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管锥编》解析《太平广记》鞭辟入里,从《平曾》"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一句归纳出咏"保护色"的写景状物技巧,描写人或物与所处环境颜色相同或相似难以分辨,"一色莫辨,融成一片"的情形。此技巧抓住吟咏主体的特征,将古典诗词的诗化韵味与禅机理趣相融合,使诗文富有理趣和意境美。钱锺书运用溯源明流的阐释方法,以充足的诗文例证表明此种技巧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文中,理清了该创作技巧所具有的文学意蕴和情感内涵。

  • 标签: 《管锥编》 《太平广记》 诗咏保护色 一色莫辨
  • 简介:李商隐漂泊半生,游走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一生沉郁,终未见显达。而他在求仕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干谒,最真实地反应了他在复杂政局之间的徘徊和挣扎,尤其是界于牛李党争之间的苦闷和矛盾,以及他人格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悲剧色彩更在这一类诗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标签: 李商隐 干谒诗 人格 复杂性 悲剧色彩
  • 简介:对谢灵运及其诗歌的解读,历来就是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应溯本追源,从早期的谢评论入手,理清时人解读谢的角度与要点,我们方能对谢有一个较公允的认识。

  • 标签: 钟嵘 谢灵运 诗歌批评
  • 简介:川端康成的《雪国》好像诗谜一样令人着迷,也叫人困惑。而把《雪国》的结尾与李商隐的"银河"结合起来思考,是符合《雪国》的文脉的。一,李商隐与川端康成都从民俗和神话传说中吸收养分,把银河作为爱情纽带的意象写入作品,脍炙人口。二,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李商隐其笔下的银河意象都是发展的,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创出新意,让银河堕入怀中的奇思妙想,在李商隐和川端那里都蕴涵着爱情升华的寓意。当然李商隐首创在先。三,川端借鉴李商隐的诗作,并结合本国文化和时代背景加以活用,在《雪国》中赋予银河意象以独特的内涵。

  • 标签: 川端康成 《雪国》结尾 李商隐 “银河诗”
  • 简介: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刘琨、郭璞变革永嘉平淡诗风系因“彼众我寡”而告于失败。然而,刘、郭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人数上的“彼众我寡”,还与“彼“”我“双方的社会地位有关,其中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东晋政坛的权势之士大都喜好清谈,贵玄崇虚,所以在他们的推动下,平淡诗风在东晋得以传承,并最终促成了玄言在东晋的兴盛。

  • 标签: 诗品 刘琨 郭璞 玄言诗
  • 简介:自西周直至近现代,中国的婚恋习俗历经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择取春秋、汉、宋、元、近现代各知名评家对《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国风"中的爱情诗的评注,来窥探中华民族的婚姻恋爱的习俗和观念的变迁。

  • 标签: 《诗经》 评注 婚恋观
  • 简介:三十--四十年代,在艾青创作的系列怀乡诗中,由"农民"和"土地"组成的意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者在生存价值的选择上所流露出的情绪特征,抑或是人类学意义的抉择.这种文本阅读的跨界思考,同时揭示我们,只有在更加广泛的学科空间的比照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价值才能得到关怀.

  • 标签: 艾青 怀乡诗 意象 人类学 选择 意义提升
  • 简介:欧美同学会小礼堂内,一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的钢琴音乐会正在举行。一位仪态典雅、语音柔和的女钢琴教授现场主持.并为她的弟子们滨奏的肖邦钢琴曲做着精道解说。

  • 标签: 女钢琴家 周广仁 教育家 中国 人生 欧美同学会
  • 简介: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 标签: 罗隐 落第诗 抗争 "十上不第" 诗歌 生命
  • 简介:"九叶"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努力探索新诗的艺术突破,将西方的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相交融,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九叶"诗派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交融
  • 简介:秦观被贬两广所作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自身的贬谪之苦及思乡之情;创造了两广地域意象,记录了两广特有的气候与山水风物,记录了两广民风民俗;运用两广特有的典故传说,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两广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为秦观的诗歌创作抹上浓重的一笔。

  • 标签: 秦观 两广诗 艺术成就
  • 简介:邓缵先民初在新疆叶城等县任职期间所写的诗作及工作纪述《毳庐诗草》等著作,记录了清末民初转型时期当地人文社会生态的大量信息,尤其是西北风土人情的描述,以及大量寓意深远励志的哲理.尤其在执行公务时,他注意拜访当地俗民,做好口述史料的保存,为后人解读多元中华文化中的新疆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文本.

  • 标签: 《毳庐诗草》 邓缵先 中华文化观
  • 简介:周懋泰,晚清安徽绩溪人士,不但见证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而且将自身“避寇”经历写入诗集《松石斋诗草》与《松石斋续》当中。其诗歌真实记录了农民起义在徽州地区的经过,面对战争带来的山河破碎以及家破人亡等残酷现状,诗人写下大量渴望和平,充满仕与隐矛盾的诗歌。对其诗歌进行研究,可一探战争背景下徽州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文人心理。

  • 标签: 周懋泰 避“寇”诗 太平天国运动 《松石斋诗草》
  • 简介:由于谢灵运和谢朓各自心态的差异,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山水创作范式。从山水的原态化到山水的生活化喻示创作情感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小谢”山水创作题材和审美视角的变化。从意象的陌生化到意象的日常化,是创作题材的开拓,从动态纪游到静态写生的审美观照方式,则意味着诗歌意象向情景交融意境的发展。

  • 标签: 山水诗 创作范式 变迁
  • 简介:《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 标签: 《再别康桥》 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 简介:入乐与否”是《诗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与此相联系的,还有风雅正变、风雅颂之别、大小雅之别等问题。历代学者就此各抒己见,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本文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入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爬梳整理.试图展现其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宋代学者戴埴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现点,本文亦就此进行了重点讨论。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他的重视。

  • 标签: 《诗经》研究 风雅正变 宋代 独特 学者 展现
  • 简介:1、就山水而论,谢灵运真切,王维超然,宋诗深远,各擅其长;然谢得形似而少情韵,王得虚静而乏生机,宋待得理趣而欠性灵,又各显其短。2、视山水为消愁之物,封建士大夫共有之审美心态使山水多为苦闷之象征,并致使山水难获突破性进展。3、入当代而异军突起,刘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使山水实现了情景与哲理交融的飞跃。刘征的方向代表着山水的方向。

  • 标签: 山水诗 论山水 古代山水诗 文心雕龙 刘征 古韵
  • 简介: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散文诗文体的萌发情况,成熟的散文诗文体却首先问世于法国,波德莱尔成为世界散文的鼻祖。这与法国的国情相关,它是反抗古典主义的文体规范的结果,也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在文体革命上的胜利,是法国诗歌走向“自由化”、“散文化”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 标签: 文体 法国 波德莱尔 散文诗 创始人 原因
  • 简介:诗歌课堂教学面临困境:一是抽象性强,曲高和寡,二情感的极度投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试图提出诗歌课堂教学走向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学术话语的通俗化,二是在课堂中创造日常生活交流的情境。

  • 标签: 诗歌 课堂教学 日常生活化
  • 简介:是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文章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 标签: 《葬花吟》 形美 典故 口气 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