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述介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看法,特别是他从不同人文类型的观照中对于中国模仿、移植西方宪政的困境的分析,有关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思虑,同时并述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此所作的反应,指出在中国近代百年宪政思潮中,梁漱溟宪政思想的特立卓越处。

  • 标签: 宪政思想 中国 梁漱溟 民主法治 国家权力机构 宪法精神
  • 简介:思想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方法论对于实践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能有力地推动实践的进程,错误的思想方法论则阻碍着实践的进程。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领导中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套科学的思想方法理论。而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条件基础之上的。1.时代的迫切需求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十月革命胜利伊始,列宁曾计划按照马思的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列宁很快意识到这是行不通的,指出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 标签: 邓小平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事业 思想方法论 无产阶级革命家 经验教训
  • 简介:在美国独立和建国之初,自由、平等、民主和正义等原则被写入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理想和基石。然而纵观美国历史及其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在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关系问题正是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一种集中体现。正如美国学者卢瑟·利德基所指出的:'在美国文化当中最为持

  • 标签: 美国黑人 黑人问题 政治思想史 马丁·路德·金 杜波依斯 思想研究
  • 简介: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民族的俄罗斯传统中固有的地方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法制统一的实施。为了实现整个苏维埃共和国境内法制统一,列宁认为,要制定反映人民意志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确立国家法制统一的基准;完善法律体系,构筑国家法制统一的基本前提:保证公民守法、行政机关严格执行和法院公正司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关键实施环节;设立检察机关厉行法律监督,则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制度保障。形成于苏俄革命胜利初期的列宁法制统一思想,对于当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消解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权威,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

  • 标签: 列宁 法制统一 时代价值
  • 简介:列宁从苏联法制的现实和国家政体的建构上,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检察机关来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中国检察制度的选择与建构中,既对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苏联检察制度进行借鉴,又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并在制度和思想上进行了发展。正确认识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要区分清楚其具有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中国的检察体制改革。

  • 标签: 列宁 法律监督思想 中国 检察制度 检察权 检察机关
  • 简介:<正>六十年前的今天,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陕北会师,标志着震惊世界、“举世无双的”长征胜利结束。其间,险山恶水,迭相而出,凶恶之敌,围追堵截,但都没能阻挡着个个“都是英雄好汉”的红色巨流。是哪般神奇的力量铸造了钢铁般的红军将士、是何来巨笔谱就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和“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其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功宏劳,是思想政治工作启发、酿造出来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使然。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工作人员 中国共产党 中央红军 决议 毛泽东
  • 简介:思想为哲学根基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直至今天仍有学者总结说:“只有道家的东西,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与韩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实上,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视为韩非的思想先导。从这个层面上说,老子还要高于、先于韩非。但是,韩非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把老子那些模棱两可的话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因此,我们可以把韩非视为老子的升级版。”

  • 标签: 韩非 法律思想 继承 《道德经》 黄老 道家思想
  • 简介: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门法学基础学科,属于理论法学的范畴.该学科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创设的.二十多年来,经过学者们的辛勤耕耘,该学科已初具规模,为繁荣法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世纪开始之际,很有必要对其二十多年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并对其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提出展望和设想.

  • 标签: 西方法律思想 理论法学 法学基础 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
  • 简介:<正>《自然法典》发表于1755年,至今已经231年了。作者摩莱里(生平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这是一本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法典》由序言又四篇所组成这四篇标题为,政治和道德的一般原则的缺点、政治的缺点、通行道德的特别缺点.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前三篇,作者以论战的姿态,犀利的笔锋,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唯理论的立场出发.阐述了政治、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集中反映其经济法律思想的第四篇,是以法典形式

  • 标签: 摩莱里 政治 经济法律思想 伦理 法律手段 社会生产
  • 简介:诉讼程序公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诉讼程序公正应当体现为:审判权由依法设立的法院独立行使;法官不能与自己处理的案件有利害关系;诉讼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尊重和保障诉讼当事人的人权。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重视诉讼法程序公正,但首先关注实体公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法律思想 司法公正 程序公正 诉讼法
  • 简介:邓小平认为,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政法机关,肩负着执行法律、保护人民、打击犯罪、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加强政法、公安部门的建设和工作,提高这些部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法队伍不仅处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而且直接处在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新时期政法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认真研究和深入学习邓小平的政法队伍建设思想。对于建设一支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高素质政法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法工作 队伍建设 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人事管理
  • 简介:通过作为"他者"的西方法律文化的扩张和作为主体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偏离等方面的剖析,以期找到法律史研究中"自我"与"他者"的平衡。探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真知,从精神上疏远"自我"以及以宽容之心接受"他者"均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之间达到同样的协调和均衡时,才能对"自我"以及作为异质文化的"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时,我们不仅要"得古人之言",更为重要的是"得古人之心"。对不同的法律文化进行"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才是我们法史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必要前提。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自我 他者 历史分析 文化诠释 对话
  • 简介:内容提要:环境危机的出现和生态文明的倡导赋予知识产权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知识产权法进行生态化改造,首先须论证其正当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生态经济的科技观和人学观、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理念构成了知识产权法生态化的理论基础,它们与知识产权法生态化的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共同阐明了知识产权生态化的正当性内涵。

  • 标签: 生态化 正当性 环境伦理 生态经济 环境正义
  • 简介:在国家旅游生态补偿立法暂时缺位的情况下,西双版纳自治州可以利用法律赋予的立法权限,制定自治州旅游生态补偿条例,使旅游生态补偿常规化、法治化,实现合理、充分补偿和环境公平。补偿范围既包括生态建设维护、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又包括文化修复、发展机会丧失补偿。补偿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通过补偿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和生态的真正和谐。

  • 标签: 西双版纳 旅游 生态补偿 立法
  • 简介: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囿于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耗竭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如何对矿产资源进行公平、合理配置,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构成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矿业大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如何用好、管好这一资源,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减少其负面效应,规范人们开发和利用行为,是法律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并做好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于我国矿产资源法律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刊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特组稿就生态文明视野下矿业权的法律属性问题、煤炭矿业权与煤层气(抽)采权的设置重叠问题、煤炭清洁利用的地方立法问题以及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等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法律属性 制度建设 矿业权 矿产资源勘查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简介:<正>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制秩序在内的传统中国的人间秩序,是因应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而来的外在措置,服务于这个族群的人世生活,并随其人生态度的因革而损益。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指中国人基于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对于合理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预期,乃至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等等关涉存在本身的终极意义的诸端。若从中国社会被迫卷入世界性的所谓“现代化”这一过程历史来看,近代百年中国移用西式法理与法制所导致的法律规则与中国固有的人间秩序不可避免的内在紧张,而形诸广泛、严重的所谓“有法不依”现象,造成中国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失范,可以说,症结即在于法律规则背后的“人生态度”的捍格。

  • 标签: 梁漱溟 人生态度 人间秩序 文化要义 法律规则 乡村建设理论
  • 简介: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加快民事裁判的速度,法国在民事诉讼程序立法上采用了"分散性简易与速裁程序性规定"和"集中性‘紧急审理裁定’程序规定"并行的立法体例及其法律规定模式。这种立法模式的产生,不仅与其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和司法习惯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有关的理论思想也存在直接的关系。深入研究法国民事速裁程序制度的立法模式及其规定,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民事速裁程序制度的设置与完善很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法国民事速裁 制度设置 基本特征 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