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7 个结果
  • 简介:论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企业人力资源、宣贯培育、制度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等角度出发,基于企业文化建设实战推广的可行性,就如何把企业文化落实执行起来,使企业内绝大多数员工认同并遵守企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体系,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战推广措施,以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作用。

  • 标签: 企业文化建设 实战推广 人力资源 政工宣教
  • 简介:评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朱慧珍散文诗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体。尽管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过类似散文诗的作品,但理论家、作家们不是将它归入散文,就是归之于诗。因为中国古代还没有“散文诗”的提法,散文诗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散文诗”一词是舶来品,它于1...

  • 标签: 中国古典散文诗 诗美学 纪游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诗 审美特征 美学特征
  • 简介:人格力量是指道德力量和心理力量.心理力量包括智力和心力,而道德力量又分属于智力和心力.所以,高校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实质上就是心理力量,并且主要靠心力表现出来.这种心力影响于师生员工,影响于学校管理,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核心部分.

  • 标签: 高校 管理者 人格力量
  • 简介: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冠绝一时的学者。《明史》本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顾起元《升庵外集序》亦云:“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丽奥雅,渔弋四部七略之间,事提其要,言篡其玄,自唐宋以来,吾见亦罕矣。”其著述多达400余种,诗词书画、民歌民谣、音乐戏曲、音韵文字、文

  • 标签: 升庵 顾起元 渔弋 文人学士 七略 奥雅
  • 简介:钟嵘《诗品》作为中国诗话之滥觞,其卓越文学思想流润千古。本文旨在对《诗品》于杜甫一生文学实践的影响略作抽样论证。杜集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诗品》之句,但从对杜诗的解读中可知,杜甫诗中数处之用事,实应源于《诗品》。杜甫接触《诗品》的可能性可从对杜读过《梁书》、《南史》文学传等方面的考索中推知。杜甫论诗,和《诗品》有着极大共同性,于此可见钟嵘、杜甫二人文学思想某些方面的源流关系。

  • 标签: 诗话之源 杜诗 《杜诗详注》 诗学观
  • 简介: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刑罚得中的司法经验最早是从维护国家统治稳定出发,慎用重刑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主张刑罚适用的中道和谐。刑罚得中思想的实现一方面依靠司法官员司法技术的提高;但在无成文法可依的情况下,司法官员需以“礼乐”作为司法的原则,“礼乐兴则刑罚中”思想符合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特点,以礼乐为原则的司法能够保持社会和谐。“刑罚得中”思想对现代司法公正有着一定启示作用。

  • 标签: 刑罚得中 中庸思想 礼乐文化
  • 简介:爱音乐、爱歌唱是人类的天性。运用音调感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情悦性,达到陶冶性情、启迪智慧、培养美德的目的,也是出于人的本性。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通过一个雅典来的陌生人的口指出:“……谁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和欢娱,我们就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以及胜利的获得者”。他又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它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

  • 标签: 希腊哲学家 儿童教育 呀呀学语 青海方言 可真 下愚
  • 简介:以"体、用、造、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造"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有所裨益。

  • 标签: 体用造化 六生体系 四字诀 文化遗产 传家
  • 简介:“量”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关于逻辑推理等认识方面的主要理论形态。佛教与婆罗门教中都有不少这类思想。佛教中出现系统的量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之后。婆罗门教哲学各派在形成独立体系后都提出了各自的量。两教量有不少相同处,也有一些重要差别。分析和认识二者在这方面的异同对于认识古代印度人的理论思维特点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佛教 婆罗门教 量论 印度逻辑
  • 简介:孟子从"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出发,构建了孔子与《春秋》的文化关联:一是作《春秋》的时代背景——"《诗》亡然后《春秋》作";二是孔子作《春秋》的两难心境——"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三是《春秋》的儒家政统意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一构建在残酷、现实的权力斗争之外发展出冷醒、理想的政治批判传统,承诺并敞开了传统儒家孜孜以求、念兹在兹的政统视界。

  • 标签: 孔子 孟子 《春秋》 批判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