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用解剖和临床实践病例验证,老医祖提出肝主筋的科学性,证明肝脏是人体又一个分泌系统的中心。方法;解剖与中药治疗相结合,解剖发现,全身由浅筋膜到深筋膜、血管、关节韧带与脏腑全部都有属于筋的筋膜与韧带纤维组织,跟血管一样分布全身,按照肝主筋的理论,给筋和韧带有病的患者用中药养肝。结果;患者用中药养肝后,明显能看到的,手指甲变厚且有光泽,关节灵活角度变大。结论;通过养肝达到养筋的效果,事实证明老医祖提出肝主筋的科学性,筋是肝脏滋养的。

  • 标签: 解剖全身筋组织,肝与筋的关系,中药养肝与养筋
  • 简介:摘要:局部解剖是基于系统解剖提出的,从局部角度入手对人体结构、形态科学等进行研究,能够实现对人体局部的逐层解剖。所以在解剖教学实践中,局部解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师尝试将“三明治”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三明治”教学法入手对局部解剖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局部解剖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 标签: “三明治”教学法 局部解剖学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优势日益凸现。本文结合部队医学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医学基础课--系统解剖课程特点进行叙述,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最好的模式是” 取长补短”,即将传统的单纯线下教学模式与现代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教模式中的优势,又结合了线上网络学习的自由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调动了学员的学习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 标签: 部队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股神经及其与周围毗邻器官的解剖关系,以及股神经在腹股沟区的体表投影与体表标志之间的关系,为下肢股神经阻滞麻醉的穿刺点提供解剖和超声影像依据。方法2014年3月—2015年1月,选取16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组),进行解剖观察;2014年9—10月,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超声组),对其双侧股神经进行超声扫描。两组分别经应用解剖和超声探测,观察股神经的走行情况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并测量腹股沟韧带下缘股神经的宽度、距皮肤的距离,及股神经体表投影位置与耻骨结节线、髂前上棘线的水平距离。结果解剖组结果显示:股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1.28±0.60)cm处发出,被髂筋膜包裹,内侧与股鞘内的股动脉、股静脉相邻,外侧是缝匠肌;股神经的宽度平均(0.71±0.06)cm,距皮肤的距离平均(0.85±0.19)cm,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25±0.67)cm,与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7.24±0.41)cm。超声组检查显示:股神经在股动脉的外侧,呈倒立三角形高回声的浅色区域,外侧是呈深色高回声区的缝匠肌,内侧紧邻的股动脉和股静脉呈圆形高回声黑色图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股神经的宽度平均(0.66±0.04)cm,距皮肤平均(0.97±0.22)cm,股神经在体表的投影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58±0.75)cm,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6.95±0.42)cm。解剖组和超声组测量的股神经宽度、距皮肤距离、距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及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差异均无统计意义(t=1.055、1.197、1.774、1.348,P值均〉0.05)。结论超声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结果相近,符合股神经实际解剖的位置关系,揭示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穿刺定位方法安全、可靠。

  • 标签: 股神经 麻醉 局部 超声检查 解剖学
  • 简介:目的为乳腔镜淋巴结清扫术提供解剖基础和依据。方法利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尸体10具(20侧),常规解剖方法剖出胸上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测量其长度及粗细,详细记录起源、分支、分布,与胸大、小肌血管的关系。临床行46例乳腔镜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镜下观察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解剖特点及相互联系。结果(1)支配胸大肌的神经:胸上神经起于臂丛外侧束,分1~2支,长度(41.32±3.50)mm,直径(1.32±0.25)mm,与胸骨肩峰血管伴行,发出后在胸小肌的浅上方,进入并支配胸大肌上1/3的锁骨部。胸内侧神经起于臂丛外侧束,长度(46.13±4.12)mm,直径(1.92±0.21)mm,在胸小肌前方斜行经过。80%以3—4个终支进入胸大肌支配该肌的中1/3,其走行位置恒定。胸外侧神经起于臂丛内侧束,长度(51.19±6.32)mm,直径(1.19±0.31)mm,穿过胸小肌中部达胸大肌,终止于胸大肌的外上1/3。(2)肋间臂神经:起源于第2胸神经,在胸长神经前方2~3cm穿出第二肋间,长度(110.12±7.12)mm,直径(2.3±0.12)mm,横跨背阔肌前方,进入上臂后内侧。(3)乳腔镜淋巴结清除术中镜下观察:肋间臂神经是手术最先碰到的主要结构。进镜后稍加分离蜘蛛网状结构,即可“遭遇”横跨于腋窝腔、像“横梁”的1~3根较粗的肋间臂神经条索。腋静脉越过肋间臂神经,从气腔中央直指腋窝顶部推进腔镜在肋间臂神经的前下方即为腋静脉中部的解剖位置,脂肪被抽吸特别充分时能清淅可见腋静脉。支配胸大肌的胸外侧神经进入胸大、小肌间穿过胸小肌中部达胸大肌,终止于胸大肌的外上1/3,腔镜下该神经显示良好。结论(1)了解支配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解剖特点,术中可更好的保留�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胸肌 解剖学 局部 乳腔镜
  • 简介:摘要介绍了在“病理解剖”课程教学改革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具体做法。认为网络课程建设要坚持方便操作的原则、内容系统性原则以及模块相对稳定与开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素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克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 标签: 课程建设 医学专业 病理解剖学 网络课程
  • 简介:目的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mm,平均(8.64-3.7)mm;管径为3.2~7.0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N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胃结肠静脉干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
  • 简介:目的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F=1.768,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

  • 标签: 跟骨 骨折 解剖学 局部 载距突 轴位
  • 简介:目的观察正常人体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等。方法对解剖尸体(经甲醛防腐处理)11具,男7具,女4具(年龄25~65岁),用游标卡尺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即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并进行左右两侧配对比较。结果右侧内环开口位置较左侧明显为高内环中点位置与腹股沟韧带中点水平线距离右侧为(13.45±5.94)mm;左侧为(11.55±5,03)mm,P〈0.05;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也更为偏向内侧(中间)右侧为(-3.64±4.46)mm,左侧为(-2.45±3.70)mm(P〈0.05);右侧腹股沟韧带与腹股沟管的夹角较左侧大(倾斜度小),右侧为(15.28±3.10)°,左侧为(13.64±3.32)°(P〈0.05)。结论人的腹股沟管左右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内环的位置右侧较高,但倾斜度较小,这是否与斜疝的形成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股沟 解剖学 倾斜度
  • 简介: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mm),宽径(0.91±0.23)mm(0.50~1.58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mm(2.50~5.06mm),宽径(1.03±0.19)mm(0.74~1.62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mm(0.74~2.17mm),宽径(1.34±0.25)mm(0.85~2.34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mm(2.58~6.00mm),宽径(0.63±0.12)mm(0.42~0.98mm)。D2为(2.50±0.72)mm(1.37~5.01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内耳 内听道底 横嵴 前庭神经骨管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目的:总结X线透视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成功置入时的正位、侧位、斜位影像标准,为临床置钉提供影像参考。方法6具成人防腐保存椎体标本(L2~S1),男5具、女1具,年龄31~61岁,均经X线摄片排除畸形、骨折、肿瘤及其他腰椎病变。直视下L3/4、L4/5、L5/S1随机单侧置入4mm螺钉,TLFS进钉点选择在一侧椎板与棘突交界中下1/3处向后0.5cm,外倾角和下倾角为CT片和X线片测量所得,以X线透视安全置入TLFS全过程,并分析其标准腰椎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特征。结果TLFS进针完成满意后,正位片显示钉尖位于下位椎弓根投影外上缘与横突上缘之间,侧位示钉尖位椎弓根后上缘,斜位片示钉尖过下位小关节间隙中点,至上关节突投影前缘。结论术中X线透视可能为TLFS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 X 线透视检查
  • 简介:翼腭窝是颌面深部的骨性腔隙,位于眶尖的下方,由蝶骨体、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体围成,是头颈交界区的重要结构。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其间,并与颅前窝、鼻腔、眼眶及面颊等浅表部位毗邻。目前人们已重视翼腭窝区域的病变与治疗,一些学者已开展了鼻内镜下经鼻或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区的血管神经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并对翼腭窝的解剖和鼻内镜下翼腭窝的入路途径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本文介绍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域微创手术的应用解剖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翼腭窝区 应用解剖学
  • 简介:摘要子宫颈为子宫的最低部位,其约占子宫总长度的三分之一,突向阴道,可分为阴道上部分及阴道部分。通过分析子宫颈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能够为更好的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我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优质文献,进一步分析了子宫颈解剖结构与功能对妊娠的影响,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子宫颈 解剖学结构 功能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肝脏IVa、Ⅳb亚段间分界的临床影像解剖应用研究,得到了很多学术研究人员所关注。很多医学研究人员认为,通过采用临床影像解剖判来断肝脏IVa、IVb亚段之间的肝静脉属支,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与真实性,对开展肝脏研究工作具有十分显著的帮助。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展开临床试验诊断,其一为容积再现(VR),其二为最大密度投影(MIP ),将两种影像诊断方法,应用于我院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脏检查的患者之中,通过采取CT扫描方法来确定患者的亚段间分界血管的具体情况,寻找两亚段间的分界位置,以及走行在段间裂的肝静脉属支位置及汇入主要部位。结果:容积再现(VR)显示该支肝静脉属支出现的例数为10例,出现比率为20%,而最大密度投影(MIP)则为48例,出现比率为96%。经临床影像诊断现实可见,有7例患者经诊断后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其它的患者均清晰的显示,即看到左内侧静脉汇入部位的具体走向,其中,汇入肝中静脉和汇入肝中静脉主干以及汇入肝左静脉均能清晰显示静脉汇入情况,所得数据分别为:3例(6.98)、20例(46.51),20例(46.51),P<0.05。结论: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肝脏Iva、Ivb亚段间分界的临床影像解剖具有很强的图像图像分析与呈现能力,可以分清Iva、Ivb亚段间分界,故该影像技术可以在肝脏Iva、Ivb亚段的肝脏影像诊断或手术治疗当中具有广泛的技术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IVa Ⅳb 临床 影像 解剖学
  • 简介:摘要在基础医学课程当中,人体解剖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它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医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现代临床对医护人员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在医学教学方面,医学教育团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人体解剖教学时,给出了“面向临床的解剖讲座”的概念,即人体解剖教学同临床有效融合的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对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医学临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人体解剖 教学模式 临床 结合
  • 简介:摘要:对于很多学习解剖课程的人员来说,会出现人体标本少,学习人数多的情况,这使得解剖教学存在严峻的挑战,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解剖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名词,平面图像不够生动,不好理解其构象等,会让初学者觉得晦涩难懂。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各种编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衍生出很多的软件和数字化虚拟系统,将这些工具应用到人体解剖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解剖的知识,也能解决老师在讲解时遇到的难题,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喜爱。本文阐述目前应用在人体解剖教学中新技术,期望能为人体解剖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好的思路。

  • 标签: 3D 解剖学教学软件 数字化虚拟人体解剖系统 虚拟仿真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级、2020级口腔医学学生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4月,将2019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和2020级学生作为观察组,分别给予线上教学模式和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的实验标本考试评分、课前小测评分、随堂小测评分和教学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在系统解剖教学中引入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SPOC 混合式教学 系统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