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 标签: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掌侧锁定板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结果方面的准确性。方法选择PubMed、EMBASE和Cochranelibrary数据库,采用EMTREE术语(用于EMBASE)、医学标题术语(用于Medline)和文本词汇(用于其他),即('breastcancer'或'breastneoplasm')和('dif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或'diffusionweightedMRI'或'diffusionMRI'或'DWI')和('neoadjuvanttherapy'或'neoadjuvanttreatment')和('chemotherapy'或'pharmacotherapy'或'drugtherapy'),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96年至2018年11月21日。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进行合并加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53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加权灵敏度和合并加权特异度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85%[95%CI(0.76~0.92)]和78%[95%CI(0.64~0.88)]。异质性分析灵敏度(I~2=53.51,P=0.01)和特异度(I~2=8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由于存在阈值效应(r=0.694;P=0.012)。使用ROC曲线,AUC为0.89(95%CI:0.86~0.92)。Deeks漏斗图不对称检验表明,无明显的发表偏倚(P=0.54)。结论DWI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成像工具。

  • 标签: MRI 弥散加权成像 新辅助化学治疗 乳腺癌 数据库 数据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所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植入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钢板的锁骨远端骨折的骨质疏松性患者38例,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内固定前、术后3月和术后6月不同时间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周外科评分以及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发现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以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是在手术治疗效果方面,术后3个月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较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面对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板治疗,都可以有效重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采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

  • 标签: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侧扩大桡侧腕屈肌(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侧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1例行三根钉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经X线、CT、ECT或MRI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所有患者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依据ARCO分期:Ⅰ期2髋,ⅡA11髋,ⅡB6髋,ⅡC1髋,IIIA1髋,术前及术后所有患者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影像学检查并加以比较。结果随访9~18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73.4±7.2)增加到术后(89.4±7.9),优良率85.2%。结论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恢复了股骨头前外侧柱的生物力学稳定,促进了坏死病灶的修复,对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要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0例患者行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20例患者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对C3-6单开门椎管扩大,对C7椎板造穹窿减压,保留了C7棘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于术后1、3、6、12个月,由独立的评估人员进行严格随访,对手术整体疗效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方面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随访JOA评分情况可见,和术前相比,常规组和改良组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1、3、6、12个月手术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的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后的术式一样有减压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又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 标签: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后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后PS增加(P<0.05)。化学治疗前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后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及生存率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和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后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危险因素 缓解率 早期疗效
  • 简介: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m,AECG)的联合监测,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伴与不伴心肌缺血改变时动态血压的脉压(P—ulsepressure,PP)和脉压指数(pulsepressureindex,P.P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老年冠心病 心衰患者 脉压指数 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与注射玻璃酸钠保守治疗伴有半月板损伤早期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85例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其中78膝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8例行关节镜手术(关节镜组),40例行玻璃酸钠注射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Tegner评分玻璃酸钠注射组为(3.5±0.7),关节镜清理组为(5.1±1.4);Lysholm评分玻璃酸钠注射组为(48.3±16.5),关节镜清理组为(84.9±13.6),关节镜清理组与玻璃酸钠注射组经治疗后Tegner及Lysholm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随访结果,关节镜治疗与注射玻璃酸钠保守治疗伴有半月板损伤早期骨关节炎均可获得疗效,关节镜组缓解程度较高。

  • 标签: 膝关节 退行性骨关节病 关节镜 玻璃酸钠
  • 简介:目的对比探宄胫骨专家型髓内钉固定和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后愈合的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分为胫骨专家型髓内钉固定组(n=45)与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n=45),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胫骨专家型髓内钉固定组与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士13.74)min、(86.79士15.5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08.1士12.7)mL,(159.5士27.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8.14士2.57)天、(22.28士2.35)天(P<0.05);骨折愈合时间为(20.15士2.47)周、(24.02士3.31)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3/4S,26.7%(12/45)(P<0.05)。结论胫骨专家型髓内钉与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相比,胫骨专家型髓内钉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胫骨远端骨折 钢板内固定 胫骨专家型髓内钉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邯郸市第一医院100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1.1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0.2g,口服4次/天,10d为1个疗程,给予维生素B1200mg,口服3次/天,共治疗20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每处皮损2喷,4次/天,共治疗20d。应用药物治疗20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其水疱消退、脱痂及疼痛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96%vs76%;P〈0.01),两组疼痛缓解时间、水疱消退时间及脱痂时间比较[(12.40±4.10)d、(10.70±1.80)d、(13.20±4.20)dvs(14.90±4.30)d、(12.30±2.90)d、(15.90±4.40)d],观察组明显缩短(P〈0.01)。无明显不适、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明确,应用简单,适宜推广。

  • 标签: 带状疱疹 阿昔洛韦 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与椎板开窗(FanestrationDiscectomy,FD)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近期疗效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单节段性LDH行髓核摘除手术的患者97例,MED65例,FD32例,收集年龄、性别、慢性疾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JOA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4年,17例失访,失访率为17.89%。MED组与FD组比较具有术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周和2周的JOA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相关并发症(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6个月JOA优良率及随访终末期术后复发率的比较中,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ED和FD均可缓解LDH症状,虽MED具有手术时间长,但ME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并发症及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间盘镜 椎板开窗 髓核摘除 单节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性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3.4岁。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双重腹水超滤回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围、治疗当天尿量、24h尿量、血清尿素和肌酐、血清电解质、血清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不适症状明显改善56例(56/60),腹围均明显缩小;同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尿量及24h尿量均增加(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尿素和肌酐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腹水蛋白浓度[(16.4±5.6)g/L]明显高于治疗前[(8.4±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60例患者出院时的转归中,好转42例,无效12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0.0%。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出现头晕、乏力明显2例,肝区隐痛不适2例,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简便易行。

  • 标签: 双重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6年9月,对20例(25足)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应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及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对比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术后20例(25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畸形,减轻疼痛,恢复功能。

  • 标签: 平足症 副舟骨 胫后肌腱 Evans截骨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髓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疼痛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28例胸腰段骨髓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1.2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0.6个月。均采用在C型臂下行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KPS)于术后24h、1个月、12个月评估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均缓解,无一例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及压迫症状,复查X射线片见椎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前后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趋于稳定;术后24h、1个月、12个月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5.00%(21/28)、92.86%(26/28)及82.14%(23/28);所有病例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无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KP治疗脊柱胸腰段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加强椎体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多发性骨髓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了解在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基础上,比较肺泡表面活性剂(PS)与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90例Ⅲ-Ⅳ级NRDS患儿,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0例;日龄0.5-1.5h。所有NRDS患儿在应用CPAP的基础上,120例使用固尔苏(一种PS)治疗(A组),70例使用氨溴索治疗(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入院后6、24、48hA组动脉氧分压显著高于B组,但入院后7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支持时间和用氧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A组机械通气率显著低于B组;A组死亡4例(3.33%),B组死亡5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PAP基础上,PS治疗NRDS疗效优于氨溴索,为NRDS患儿首选治疗方案。但在基层医院或无条件使用PS替代治疗的情况下,CPAP合用氨溴索也可作为NRDS患儿的较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剂 固尔苏 氨溴索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Minimallylnvasive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osion)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PPS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mllumbardischem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宄。

  • 标签: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AST QUADRANT系统 Wiltse入路 MI-TLI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治疗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78例;年龄12~48岁,平均年龄24.5岁。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A、B、C3组各40例,A组为穴位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组,B组为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组,C组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组。6周、3个月后分别进行对比疗效观察及复发率观察。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7.5%、52.5%、95.0%;复发率分别是33.33%、50.00%、3.85%,C组疗效最高、复发率最低,优于A、B组(P〈0.05);观察期间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治疗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扁平疣 干扰素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