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遮蔽修饰的红细胞RhD血型抗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被修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mPEG-SPA修饰RhD血型阳性人红细胞,观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抗-D凝集反应性、mPEG结合产物稳定性、电镜下细胞形态、变形指数、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膜Na^+,K^+ATP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结果:0.5mmol/L、1.0mmol/L、2.Ommol/L、2.5mmol/L和5.0mmol/L的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抗D的凝集反应情况依次为50%凝集、可见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在4℃保存14d和在37℃保存2d的修饰红细胞与抗D均无凝集反应,而末修饰红细胞则全凝集。电镜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均为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大小均一。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各观测指标分别为: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71.00±12.88)mmol/L和(65.13±13.98)mmol/L,红细胞沉降率(2.75±2.05)mmjh和(8.00±3.82)mm/h,细胞变形指数(0.98土0.18)和(0.98士0.29),自身溶血率(2.27±0.28)%和(1.32±0.32)%,渗透脆性(0.44±0.06)%和(0.44±0.03)%,膜胆同醇含量(0.10±0.03)g/i.和(0.10±0.06)g/L,Na^-,K^-ATP酶活性(4.834±1.27)U/mg和(5.41±1.32)U/mg,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7.88±5.09)U/mg和(29.68±4.165U/mg。修饰红细胞的沉降速率低于未修饰红细胞,自身溶血率高于未修饰红细胞(P<0.05),但是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自身溶血率都在参考值范围。结论:2.0mmol/L的mPEG-SPA能够有效并且稳定地遮蔽红细胞RhD血型抗原。修饰红细胞具有未修饰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膜结构、变形性和运送氧气能力.

  • 标签: 红细胞 RhD血型抗原 甲氧基聚乙二醇
  • 简介: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感染肠道71(EV71)及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婴幼儿发病率为最高。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一些重症患儿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为主。感染EV71的患儿淋巴细胞对EV71抗原刺激,呈显著

  • 标签: 手足口病 异型淋巴细胞 肠道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的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者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 标签: 献血者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木瓜蛋白酶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检测临床上常见的13种IgG类抗体结果情况,以便为临床选用哪种检测方法更为合理提供依据。方法: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抗-A、抗-B、抗-D、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Jkb、抗-Fya、抗-Fyb、抗-MurIgG抗体效价,并采用效价评分来比较分析。结果: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均检出所有13种抗体;木瓜蛋白酶法检出抗-A、抗-B、抗-D、抗-E、抗-C、抗-c、抗-e、抗-Jka8种抗体;微柱凝胶法检测13种抗体效价较其他3种方法更敏感,凝集现象较明显,效价计分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为保证输血安全,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时应优先选用抗球蛋白法,必要时最好几种方法联合使用,这样不会造成抗体漏检,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血型抗体 IGG类抗体 抗体效价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3种常见IgH易位与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35例伴有t(4;14)、t(11;14)及t(14;16)的初诊MM患者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中骨髓瘤细胞形态特征及比例。分别按照细胞成熟度及细胞大小的形态特征对浆细胞形态分类。按细胞成熟度分为成熟型(Ⅰ型)、幼稚型(Ⅱ型)、原始型(Ⅲ型)及中间型(Ⅳ型)浆细胞;按细胞大小分为大浆细胞和小浆细胞(又称为淋巴样浆细胞,LP-PC)。然后根据具有各种不同形态特征浆细胞所占比例,将骨髓瘤分为成熟型骨髓瘤(Ⅰ型骨髓瘤)、幼稚型骨髓瘤(Ⅱ型骨髓瘤)、浆母细胞型骨髓瘤(Ⅲ型骨髓瘤)、中间型骨髓瘤(Ⅳ型骨髓瘤),非成熟型骨髓瘤(Ⅱ型+Ⅲ型+Ⅳ型骨髓瘤)。分析3种IgH易位与不同细胞形态学分型及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t(11;14)患者中Ⅰ型骨髓瘤占53.45%(31/58),多于t(4;14)患者46.55%(27/58)(P〈0.05),且t(11;14)中Ⅰ型浆细胞占总浆细胞比例为62.64%,高于t(4;14)患者50.14%(P〈0.05)。t(11;14)患者中伴有LP-PC骨髓瘤占70.69%(41/58),显著多于t(4;14)患者6.85%(5/73)(P〈0.05)。t(4;14)患者中非成熟型骨髓瘤占63.01%(46/73),显著多于t(11;14)患者46.55%(27/58)(P〈0.05)。而t(14;16)患者例数较少(4/135),形态分类均为非成熟型骨髓瘤细胞且均未检出LP-PC。结论:不同的IgH易位与特定的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形态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观察血糖水平在下降过程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探讨降低血糖对MCV和PLT参数的影响。方法:用135例高血糖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下降过程中的血常规标本,在Sysmex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检测MCV、MPV、PCT、P-LCR、IPF等参数,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①治疗前、后血糖下降过程中各项检测结果经配对样本t检验,Glu(t=12.456,P=0.000)、MCV(t=2.198,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V(t=1.260,P=0.213)、PCT(t=1.258,P=0.213)、P-LCR(t=1.479,P=0.144)、IPF(t=-1.265,P=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后血糖与MCV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③以治疗前、后血糖下降幅度10mmol/L为分割点分2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各检测结果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糖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下降对MCV有影响,对PLT参数无影响;而血糖下降幅度的大小对MCV和PLT参数的影响不大。

  • 标签: 高血糖 红细胞平均体积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压积 大血小板比率 幼稚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ml、300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容量控制标准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的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的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用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临床标本,探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分别为PLT-I,PLT-O,PLT-F和PLT-M,分别用PLT-I,PLT-O,PLT-F对PLT-M作Bland-Altman图。结合CLIA188室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允许误差限值为T±25%),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统计分析对照组及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的红细胞碎片计数(FRC%)、小红细胞百分率(MicroR%)、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的95%可信区间,观察其对仪器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比较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小红细胞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最高,偏差随着FRC%和或MicroR%的增多而变大,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越明显,而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FRC%和Micro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PF%无明显差别。幼稚(大)血小板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结果可信度低,且光学法最低,而荧光法与手工法一致性较好,此时IPF%明显升高。结论:XN-9000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在正常血液标本中,3种方法与手工法一致性好,结果均可靠。在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标本及血小板形态异常标本中,电阻抗法结果不可靠,可用荧光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而光学法抗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能力较强,对幼稚血小板会漏检。

  • 标签: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荧光法 光学法 电阻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者36例(Ⅰ组)、单纯T2DM者38例(Ⅱ组)和健康体检者32例(Ⅲ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标本的APN和RBP4浓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结果:Ⅰ组血清APN的浓度为(3.5±0.8)mg/L,显著低于Ⅱ组(7.8±0.9)mg/L和Ⅲ组(11.6±1.6)mg/L;Ⅰ组血清RBP4浓度为(23.1±2.8)mg/L,显著高于Ⅱ组(13.6±1.5)mg/L和Ⅲ组(10.2±1.7)mg/L。APN浓度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402、-0.322、-0.316、-0.518和-0.469,均P〈0.05);而RBP4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0.486、0.347、0.396、0.401和0.355,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血清ANP和RBP4检测对T2DM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4
  • 简介:目的:观察CpG-ODN对Daudi细胞株共刺激分子CD80、CD86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μmol/L浓度的CpG-ODN(M362)、对照GpC-ODN(M383)体外孵育Daudi细胞4、12、24h后实时荧光RT-PCR检测CD80、CD86mRNA的水平。结果:①Daudi细胞能够表达TLR-9;②M362能够上调Daudi细胞CD80、CD86分子的mRNA的表达,且其作用是时间依赖性的;③M362的对照序列M383不具备上调Daudi细胞CD80、CD86分子的mRNA的表达的作用。结论:CpG-ODN中起免疫刺激作用的基序是CpG,刺激性CpG-ODN能够诱导Daudi白血病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上调。

  • 标签: CPG-ODN 实时荧光PCR 共刺激分子 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的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的RBC和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中性粒细胞 VCS
  • 简介: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倍体,以DNA异倍体≥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倍体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倍体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 标签: DNA异倍体 肿瘤标志物 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月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的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都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都参与了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源于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引起糖肌醇磷脂(GPI)合成障碍,继而引起通过GPI锚连在细胞表面的多种膜蛋白的缺失,导致血管内溶血发作,全血细胞减少和血栓形成〔1〕。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发生相互转化,PNH的发生与GPI阴性细胞免疫选择与克隆扩增有关啦[2]。现就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红蛋白尿症 细胞免疫 克隆 糖肌醇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