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就《上海工部局乐队》一书的写作讨论了三个议题:其一,音乐上海学:工部局乐队的多元阐释;其二,资料与写作:碎片化的历史建构;其三,语境与意义:帝国流散、都市空间与文化政治。继而提出对于“音乐上海学”的构建与述求。

  • 标签: 《上海工部局乐队史》 “音乐上海学” 新史学 流散
  • 简介:<正>文献材料的搜求与发现,对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文献材料的不同视角、立场的解读则能对学术问题起到隐显不同、深浅不一的促进作用。浙江大学中文系汪超宏先生《明清浙籍曲家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是一部

  • 标签: 汪超 曲家 戏曲史 沈谦 翻西厢 昙花记
  • 简介:汪光被,清初歙县人,著有《易水歌》、《芙蓉楼》、《广寒香》三剧。《芙蓉楼》又名《芙蓉楼传奇》,现藏国家图书馆,为清康熙叩钵斋原刻初印本,书版框高18.6厘米,宽12.7厘米。剧前插图四幅,并有题词。《芙蓉楼》分上下二卷,上卷十六出,下卷十四出,共三十出,

  • 标签: 芙蓉楼 眉批 时代因素 枢密院 艺术价值 皇太后
  • 简介:王小盾著《隋唐音乐及其周边》集中于唐代乐史研究所得系列成果,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展开,对隋唐音乐文化交融、音乐制度确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显示出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及专注学问探究的人文情怀。文章从王小盾唐代乐史研究引得,认为创新唐代乐史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微观上音乐文献学中的唐代乐史料开拓,又要重视宏观上唐代音乐现象本身反映出的社会互动关系,还要从民族音乐学上注意唐代音乐现象与同类文化事项之间的投射对应。

  • 标签: 王小盾 《隋唐音乐及其周边》 唐代乐史 学术史 新史学
  • 简介:通过与梁茂春教授的学术对话及综合学术分析,文章对“口述音乐”的内涵、特性及制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口述音乐是音乐口述下的一个子类。其研究的主要范围为现当代音乐,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曲家、作品,也包括重要的音乐事件及其艺术思潮的揭示。在实践操作中,要把握五个关键。一,访谈人具有专业素养;二,找到关键受访人;三,用“骨”搭建历史框架;四,多重散点视角“勾绘”历史;五,同步建设“数字化口述音乐历史资料库”。

  • 标签: 口述音乐史 梁茂春 添写音乐历史 口述访谈资料 数字化口述音乐史资料库
  • 简介:耿占春先生在《隐喻的极限》一文指出,人类通过语言中“空间方位的隐喻”“物的隐喻”,以及“结构性活动的隐喻”来感知未知世界,这是隐喻的极限。本文从艺术的角度进一步提出,早在语言诞生之前,人类就通过感官直觉的“隐喻”对未知世界展开想象,随着人类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的转变,这种直觉的“隐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不同时期人类的艺术作品中。

  • 标签: 隐喻 极限 流变 时间 空间
  • 简介: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高,会在起跑线上赢得更多关注。但是,要想在赛道上拼搏到最后,依靠的还是实力。1987年出生的瑞士钢琴家路易·威兹格贝尔有着如同时尚杂志封面模特般的俊朗外表与气质,在他2016年初的首次中国内地独奏巡演前,"高颜值"几乎是各媒体提及度最高的词。但在巡演之后,人们记住的则是路易如诗般优雅的演释、纯净通透的音色与恬淡不浮躁的气质。他不仅是偶像派,也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

  • 标签: 格贝尔 威兹 杂志封面 演释 练琴 爱乐乐团
  • 简介:廖辅叔在音乐学、词学和翻译学三个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其中音乐学领域的成就又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中西音乐交流的研究和外国音乐论著翻译等方面.从大量的综合文献中寻找并梳理脉络是廖先生学术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而明清时期的大量文献是其主要的着眼点.廖先生论述独到的学术文论,展现了一片新的史学视野,拓开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 标签: 廖辅叔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西音乐交流史 外国音乐论著 翻译
  • 简介:文章以菲利普·唐斯的《古典音乐》为评述对象,着力考察了作者在处理音乐三个核心对象:史实、音乐、人文时的方法、特色与功力,以及在对待"历史"与"艺术"这一固有矛盾时的策略和表现。在史实问题上,唐斯秉持"万有联系"的认知定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有效揭示了无数史实之间的关联;在音乐问题上,他采用不同程度上综合有背景描述、本体分析、意义诠释、统计性评述、参照性评述、接受史评述等在内的"立体化坐标"思维来描述和解读作品;在人文问题上,他凭借他丰富的识与精深的乐养,努力重构了该时期音乐与其他文明要素(如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宗教、姊妹艺术等)之间的共生性"生态图景"。在"历史"与"艺术"的悖谬关系问题上,唐斯没有去"调和"而是"顺从"了这对矛盾,由此,本书在削弱历史连贯性的同时,彰显了艺术上的更多细节。

  • 标签: 古典音乐 断代史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常被贴上“无声音乐”或“哑巴音乐”的标签,而中国大量的传世乐谱充分证明了中国音乐音响存在的真实性,同时中国音乐还以不断接衍、流变、转化的形态,在民间得以留存发展,在民间社会严格的礼俗仪式中保有它的“古老性”。种种证据可见,中国音乐并非是“无声音乐”。但想要彻底摆脱人们心中中国音乐为“无声音乐”的偏见,不仅需要不断挖掘和翻译古代乐谱,同时需要走向田野,在田野中寻找中国音乐的历史遗存。而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录制,不断构建起丰富的音响档案馆,亦可为改变这种现状带来裨益。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无声音乐史 音响 乐谱 民间音乐
  • 简介:和声艺术发展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吴式锴(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前面我们已论及巴赫在圣咏中所作的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从而在历史上把和声的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多彩的和声手段十分优美地渲染了圣咏音乐的艺术情趣。巴赫则根据不同曲调...

  • 标签: 减七和弦 艺术发展史 维也纳古典乐派 钢琴奏鸣曲 十九世纪 主调音乐
  • 简介:刘靖之先生是香港地区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研究中国新音乐的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数次在香港大学主办由众多大陆、港台以及海外音乐家参加的有关中国新音乐的学术研讨会,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著《中国新音乐史论》(以下简称《史论》)一书,于1998年出版后在学界引起普遍关注乃至较大争议。

  • 标签: 《中国新音乐史论》 宏大叙事 增订版 批判 学术研讨会 著名学者
  • 简介:功能主义是西方文化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强调把文化与社会看成有机的统一体,而不是将构成社会与文化的要素割裂地认识。无论是文化人类学还是民族音乐学从方法论上讲都开始关注历史的层面。以功能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加之以制度、礼俗与为人奏乐、为神奏乐两条脉的理念整体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会发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传统究竞应该是怎样的面貌。

  • 标签: 中国音乐文化传统 功能性 制度 礼俗 两条脉 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 简介:围绕东亚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外学者们从多个层面、多重视角展开研讨,对推进东亚音乐史学科的发展、增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拓展东亚音乐史研究论域、深化东亚音乐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东亚音乐史 音乐史观 视角与方法
  • 简介: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是学院初建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面向工农兵及广大群众进行音乐创作、表演和音乐辅导,并通过艺术实践和实际工作,培养和锻炼出一批青年音乐干部人才。音工团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文艺工作团的优良传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演出、慰问、培训等文艺宣传和音乐普及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团员后大都成为我国几大文艺团体的业务骨干。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音工团 人员建制 演出实践 历史意义
  • 简介:《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所富藏的民国音乐文献,并参阅比较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所编排的民国音乐文献目录。文章认为该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学科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指出从"存"意识和全球视野下引领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高度,在该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普查、增补编辑《民国音乐文献集成》。对于如何审视新旧冲突、中西对接的民国时期的音乐文献分类,如何增补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海外对民国音乐的记录、描述和研究文献目录,如何以"异域之眼"看待中国音乐在民国时期发生的重大转型等等史料收集及其编目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 标签: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 《中国音乐书谱志》 《民国音乐文献集成》 民国音乐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 异域之眼
  • 简介:《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一书。作为高等学校美育教材,除注重对西方音乐知识的系统介绍和分析外,还融入着作为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特别是编撰中人文精神的渗入,不仅引人以思考,并且形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 标签: 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评 修海林
  • 简介:迎神赛社是山西乃至整个华北传统社会中流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活动。《山西通志》中有"秋获后飨赛最盛,弦管之声盈于四境"②,近年来伴随着《礼节传簿》等新的民间赛社演剧文本以及大量民间碑刻的整理出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戏剧戏曲学在此方面研究成果斐然,学者对赛社演剧的源流、仪节、乐艺建构以及赛文化向戏曲演进,给

  • 标签: 迎神赛社 区域社会史 报赛 南舍村 宣约 府城玉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