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清光绪六翰林院大学士梁耀枢上书皇帝《训子弟以禁非》。他写到:“父母者启其德性,遏其邪心,广其器识,谨其嗜好。至于爱亲敬长之念,人所固有,尔父兄诚能日月示其训。……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民间非之事渐渍成风,或游手好闲、博奕饮酒;或结纳匪类,放辟邪侈。往往陷溺而不悟,甚者罹法网

  • 标签: 在校时间 爱亲 游手 少年 家庭教育 辟邪
  • 简介:古典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现代意义是受限,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根基之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思想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构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路径这三个方面来厘清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发挥作用,由此,将传统文化弘扬和创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创新
  • 简介:金字招牌“德”来铸──贵友大厦“以德魂,以人为本”企业发展之路贵友商业活动是以消费诱因,商品载体,通过服务来实现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服务才能把消费者愿望和商品结合起来,完成商业行为。那么为什么顾客要到贵友来实现这一愿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商...

  • 标签: 以人为本 企业发展 “德” 消费者 商业道德 商品质量
  • 简介:择偶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者间相互作用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公正是制度应然美德与首要价值。然而,当代中国公共经济领域财政投入制度、公共品供给制度、税费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却存在"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重市民轻农民"城乡二元态势,缺失了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制度应有的公正德性与公共性特征,严重损害了农民平等权益。应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加大支农力度,推进财政投入公正;废除城乡二元税费制度,给农民同等税费待遇,推进税费公正;废除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制度,实施城乡公共品供给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居民就业权益一体化等路径加以矫正,以推进我国制度公正化。

  • 标签: 城乡二元 公共经济制度 公正缺失 矫正路径 制度伦理
  • 简介:黑格尔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整个人类道德历史演进中所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思路以及道德教育基本思想。从黑格尔“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 标签: 黑格尔 “道德-伦理”思想 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等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转化医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研究众多领域迈进,它既给人类带来治疗疾病希望,也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伦理问题。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研究中存在安全问题、知情同意、分配公正、群已关系、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和论证,以期使转化医学在其运用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并造福人类。

  • 标签: 转化医学研究 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难,达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对世权,是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对世权,类似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表现,是道德自律性体现.没有良心,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作用表现为对行为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形成人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通过分析和梳理2006~2015发表档案学核心论文,本文从一般价值指标、主体价值指标、区域价值指标三个层面,勾勒出当前国内档案开放研究价值坐标体系。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是:核心作者群表现出较强务实性价值选择偏向;高校和档案局(馆)作为国内档案开放研究主力军,档案研究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主流引导角色;学术人及学术机构以研究成果中介或目标,组织科学研发过程中与多方发生联系,彼此交错互动中形成了复杂伦理规范;区域研究力是档案学术研究实力集中体现,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地区影响力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档案研究 价值坐标 学术伦理 区域研究力
  • 简介:主体价值经济与道德关系中地位杨一民,杜建国一有些人在对经济与道德关系审视中,总是难以走出“二律背反”难处境,似乎经济与道德一方发展必以限制对方发展条件。他们提出问题是:究竟是以经济为主而使道德屈从经济发展呢还是相反?从形式上看,...

  • 标签: 经济与道德 主体价值 价值主体 伦理观 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活动
  • 简介:社会管理方式历史变迁是伦理道德价值日益凸显过程,社会管理总体上必然要体现某种伦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方式规范着社会管理双方行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管理进行,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伦理道德社会管理中价值.

  • 标签: 伦理道德 社会管理 价值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近代“道德革命”辛亥革命时期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口号,使人们将斗争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 标签: 三纲革命 自由平等博爱 利己利人
  • 简介:以儒、道、墨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统治地位核心思想无疑是内涵无比丰富'天人合一'观念。但这个足以代表中国哲学核心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并没有彰显出其丰富内涵和价值。中国哲学必须意识到,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基础;'身心合一'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分离具体表现是'身先于心',即心被身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当身先于心自然地成熟,达到了'生理青春期',具有了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时,而心却由于'知障'遮蔽仍处于无知、无明状态;所谓'身心合一',即心要急起穷追,使自己也像身那样成熟起来,拥有精神生命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而与身并驾齐驱,达成身心二元分裂和解,否则,人必'役身''役物'。中国哲学这种自我意识是它完成自我超越和新生必由之路。笔者想在简单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以现代人生哲学所提出一个创造性概念——'精神青春期'撬板,予'身心合一'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全新阐释。如是,则'天人合*朱鲁子(1961~),男,山东胶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人生哲学、美学、宗教学。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中环境意识流变研究'(16BC037)之阶段性成果。一'观念无与伦比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可以期待,这一观念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人类哲学范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 “精神青春期” “身先于心” 撬板
  • 简介:随着伦理学发展,伦理学主题发生了现代转向:从以"善"核心德性伦理学逐渐向以"正当"核心现代道德哲学转变,其中康德伦理学在此次转向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联系传统德性伦理学和现代道德哲学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正当 德性 分离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天赋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本质。鉴于物种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正>据苏联《哲学科学》19842期报道,苏联高等教育部所属伦理学问题委员会于1983622至23日召开了扩大会议,由该委员会主席A.И.季塔连科作关于苏联国内高等学校伦理学发展前景报告。报告人分析了伦理学与现实精神实践联系这个当前紧迫问题,认为必须致力社会主义精神领域内科学研究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苏联 高等学校 报告人 哲学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