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从人类艺术的发展看,艺术作品总是钟情于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永恒内容之一,并鲜明地折射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内涵”。戏剧中的女陛形象创造,经历了漫长的男权中心和近代激进的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崛起于新时期的黑龙江戏曲,又以突破以上两种局限的超性别目光,真实动人地展现了时代大潮中黑土地域的生命景观。

  • 标签: 女性形象 性别视角 黑龙江 戏曲 生命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性的个体心灵危机与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与治疗功能日益凸显。在此方面,“新时代运动”引入文化他者作为西方社会的治疗秘方,形成当代治疗实践的典范。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新时代运动 文化治疗 文化寻根
  • 简介:《傲慢与偏见》写于19世纪之交,小说刻画了一个超越同时代的女主角—伊丽莎白。通过女主角对待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有独立思想、敢爱敢恨、聪明睿智的当代女性形象。

  • 标签: 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 新女性形象
  • 简介:<正>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宣传和表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时代新闻人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举办"中国骄傲—第6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暨报告文学征评活动"。

  • 标签: 中国时代 新闻人物 中国骄傲 中国改革 社会主义文化 作品征集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将会成为具备超强能力与潜力的市场。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必须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分析数据信息。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优势。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背景 《计算机网络》课程 中职 教学
  • 简介:  人之一生,春夏秋冬.从重庆到广州,又从广州回四川,再从成都往江南到南京,我所生活和工作过的这些城市,竟如此巧地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走向命中相连.中国当代诗歌自1978年肇始至今已有30年了,在这30年的时间里,诗歌风水可谓变动不居而又高潮迭起:先是北京今天派以其英雄之姿隆重登场(1978-1985);接着这股气脉被四川接引,很快,川人就以巫气取而代之,并迅猛地在中国诗歌版图上形成另一格局(1985-1992);再接下来,诗歌风水又往东移,而后抵达江南这片锦绣明媚的大地.江南诗人终得以将万古常青的灵气突显并为我们供献出另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

  • 标签: 之后诗歌 左边毛泽东 抒情诗人
  • 简介:前言1947年到1949年的台湾文坛,是处于二二八事件大镇压后的余悸,以及国共内战脚步逐渐逼进台湾的严峻时期.二二八事件使得作为表现感情和思想的文化舞台的报刊杂志几乎全面停刊;台湾文化人有的不幸死难,有的逃亡或遭监禁,有人在绝望恐惧中噤声,也有人在绝望中放弃文化事业投身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解放运动的大潮流.从日据期的文化抵抗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台湾文化人遭受到不小的打击,四处飘零很难再集结.

  • 标签: 台湾文学 新文学思潮 艺术风格 国家统一 意识形态
  • 简介:<正>"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征评活动以弘扬时代主旋律,打造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为己任,以其前瞻性和独特敏锐的视角,发现和表彰那些正在崛起的新闻人物。也许他们今天默默无闻,但明天将会成为某个领域的标识人物。活动连续举办两届,隆重推出了钟南山、吕日周、任长霞、陈开枝、梁言顺、南存辉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全国100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其独特的创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征评活动已逐步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 标签: 新闻人物 中国时代 吕日周 任长霞 南存辉 钟南山
  • 简介:一、中国人文学术的使命多年来,我有一个观点,我们所经历的现代,即与西方相遇的时代,相当于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时代。这是一个黑暗、混乱和苦难的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我们不仅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而且面对文明的失败,即顾炎武所谓的"亡天下"。我们对自己的种族与自己的文化彻底丧失了信心。这是古人所没有面对过的巨大的黑暗深渊。

  • 标签: 现代文学研究 仰望星空 人文学术 亡国灭种 五胡乱华 现代性
  • 简介: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涌现出风靡全国的巅峰之作《刘三姐》之后,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创作停滞期。“文革”结束后,广西戏剧重焕生机,其中1978年周民震创作的三幕喜剧《甜蜜的事业》和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话剧《我为什么死了》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独幕话剧 小人物 《甜蜜的事业》 彩调 痕迹 “文革”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青年才俊不远千里,来南国北海参加第六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尤其昨天踏着今年第一场大雪、今天就置身灿烂冬阳的京城才俊,一定颇多感受吧?大家知道“今日批评家”论坛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宗旨,以《南方文坛》持续十八年推荐了九十六名青年批评家的“今日批评家”栏目为名,最早由上海青年批评家周立民倡议,并经李敬泽老师确定,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已经成功主办了五届,与会者皆为国内青年批评家,深受业内关注。一届一主题,本届论题是由吴义勤馆长拟定的。我们首先请吴老师开题!

  • 标签: 批评家 文学价值 论坛 《南方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馆 纪要
  • 简介:《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一群美国人的故事,虽然远离美国,这部作品却依然有浓厚的彼时美国的时代元素,本文通过对故事里人物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信仰破碎、梦想追求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对爵士乐时代特点的探究,提炼出本部小说里浓厚的爵士乐时代特征。

  • 标签: 爵士乐时代 《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
  • 简介:编者按:2004年8月8日-15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在香港召开第17届年会.这是ICLA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以中国学者的视角,首先从"反本开新"与"参照他者"、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对话两大方面,观察并论述了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继而全面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对比较文学观念的推进、文学人类学和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关于翻译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在当代的复兴与繁荣做出了总结性描述,并深信:"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将在消减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改善后现代主义造成的离散、孤立、绝缘状态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发展 当代 散文 文学人类学
  • 简介:<正>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反映现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更应该及时快速,真实准确,艺术文学地去再现社会生活、社会现实,讴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弘扬主旋律,颂扬建设中生活中的时代英雄、先进人物,赞美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揭批阴暗面、反思教训、提供借鉴、完善社会、升华人格、提高素质……这才是真正尽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责任,这也是一个作家的真正生命!

  • 标签: 人类灵魂工程师 艺术文学 现代化建设 短篇报告 创作热 中国报告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代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
  • 简介:在经历了2016年的短暂低迷后,产业“新升级”、艺术“新力量”与文化“新格局”共同构筑起2017年中国电影的年度新象。在产业方面,“电影质量促进年”与《电影产业促进法》双管齐下,市场渐趋理性,产业日益升级;在艺术方面,“新力量”导演全面崛起,“工业美学”初现雏形,推动了国产电影口碑与市场的双收;在文化方面,多元文化继续在相互融合与博弈中寻求新变,中国电影也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形成了跨国合作与跨文化传播的新格局。由此,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理性的发展阶段。

  • 标签: 中国电影 质量促进 产业升级 工业关学 跨国合作
  • 简介:对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刻意义的城市。从西方列强强迫日本开国的江户末期到明治维新推行日本式现代化(日语里被称为近代化)的时代,为数众多的日本知识分子来到上海,亲眼目睹了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正在展开的“现代化空间”及其引起的社会连锁反应。日本知识分子对这些连锁反应的看法,既显示了从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待上海“现代化空间”这一活动的特质,也反映了日本和上海各自具有的现代性的本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冲突。本文通过分析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论述上海“现代化空间”给日本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

  • 标签: 上海 日本知识分子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