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对2006年春季最强的一次沙尘暴过程(4月9~11日)的影响系统和天气概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包含较先进的陆面过程方案,具有清晰物理概念的沙尘数值预报系统对该次强沙尘暴过程的地面沙尘浓度、起沙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进行模拟和分析。该系统能较好复制出这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沙尘发生、结束的时间以及(在较大范围的)强度变化,也能较好再现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该次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模拟的起沙源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甘肃西北、蒙古南部、内蒙古阿拉善和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在不同地区起沙过程中贡献最大的粒子粒径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主要是粒径为2~22μm。研究表明,具有风蚀物理学基础的该沙尘数值预报系统,不但物理图像清楚,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 标签: 沙尘暴 风蚀物理 数值模拟 沙尘源
  • 简介:该项目在亚洲沙尘暴的源区、发生、输送、沉降形式以及天气、气候和沙漠化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等多个关键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进展。首次通过明确的证据指出,天气、气候因素而非沙漠化因素是控制亚洲和我国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因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中引用了此项目获得的四方面的成果:亚洲沙尘暴源区分布图,亚洲沙尘总释放量及对区域和全球的贡献,气候因素较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有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沙尘暴 数值预报系统 亚洲 业务运行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气候因素
  • 简介: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列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团西部地表植被向悉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标签: 沙尘暴 危害 治理 灾害性天气 土地荒漠化 成因
  • 简介:陇上多名山。陇上多珍禽。陇上多秀木。远古时候,陇上一直是“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直到明代,甘肃境内的兰州皋兰山一带仍然是“绝顶青青立马看”,“晴空万树排浪高”的葱郁景观。除了森林,肥美的草原布满了祁连山麓,布满了河西走廊,并一直沿着疏勒河,伸延到玉门关,那是我国历史上培养战马的主要牧场。

  • 标签: 河西走廊 名山 玉门关 浅议 远古 明代
  • 简介:运用2011年4月28—30日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对2011年4月29日凌晨到夜间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迅速发展东移.海平面冷锋过境和蒙古气旋强烈发展的梯度风是造成此次大风、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2)系统深厚.移速缓慢.为沙尘天气的持续较长时间提供了保证。(3)沙尘暴的强度、范围与蒙古气旋的发展和移动有着密切关系.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冷锋前后强气压梯度区,沙尘暴过程前后单站气象要素(温、压、露点)有剧烈变化。(4)沙尘暴爆发期间,垂直速度表现为有数值较大的负中心,上升运动强烈.散度场则表现为高空辐散.底层辐合的配置,午后受下垫面非绝热加热影响,上冷下暖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大风、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在此基础上归纳的沙尘暴发生日实况指标,对以后沙尘暴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影响系统 蒙古气旋 地面冷锋 预报指标
  • 简介: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地形特点、沙尘暴形成的热力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对2007年3月30日发生在乌海机场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的前部有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卷起了沙尘,而高空急流带来了强大动力条件,使沙尘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加强,所以蒙古气旋的发生、发展,以及高空急流的形成对沙尘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大风
  • 简介: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根生经过长期考察研究确定,目前中国北方共有四大沙尘暴源区: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陕、蒙、宁、晋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土旱作农业区;位于北京北部、东部的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沙地及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

  • 标签: 北京 地区 呼伦贝尔 阿拉善盟 甘肃河西 内蒙古
  • 简介: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研究的进展陈敏连王锡稳(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西北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在全球范围内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强沙尘暴天气成灾重,突发性强,成因复杂。...

  • 标签: 特强沙尘暴 西北地区 沙尘暴天气 中尺度模式 统计特征 中尺度系统
  • 简介:本文介绍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地、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传输路径.分析了沙尘暴源地的气候要素特征及其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说明了北京沙尘天气发生和加剧的原因.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蒙古国境内,境内源地主要位于内蒙古和新疆,以及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沙源、大风、气流辐合(垂直对流).有沙源不一定起沙,但无沙源一定不起沙.沙尘暴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影响北京的沙尘传输路径,最主要的有两条,即西路传输和北路传输.北京沙尘天气与沙尘暴源地的春季降水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发生次数与沙尘源区春季大气降水量有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北京扬沙天气的发生与沙源区冬春季降水量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北京扬沙天气起因与源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关系,北京扬沙天气主要受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沙尘天气 沙尘暴源地 降水 沙漠 北京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高原地区沙尘暴的成因,将其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评估了这些因素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而人为因素涉及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管理政策。研究还探讨了沙尘暴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包括对空气质量、土壤侵蚀和公共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预防和减缓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土地管理和预警系统。本研究为高原地区沙尘暴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高原地区 沙尘暴 成因分析
  • 简介:进入2000年以后哈尔滨的沙尘天气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空气质量,引起各方的关注.本文利用1980-2003年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哈尔滨的沙尘天气气候特征,沙尘的源地以及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初步得出:哈尔滨的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日变化;沙尘是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东北冷涡是产生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 标签: 沙尘天气 大气环流特征 大风 可吸入颗粒物
  • 简介:摘要:在沧海桑田的世界历史长河中,夏季人类一直遭受着室内外的酷热煎熬,即使室内有空调器降温其设备的投资、电费、维护费等支出也不容小觑,而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生长和食物储存等问题同样难解。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每年世界各地都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而由此带来的疾病和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另外,每年全球四大区域均存在恐怖的沙尘暴袭击,一些地方还有盐尘暴、火山灰等,给人类的呼吸器官和眼睛等带来严重的不适和伤害,同时带来水土流失、居住地减少、环境破坏和内燃机等的危害。

  • 标签: 城镇降温 除沙尘暴。
  • 简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每到春季都会遭遇频繁的沙尘暴袭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匡耀求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通过对世界重要沙尘暴发源地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对沙尘来源地的认识有误区。沙漠并不一定是沙尘暴的发源地,季风所到之处并不一定会扬起沙尘。通过卫星监测显示,沙尘天气沙源地的地面温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温度明显较低的“洼地”,称为“热力洼地”。这种“热力洼地”是导致大气系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这种相对周边温度明显较低的下垫面牵引了气流的下沉而扬起了地面的沙粒和尘土,形成沙尘天气。

  • 标签: 沙尘暴 洼地 热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地面温度 周边地区
  • 简介:2006年4月10日上午.甘肃民勤县。瞬间刮起的8级强沙尘暴让在地里忙碌的农民措手不及.在很短时间内.堆积的沙尘就漫过农家院的围墙。

  • 标签: 沙尘暴 农家 大自然 报复 民勤县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沙尘天气对变电所安全运行的不利影响,讨论了可能的防护措施。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沙尘对空气间隙和绝缘子放电特性以及风沙对间隙击穿电压影响的结论:在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电压作用下,沙尘对空气间隙的冲击放电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阴极表面上的沙尘引起;沙尘对空气间隙及绝缘子放电特性的影响程度与风速、沙尘的带电量等因素有关。针对沙尘天气对电气设备性能的不利影响,从设备选型、结构性能、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防护建议和采取的措施。

  • 标签:
  • 简介:文章利用Micaps系统、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通过对高空、地面、风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前期的干暖气候及上游充足的沙源是形成巴彦淖尔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和物质基础;500~700hPa贝加尔湖低涡底部的西北气流风力在16~30m·s-1,并形成一支急流带,冷平流在10个纬度内有5根等温线的密集带,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45℃,是形成沙暴天气的前提条件之一;影响河套地区的地面冷锋,其后部的地面冷高压紧随其后,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及地面风的加大以及沙尘暴出现前期近地面气温增温明显,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的爆发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整层的干暖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的次级环流的垂直作用,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空涡旋云系的发展配合地面辐合上升气流,表明了高低空强烈的抽吸作用对沙尘暴爆发的贡献.

  • 标签: 河套地区 沙尘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 简介:根据《中韩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次会议纪要》项目4.7“沙尘暴联合监测和预报”的有关内容,应韩国气象厅的邀请,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团一行14人于2010年1月27日至2月5日赴韩国气象厅,参加中韩沙尘暴观测技术培训班。

  • 标签: 技术培训班 沙尘暴 韩国 观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气象厅
  • 简介:为了更好地研究沙尘气溶胶起沙和输送特征,2010年4—5月,在民勤周边沙地利用EZLIDARALS300&ALS450型激光雷达和GRIMM180型颗粒物采样器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的外场连续观测,取得了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总后向散射垂直剖面图和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采样资料,其中包2010年4月24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资料。结果表明:春季民勤近地层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较高,且随气象要素的变化很大;在整个观测期内,PM10、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2.3、57.4μg/m3和16.7μg/m3。在不同天气条件下,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PM10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高达2469.1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00多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8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2倍。PM2.5在沙尘暴天气下日平均质量浓度为460.3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45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6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PM1.0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的日平均浓度为92.7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7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可见,风速增大时,沙尘粒子浓度的增加对粒子粒径是有选择的,小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减小,大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增多。通过对2010年4月24日特强沙尘暴过程的研究表明,一次沙尘暴过程往往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中的两种类型。通过对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发现,在强沙尘暴发生过程当中,民勤沙地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风蚀起沙现象。

  • 标签: 近地面沙尘气溶胶 天气类型 质量浓度 天气类型 民勤
  • 简介:对延伸期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已使用该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过程和沙尘暴过程进行预报,就沙尘暴预报效果来说,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到75%,2011年和2013年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67%,预报时效达到8-31d。而对干旱过程的预报效果,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80%,2011、2013年分别达75%、67%,预报时效达6-30d。

  • 标签: 延伸期预报 干旱过程 沙尘暴过程 低频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