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学习观察并学着将观察中的见闻、感受与想象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下来,是起步作文阶段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奠基性作用。为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作文的写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且初见成效。

  • 标签: 作文指导 有效性 实践 写作能力 训练内容 起步作文
  • 简介:春季,非典型肺炎在北京肆虐猖獗。战斗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恪尽职守,无私着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天牧、秦岭云、朱家(氵晋)、郁风、刘继瑛、遁松、程熙等老艺术家为白衣战士创作三启功馆长因身体原因无法作画,但一定要《坚决扫除"非典"病疫》的感怀诗:副七律《送瘟神》。5月27日,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书记书记、主任崔占福,副主任王海容、蒋明馆副馆长袁行霈,国务院参事戴寅和中央往中日友好医院,向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做了书画作品。此后,又有一批书画作品赠佑安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301等医院。

  • 标签: 文史研究 国务院参事 书画作品 医护人员 中日友好 非典型肺炎
  • 简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我们面前。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量的是常态下的课,也正是大量常态课的累积,才构成了一门学科,才有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对常态课近距离的观察与发现常态课上老师和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我们带着这一专题,围绕"师生活动时间配比,师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提问的次数与内容,学生回答方式,学生朗读,学生个体对比"等方面设计量表。

  • 标签: 常态课 师生活动 课堂教学实效 学语文 课堂教学质量 计量表
  • 简介:烟农的民谣1995年5月初,在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梵净山下,一条深山沟里一个叫木黄镇的地方,镇里的胡书记,听我以媒体人身份问起烟农的事,随口就给我呛了一首民谣:“一月份发烤烟纸,二月份扯膜纸,三月份撤烟籽,四月份砍竿子,五月份栽烟晒破肩膀子,六月份掰烟芽子,七月份烤烟眼睛熬得像桃子,八月份卖烟求那些大舅子。

  • 标签: 烟农 分税制 愤怒 铜仁地区 梵净山 民谣
  • 简介:作为蒙元时期首座正式以都城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哈刺和林的军事防御问题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从都城选址到营建,从都城周边的人工防御设施的建立到后勤保障措施的推行,蒙元统治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城防体系,为哈刺和林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对蒙元时期其他几座都城的营建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蒙元 都城 哈剌和林 防御体系 考古
  • 简介:美苏牺牲中国利益抗日战争胜利前,美国军方预计,如果美军投入收复中国战场和攻占日本本土的作战,伤亡人数将会超过100万。为了避免美国人的牺牲,美国一方面决定采取空中轰炸的方式,同时希望苏联能够迅速出兵,击败日本

  • 标签: 国民政府 外蒙古 公民投票 蒙古人民 内政部 雷法
  • 简介:本文在呈现满族石姓家族萨满信仰历史变迁与现实图景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家族壬辰龙年办谱烧香活动的田野考察,指出家族成员运用“公开叙述”和“隐蔽叙述”两种逻辑对家族萨满文化进行表述,同时分析此表述策略在石姓家族成员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义。

  • 标签: 石姓家族 办谱烧香 公开叙述 隐蔽叙述 当下意义
  • 简介:文章以古都洛阳为视角,从城墙建筑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代都城的筑城技术。洛阳作为中国古都建都筑城实践始于二里头遗址,从三代肇始期的都城,经由汉魏发展期的都城,至于隋唐转折期的都城,洛阳都城的演变体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中国都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城墙的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筑城技术的历时性演变特征,在中国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古代都城 建筑技术 洛阳城 中国 古都 城墙
  • 简介: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在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任何途径无法取代的。有关抗日战争,海峡两岸的课程标准、教材观点、重点史实叙述等诸多方面异多同少,尤其是关涉国共关系时,两岸基于各自立场看法迥异。意识形态差异是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最大的阻碍。台湾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视野广阔,但抗战史部分并未重点讲抗战,而是刻意淡化国军抗战英勇事迹及日军侵华暴行,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更是避而不谈。这当然与台湾多年的“蓝”“绿”恶斗、“台独”势力猖獗的特殊政治生态有关。相较而言,大陆教科书不吝篇幅描述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显然大度有加。海峡两岸应努力克服意识形态束缚,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此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

  • 标签: 海峡两岸 抗战史 中学历史教育 比较研究
  • 简介:李映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彝走廊川西高原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及墓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直接反映生业经济形态的动植物遗骸和不同质地、不同器形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大量出土,清楚地表明川西高原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就已形成了旱作农业、狩猎一畜牧、半农半牧三种成熟的生业经济类型。

  • 标签: 早期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川西高原 经济形态 考古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1940年后,根据地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为巩固社会秩序、保障部队供给,中共加强了粮食征收力度。此举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和抗拒。为解决矛盾,中共在征收方式上先后诉诸村干部调查、群众监督、派遣工作团、民主评议和开群众大会等办法,有效抑制了征粮中实际出现的命令摊派、隐瞒包庇、徇私情和干部贪污等问题,假报可耻、拒交受罚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国家取得了控制和汲取农村资源的压倒性胜利。然而,这种公权力的扩张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非一种常态化的现代方式,而是以农民丧失自主行为能力为代价的。这种国家与农民的不对等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成为新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框架和政治底色。事实证明,革命取得胜利后,极易陷入过去的窠臼。如何避免"黄宗羲定律",走出历史的"三峡",建立正常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公粮征收 国家与农民关系 现代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