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华朱子学会、中国朱子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开拓:朱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悠久且具有理学学术传统的岳麓书院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朱子学 研讨会综述 传承 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
  • 简介: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认为,真理有许多种。比如,“天空越来越黑,天要下雨了”和“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是两个不同的真理,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偶然真理,因为天空可以是蓝色的;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天真理,因为是经验告诉我们天空正在变黑。

  • 标签: 生命现象学 真理观 亨利 偶然真理 后天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成市于2015年3月,共有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中心主任孙聚友,副主任石永之。

  • 标签: 社会科学院 儒学研究 交流 国际 山东 简介
  • 简介:与西周社会以“亲亲”、“尊尊”为准则建立的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不同,先秦儒家以“亲”、“尊”、“义”为准则建立了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关系网。尽管在先秦儒家内部,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在汉代以后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点,但是在先秦儒家那里,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却有着发展为主流的倾向。先秦儒家的这种人伦关系理论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伦关系的规范和安顿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继续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的基石。

  • 标签: 儒家 人伦 次序 夫妇
  • 简介:9月21—24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者,围绕“现象与中国思想”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在提交的论文中,有三个主要趋向值得注意:一是关于现象与中国思想的讨论,不似以往那样更多地从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人手,学者们开始关注现象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二是对现象内部概念及专名的翻译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积极的对话,青年一辈的学者对此作出了新的贡献;三是关于胡塞尔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中国现代 哲学学会 现象学 思想主题 外国
  • 简介: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认为,人们通常作出的符合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的产物,而符合后果论的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的结果。格林关于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表明,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人脑的情绪系统和认知推理系统都有可能参与。前者易于被“贴近的与切身的”情境所激活,其反应更为直接和快速,而后者则涉及一系列高级的认知推理和控制过程,有助于作出符合后果论(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 标签: 认知科学 科学实验 哲学构成 道义论 道德判断 推理系统
  • 简介:上博简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内容的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 标签: 儒家 礼义 礼学 哲学 性情论 理论倾向
  • 简介:10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60余位境内外学者共同分享了逻辑与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议题涉及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计算、逻辑与社会科学等。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邹崇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豪里德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清华大学 逻辑学 学术会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应用 人文学院
  • 简介: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所包含的哲学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重要论述的当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大学哲学 总书记 习近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座谈会 学习
  • 简介:吕楠乃明代与王阳明中分其盛的关集大成者,以“取法程朱、辨乎阳明”为宗旨对《孟子》展开创造性诠释。在理(性)气关系上,他反对张载、朱子的“理气为二”,主张“性在气上求”的“理气非二”说;在“良知”上,他批判阳明的“良知”之教过于浑沦和笼统,并以朱子的“知先行后”纠正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浩然之气”上,他认为这恰恰是孟子不及孔子处;在心性工夫上,他提出“收心之学,以仁为主”,以求凸显仁学的本旨和地位。吕楠的《孟子》折射出秉承张载关重视践履、批驳阳明心学、羽翼、修正朱子的诠释特质,有力推动张载关、朱子的深化与发展,对于探究张载关、朱子在明代的流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 标签: 吕楠 张载关学 朱子 王阳明 《孟子》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 简介:新时期以来的老研究,其话语背景仍是西方哲学,并没有走出西方哲学的套路,老子哲学的民族特色仍然受到遮蔽。具体说来,其缺憾主要表现为:在文字校勘上,停滞不前,对老子经文缺乏深入的考证;在本体论探讨上,削足适履,机械地与现代思想相比附;在人性论研究上,突出差异,看不到儒道仁义观的统一;在文体考辨上,盲目疑古,以个人偏爱代替历史逻辑。

  • 标签: 老子 老子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恶”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民国薛潜先生作为科学易学的代表人物,打通了传统易学与西方现代科学的隔阂,建立了一个相对缜密的薛氏科学易体系。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其推导仍有许多不足,甚至有对物理模型的模糊认识,导致了一些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本文以易统计方程式为例进行探讨,发现易统计方程式总摄三种物理统计有些牵强,其推导过程也颇有缺陷。

  • 标签: 薛学潜 易理 科学易 易统计方程式
  • 简介:在王阳明思想中,良知与孝是体用、本末的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中之一事。由于王阳明良知是从对《大学》的诠释中拈出,故随着阳明学的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的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的《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注解《孝经》的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以《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经》(或称《六经》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
  • 简介:"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这一儒家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可称为"孔子难题"。从问题史出发,通过文献索引和历史勾稽,以孔子与宰我、孟子与万章、王阳明与欧阳德、梁漱溟与贺麟等人的论辩为基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孔子难题"在儒家思想史脉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难题"所折射的道德困境和历代儒者的解决之道,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 标签: 儒家 孔子难题 “不逆诈 不亿不信” 先觉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