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党的高层反复言说,重建这一话语,看重的正是对受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改版创新、'三贴近'和'走转改'等社会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握话语权,引领社会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业态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党报、党台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当群众、受众、用户三者融为一体时,长久以来的不良文风问题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究其实,文风问题属于新闻作品的形式范畴,强调文风的转变表面上是强调形式,目的在于转变内容。新闻作品言之有物,真正尊重新闻对象,热切回应新闻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最终构建优良文风话语。就现实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在有效下载量和有效用户黏性方面任重道远,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和社会行动具有召唤新闻内容突破的意义。

  • 标签: 新闻文风 话语重建 社会行动 新型主流媒体
  • 简介:在中国,大量记者投入社交媒体,成为新兴的在线行动者。这是在哪些结构性力量的作用下展开的?他们的实践又因此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权力控制、组织利益、个人诱惑呈现出新和旧的交织。职业新闻人群体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成为行动者。在记者实践和中国场景的互动中,“职业抗争”成为了极有效的话语策略,帮助记者跨越职业伦理约束,从记录者转变成行动者。

  • 标签: 记者微博 行动者 微博研究
  • 简介:2008年中国遭遇大喜大悲,大冰灾、大地震,大悲重创大地,但公民爱心大井喷。来自民间的捐赠款物,曾一度超过各级政府下达的财政资金,媒体也纷纷加入慈善大潮,加强报道、组织募捐。而早在2002年,《武汉晚报》慈善报道就开始系统化,其爱心公益专栏——“扶助行动”,如今已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成熟。以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以新闻的力量整合社会财富,在慈善事业中不仅做传播主体,而且做行为主体。到2009年4月,“扶助行动”正好满7周岁时,

  • 标签: 《武汉晚报》 慈善事业 社会财富 媒体 捐赠款物 财政资金
  • 简介: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推动了传播渠道与工具的创新,传播的信息内容庞杂且难辨真假,让人感到困惑。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新闻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其舆沦导向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全新课题。而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如何利用自身原有的优势,在与网络、微信、微博等融合和竞争中,巩固和提升传统纸媒的传播力,则是其面临和必须迎接的挑战。

  • 标签: 传播力 转型发展 商报 义乌 报纸 新闻宣传报道
  • 简介: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话语转译 意义勾连 互联网
  • 简介:健身运动类App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各种锻炼场景中。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为视角,考察此类App的使用对用户跑步意向的可能促进作用。采用问卷调查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8)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健身运动App的应用使得用户对跑步的态度更为积极,强化了其关于跑步的主观规范和跑步自我效能感,三者会进一步增强跑步意向。同时,关于跑步的主观规范也对跑步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另外,用户已有的跑步经验会通过自我效能感而对跑步意向产生积极效果。我们进一步讨论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和局限性,并以跨理论模式、社会支持、动机理论为视角,探讨了未来研究思考与推进的理论方向。

  • 标签: 健身运动App 计划行为理论 自我效能感 主观规范
  • 简介:时代和市场推动着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从内容相对单一的电视专题片扩大到种类繁多的纪实节目,近几年纪录片的表现有目共睹。褪去了阳春白雪的高冷皮囊,洗掉了刻板学术的传统标签,纪录片日益被大众接受与关注。但国内纪录片行业的问题依然存在:个别纪录片类型缺失甚至空白、创作人才匮乏内容创新不足、产业链断裂宣传营销滞后,等等。由于没有已成气候的市场和清晰稳定的回报模式,生产方难以获得资金注入。

  • 标签: 创作人才 电视专题片 地球脉动 社会类 新媒体时代 宣传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