固定,对Ⅲ、Ⅵ型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是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胫骨骨折 踝关节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43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采用胫骨前手术行前外侧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对无明显移位后踝骨折先固定后踝骨折再复位固定胫骨,对后踝骨折移位明显者予先复位固定胫骨,然后手法复位后踝骨折,再进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选患者中腓骨骨折均为中段及近端骨折,均未予固定。结果两组随访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胫骨下1/3螺旋骨折愈合时间及总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型损伤组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Ⅲ型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前切口手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进行骨折固定,对Ⅲ、Ⅵ型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是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胫骨骨折 踝关节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合并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采用TLIF合并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伤口均属于Ⅰ期愈合,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99.54±5.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47.29±27.43)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个月后患者的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11.94±4.78)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为(27.35±3.1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优17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与双椎弓根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两组ODI、VAS评分均降低,两组Cobb角减小,椎体前缘高度增大,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功能 疼痛程度 
  • 作者: 陆东宁 徐加杰 郭海巍 郑传铭 葛明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 浙江省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4,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充气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by gasless unilateral axillary approach,ETGUA)应用于双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匹配研究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1例进行ETGUA的患者,其中8例为双甲状腺癌根治术,13例为甲状腺癌根治术+对腺叶切除术(良性)。同时匹配23例行传统颈部切口开放甲状腺手术(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CO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8例行双甲状腺癌根治术,15例甲状腺癌根治术+对腺叶切除术(良性),记录ETGUA手术过程,并比较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安全性、创伤、术后恢复、患者满意度的差异。以IBM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tudents t测试和χ2检验分析被用来各自分析持续和分类数据。结果手术时长腔镜组(148.67±57.44)min大于开放组(88.48±42.17)min,术后引流量腔镜组大于开放组[(186.52±83.24)ml vs(128.91±116.04)ml,P=0.010],术中出血量[(41.11±43.20)ml vs(29.44±24.55)ml,P=0.796]、术后住院时间[(4.90±0.94)d vs(4.86±1.06)d,P=0.774]、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在术后1 d、1个月及3个月颈部疼痛评分都优于开放组[(2.33±0.91)vs(3.48±1.12),(1.24±0.44)vs(1.70±0.76),(1 vs 1.17±0.39),P=0.001,P<0.032,P<0.048]。在术后美容满意度上,腔镜组优于开放组(1 vs 2.09±0.67,P<0.001)。结论ETGUA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美容满意度高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腔镜甲状腺手术 腋窝入路 甲状腺癌
  • 简介:目的总结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结果随访6~18个月,除1例老年患者14个月愈合外,其余32例均在术后6~8个月内愈合。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18例(54.5%),良10例(30.3%),可4例(12.1%),差1例(3.1%),总优良率84.8%。结论掌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损伤相对小,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髋臼骨折往往由高能量损伤所致,治疗不当,可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004年11月~2007年12月,对38例髋臼后部骨折的患者采用Koche—Langenbeck行切复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7~58岁,平均39.5岁。右髋18例,左髋20例。致伤原因:其中车祸损伤25例,坠落伤13例。骨折按Letoumel分型:

  • 标签: 后侧手术入路 髋臼骨折 治疗不当 临床报告 髋关节功能障碍 高能量损伤
  • 简介:我们尝试采用头中间法以解决目前传统中间的一些不足。手术具体步骤包括:推开屈氏韧带处的空肠,切断该处附着的筋膜及韧带,将小肠肠袢完全推至右上腹部,显露屈氏韧带和左侧结肠系膜、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下血管;从肠系膜下动脉(IMA)头的腹主动脉表面腹膜处打开进入左结肠后间隙,并顺势清扫IMA根部周围巴结;打开IMA尾的直乙结肠系膜并进入乙结肠后间隙,清扫IMA下方的周围淋巴结,并使乙结肠后间隙和左结肠后间隙贯通;显露IMA,肠系膜下静脉(IMV)和左结肠血管、乙结肠血管等相关血管,用血管夹夹闭离断相关血管根部,并可选择性的保留左结肠血管等。后续步骤同传统中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桡骨远端骨折,男7例,女10例;年龄23-67岁,平均36.5岁;左侧6例,右侧11例。骨折按A0分类:B2型8例,C1型4例,C2型5例。全部行背,均采用切开复位双L形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固定治疗 侧入路 疗效分析 微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我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中选取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予后手术治疗和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4.76%vs28.57%,P<0.05)、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95.24%vs80.95%,P<0.05)。结论后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有效途径,具有安全可靠、有效高、预后好等优势。

  • 标签: 后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后骨折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 100例胫骨平台后骨折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例。使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出现率,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优良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胫骨平台后骨折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