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能让基层医院快速、便捷地获得大医院影像诊断技术的帮扶,提高基层医院医学影像诊断能力。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云服务平台,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影像数据的自动上传、集中存储与管理,以及影像信息、诊断报告的院间共享。我们从对影像数据的注册、数据存储中心的设计以及影像的调阅过程,对影像云平台展开系统的构建与研究。该平台的成功研发,不仅为患者寻求异地医生的影像诊断咨询提供了有效地途径,同时也缓解了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地区医疗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影像云服务平台的实现,为我国基层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标签: 基层医院 异地诊断 云计算 影像诊断咨询 影像调阅
  • 简介:近年来,电阻抗技术临床医学检验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电阻抗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对其应用于临床检验中的几大项目,如细胞计数与分类、微生物鉴定等方面做了综述。电阻抗技术较其他传统检验方法具有高灵敏性、操作简便、快速等明显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电阻抗技术 临床检验医学 细胞计数 微生物鉴定
  • 简介:石墨烯材料是一种新兴的二维碳材料,在生物传感、肿瘤诊断、药物和基因载体、抗菌抗病毒、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石墨烯材料能促进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具有抗菌性和载药缓释性,骨科生物材料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烯材料骨科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相关研究的细胞、分子机制,以期为未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可取的信息。

  • 标签: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生物相容性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抗菌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髓腔内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对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侧。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对照组(不予股骨髓腔内止血)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氨甲环酸(术前30min,1g/100mL静脉滴注,术毕术区灌注0.5g/50mL,术后6h,1g/100mL,静脉滴注)止血基础上,股骨髓腔内选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由同一术者完成。结果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组的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输血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均有一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均无假体松动,术后半年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表明股骨髓腔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能有效、安全地减少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

  • 标签: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 全髋关节置换术 止血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骨盆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盆骨折的患者22例,随机分为3D组和对照组,3D组病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模,术前模拟手术,定制个体化解剖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所有病例记录手术所用时间、出血量和内固定物的长度、弧度、螺钉数量和方向,术后应用Matta评分评估疗效,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8月,Mata评估标准均为优,3D组手术时间为(60±12)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为(218±63)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内固定位置与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完全一致。结论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骨盆骨折,可以给每一位骨盆骨折患者设计个体化解剖形内固定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3D打印 个体化治疗 骨盆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术区局部麻醉镇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前瞻性研究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患者35例。每位患者将左侧两切口和右侧两切口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配方的局麻药物注射侧(A组)和对照侧(B组)。记录麻醉清醒后3、6、12、24、48h、术后1年单侧腰痛VAS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的ODI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局麻药物注射组术后3、6、12、24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05);术后48h、1年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05)。术后1年的ODI评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脊柱后路手术术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局麻镇痛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早期镇痛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 局部镇痛 罗哌卡因
  • 简介: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3-S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2-L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2-S1。根据病变的情况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functional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300~1000)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的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的11个节段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PEEK棒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多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