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汤显祖尺牍是我们研究其生平活动、社会关系、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然其涉及人事众多,许多史事还疑而未明。本文考证了汤显祖《答黄九洛》《答邹宾川》《与幼晋宗侯》《与阮寄卿》等22封尺牍的交流对象,《寄吴世行》《与车嘉兴》《答王霁宇制府》《答汪云阳大参》等16封尺牍的写作时间,并为《寄汤霍林》《与熊芝冈》《与晏怀泉给谏》《与彭兴祖》等13封尺牍所涉及人事补充了相关史料。

  • 标签: 汤显祖 尺牍 史事 考订
  • 简介:<正>前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对它作多种分析,其中民族问题是一重要的因素。二十年代,俄共在正确地解决各民族共和国的联合问题,建立苏维埃联盟之后,致力于发展各民族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的联盟关系,取得巨大成就,为二战中经受住考验,赢得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严重的民族矛盾也成为联盟解体的催化剂。

  • 标签: 民族问题 民族权利 苏联解体 民族主义 各民族 国家形式
  • 简介:山西当代史,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的历史,是源远流长山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段历史较集中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近十年来,特别是山西省史志研究院成立以后,山西当代史研究发展很快,已先后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重要学术论著,如《当

  • 标签: 山西 当代历史 “文化大革命” 经济建设 地方志
  • 简介:<正>唐代渤海地方政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具有自己的渊源,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的明显影响。在这方面,过去曾有不少论述。1979年我在《渤海城址的发现与分期》中,提出以唐玄宗天宝末年迁都上京龙泉府为线,把渤海的城址分为两期的想法。最近,感到有些问题还需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仅就渤海都城的几个问题再谈一点体会。

  • 标签: 几个问题 渤海 都城 深入细致的研究 中原地区 兴起和发展
  • 简介:在编纂《江门百年大事记》(1854—1993年)中,碰到时间记述上不少问题,现将有关情况综述于下:一、大事记时间记述的主要存在问题时间失实是大事记时间记述的首要存在问题。《江门百年大事记》初稿共收录大事要事1700多件(后增加到2300多件),发现时间记述不确实的有30多件,约占2%。其次是时序颠倒。同一年内,先记述“冬”,后记述12月;同一月内,先记述“是月”,

  • 标签: 时间用语 大事记 江门市 准确的时间 时间错位 时序颠倒
  • 简介:古代埃及的教谕文献是我们认识古代埃及人社会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从文体规划的角度,能够涵盖这种文学作品的文体主要包括智慧文学、教导文学和玛阿特(正义)文学,这些术语都不能让我们对教谕文献的基本性质提供一种直观的认识,但由于“玛阿特”是古代埃及人自己的词汇,所以它为我们认识这种文献提供了切入点,并促使我们从内容的角度揭示教谕文献的基本性质、探究教谕文献所教导的“智慧”、“玛阿特”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从而对古代埃及人的生活准则和社会价值取向做出基本的界定。

  • 标签: 古代埃及 教谕文学 玛阿特 智慧 伦理
  • 简介:对于所云:金声而玉振之,学者认为讨论的是音乐问题.金声指钟声,玉振指磬声.但简帛"金声而玉振之"讨论的是认识论问题,借金声喻外界之善,借玉振喻内心之共鸣,"金声玉振之"极为生动地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重新认识"金声而玉振之",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简帛的认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郭店简 五行 金声玉振之
  • 简介:流民,云:"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而避兵他徙者曰流民."两者并无严格界限可言.笔者认为,流民是指那种未得到政府许可而离开原籍、四处游动的人口.流民问题是明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诸方面的重大问题,历来明史学者无法回避,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独到见解的成果.

  • 标签: 流民 明代 明史 开原 逃户 宪宗
  • 简介:<正>前言清朝为了统治喀尔喀蒙古,在乌里雅苏台设立了常驻的定边左副将军,在最初的四十五年间,三位喀尔喀王公,即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扎萨克和硕亲王策凌和其长子成兖扎布、次子车布登扎布先后被任命任职。关于三位喀尔喀王公连续被任命担任清朝在喀尔喀的这一最高驻防官官职的背景,我认为当时清朝是利用喀尔喀王公对尚未确立直接的“盟旗制

  • 标签: 回收问题 定边左 将军权力
  • 简介: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宋代 碑刻 史料价值
  • 简介:关于地方志的“越境”问题,我在《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二期曾就《文艺志》所遇到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引起同行们不同的议论。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联着当前的修志工作,由于受到这些议论的教益,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我们知道,新疆从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之“境”在历代的伸缩变化既多且大。为具体说明变化的实况,现抄引几段史料:“前汉西域都护统属地区:1.乌(禾宅):在阿富汗之巴达克山。2.难兜:在巴达克山西。3.大宛:在今费尔干。4.休循:在捐毒之西山中。”(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一章第五节)

  • 标签: 新疆地方志 巴达克山 修志工作 西域都护 中国经营西域史 难兜
  • 简介:本文对甘肃境内一般被认为是汉语的唐汪话的个别语音进行了分析;记录了留存在唐汪话中的东乡语词,介绍了仿造词、词义扩展的词和摹拟词;认为唐汪话是在甘青一带汉语已经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严重影响,语法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受到东乡语底层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认为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东乡语对唐汪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普通话对唐汪话的影响日益加深,并介绍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影响的具体表现,指出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强烈、持续的,是一个大的、不会逆转的趋势。

  • 标签: 唐汪话 语言接触 语音 词汇 语法
  • 简介:“保密”一词有两个义项:一是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二是对某事项不扩大知悉范围。修志人员在编纂粮食志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和粮食工作内部事项的文件、电报、函件、统计数字、书刊资料等,前者需要做好第一义项下的保密工

  • 标签: 粮食志 保密工作 文献资料 志书编纂
  • 简介:<正>在参加《昭明文选译注》的工作中,我译注了陆机的一部分诗。陆机的诗除个别篇章外,没有今注。古人对陆机诗的理解又有分歧。因此我做了一点考辨,现不揣浅陋,写出来以求教于方家。《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阊阖既闢,承华再建。”六臣本吕延济注:“阊阖,天门也。闢,开也。言晋受命自天,故天门开也。承华,太子门名。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建,立也。”按:“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一句有误。太子,指愍怀太子。他是惠帝长子,名遹,原为广陵王。在永熙元年(290)被立为太子。在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被废为庶人。在永康元年(300)3月被贾后害死于许昌。同年四月,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人,贾后不久就被杀。惠帝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册复太子。

  • 标签: 陆机 太子 六臣本 贾后 惠帝 入洛
  • 简介:研究古苏国地理及其疆域,应区别古温国与古苏国.古有苏与古温国没有关系,不能把古温邑说成古苏国始封地苏城.古温国在温邑.但苏、温二国关系密切,渊源流长,西周苏忿生封于温,则将苏国与温国合并为一苏国,其分封地望,应在今河南温县上苑村、古城村一带,为古温邑.

  • 标签: 有苏 古温国 温邑 古苏国
  • 简介:洪瞎是南宋官员,南宋初,他奉命出使金,被扣留近十五年,始终不忘使命,后得以归国。讲述其见闻的《松漠纪闻》一书记载了北方民族的若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是研究金代历史的必备史料。本文运用文献学史料比勘的方法比较《松漠纪闻》与《金史》、《辽史》、《大金国志》等史书的异同,通过与《金史》、《辽史》、《大金国志》的比较,探讨《松漠纪闻》记载的正误。

  • 标签: 《松漠纪闻》 《金史》 《辽史》 北方民族 社会状况 文献学
  • 简介:<正>皖西古城寿春的历史地位,向为旧史家所重视,司马迁和班固曾在他们的著作中写道:“郢之后徒寿春,亦一都会也。”“寿春、合肥受南北潮(或云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在这里,两人主要是从经济、交通的角度,指出秦汉时期寿春的经济都会地位。对此,本文不拟多加评述,我只想就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古代城市的形成谈一些看法。

  • 标签: 寿春城 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 古代城市 公元前 司马迁
  • 简介:附件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组成内芯的整体结构。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地方志书附件整体上设置、内容、体例形式等,已趋于科学完备。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如主编不作序、凡例里问题多、图照呈泛滥趋势、不该作附的事物作了附、英文目录待商榷、附体裁概念不清等。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与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商榷,以期有所裨益。

  • 标签: 地方志书 主编 凡例 图照
  • 简介:照片入志,是新编社会主义方志的一个鲜明特点。翻阅各地的各级志书,除确无必要者外,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照片进入志书。这种普遍性,反映了其必然性,也就是说,照片入志是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客观要求。

  • 标签: 志书 方志 照片 必然性 普遍性 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