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恶性胶质瘤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异常表现是能量代谢的改变。从而使肿瘤细胞保持更强的增殖、侵袭及在不利环境中存活的能力。其能量代谢的特征是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也主要采用糖酵解的方式产生能量.这一过程受一系列的基因调节,并促使肿瘤细胞表现出恶性特征。所以,针对恶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过程的治疗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恶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的特征、调节、生物学改变及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胶质瘤 能量代谢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发现左乳上方肿块2个月,如拇指末节样大小,伴胀痛,与月经周期无关,无红肿发热,2个月来肿块无明显增大。查体:左乳上方距乳晕4.0cm处触及一肿块2.5cm×1.5cm×1.0cm大小,与皮肤无粘连,质地中等偏硬,表面欠光滑,无压痛,边界尚清;与胸大肌无粘连,活动度可,无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未触及。于2009年8月12日在局麻下手术切除肿块。术中见肿块无明显包膜,位于乳腺组织内,未侵犯周围组织。病理检查示左乳梭形细胞肿瘤,

  • 标签: 乳腺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
  • 简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对肿瘤学家是一种挑战。虽然近年脑转移研究有所进展,但生存率并不乐观。本文阐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预后因素以及治疗进展。脑转移最常见的症状为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的头痛。评价脑转移时,头颅MRI较CT优越。最常用的预后标准是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的RPA分级。关于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以及化疗治疗脑转移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全脑放疗常作为脑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案。SRS对单一或多个脑转移灶的治疗可代替外科切除。许多数据证明化疗有较好的颅内作用,这引起全身化疗治疗脑转移的研究热点。确立预后因素和其他临床特点后,才能制定最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 标签: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在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干细胞是导致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的主要根源.研究发现miRNAs可以促进或抑制肿瘤干细胞“干性”的维持,调控肿瘤干细胞的分化及自我更新,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详细介绍了肿瘤干细胞中miRNAs的表达情况及调控机制,阐述其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 标签: microRNAs(miRNAs) 肿瘤干细胞 干性
  • 简介:替吉奥胶囊(S-1)是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的复方制剂。该药物不仅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疗效卓著,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不同病理类型也颇为有效。S-1用于治疗NSCLC时有多种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和腹泻,但均可控。S-1单药用于晚期NSCLC的多线姑息化疗时具有一定疗效,并且耐受性好。S-1联合卡铂方案用于NSCLC一线治疗不劣于NCCN指南推荐的其他含铂双药方案。还有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将S-1用于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同步放化疗以及扭转靶向治疗耐药等方面。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替吉奥
  • 简介:1病例报告男性,67岁,工人。因纳差、消瘦、右上腹疼痛3mo,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自诉近3年一直颜面部发红,否认肝炎病史及高原生活史。查体:营养中等,面部、颈部潮红,无皮肤黏膜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ALT25U/L,AST43U/L,GGT125U/L,A42.3g/L,G48.4g/L,TB24.3μmol/L,DB6.2μmol/L;BUN4.9mmol/L,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DC均来源于体内多能造血干细胞,主要分为髓系DC与淋巴系DC;按发育程度分为不成熟DC和成熟DC;按诱导免疫反应分为DC1和DC2两个亚群。DC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可通过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在其表面表达大量的MHC-肽复合物,上调共刺激分子及向外周淋巴组织迁移等作用,激活T细胞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无论在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都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前体细胞沿不同的分化途径在体外诱导扩增DC。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癌症疫苗 肿瘤免疫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治疗组:TACE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PMCT)联合治疗肝细胞癌46例;对照组:TACE治疗肝细胞癌4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a、2a、3a生存率分别是65%、30%、15%和30%、1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0%、85%和25%、70%,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013,P=0.6,x^2=1.35,P=0.25)。结论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可望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途径之一。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
  • 简介:复发或难治的SCLC预后差,化疗对其缓解率低,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广泛期的.所有患者或局限期的大多数患者,肿瘤进展后需要二线化疗.对于复发的SCLC,仍有多种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如紫杉类的紫杉醇(PTX)、泰索帝,拓扑异构酶Ⅰ的抑制剂拓扑替康(TPT)、伊立替康(CPT-11),异环磷酰胺、足叶乙苷(VP-16)、顺铂及卡铂等.复发或转移后的二线化疗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化疗方案包括:TPT单药化疗,TPT+PDD,TPT+IFO,TPT+PTX等的联合化疗;CPT-11+IFO、CPT-11+PDD、CPT-11+CBP、CPT-11+PDD+VP-16的联合化疗;PTX+CBP、PTX+IFO的联合化疗;国内应用HCPT代替TPT及CPT-11联合化疗等.含阿霉素的联合化疗,在铂类及VP-16失败后几乎无效.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二线化疗
  • 简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由于其细胞形态的多样性以及肿瘤细胞的嗜血管性,且常伴有血管的破坏与坏死,历来命名较为混乱。其中有Kiel分型的多形T细胞淋巴瘤,小、中、大细胞型,REAL分型的血管中心T细胞淋巴瘤,以及其他如恶性中线网状细胞增生症、致死性中线肉芽肿、多型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1997年Jaff等在WHO淋巴瘤分型草案中提出一种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CD3)和NK细胞抗原(CD56)的特征。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结外 鼻型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 非霍奇金淋巴瘤 网状细胞增生症
  • 简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占就诊肺癌的1/3以上,近几年的多中心随机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化放综合治疗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与手术效果相似,同步放化疗优于序贯放化疗。同步放化疗适合于一般情况好、70岁以下的患者,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不宜采用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中放疗规范包括正确的定位、CTV勾画等,不必进行淋巴结预防照射。其中的化疗方案包括CE、TP、DP、GP等,总化疗周期不应超过4个周期,同步放化疗前不必进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化疗尚存争议。多种含铂化疗方案的比较显示疗效相近,每周和每日方案比较疗效及毒性相似。培美曲塞加卡铂是可选择的新的化疗方案。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开始进行好于诱导化疗后进行,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是新的治疗方向。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放化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 标签: 脑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家族性 VHL
  • 简介:目的:探索LAMP2分子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首先利用Westernblot及Q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LAMP2分子的表达水平,然后选择一种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慢病毒转染以建立LAMP2沉默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利用MTT法对比LAMP2沉默细胞系和未沉默细胞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其可能影响的几个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如PI3K、AKT、NF-κB、ERK等以明确其作用机制。结果:LAMP2在各肝癌细胞系中普遍表达较高,其在正常肝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胆管周围并且呈极性分布,然而在肝癌组织中LAMP2的定位却发生了紊乱。通过慢病毒构建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其LAMP2表达下降了90%,而在下调LAMP2后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且在下调LAMP2分子后HepG2细胞的PI3K、AKT和NF-κB分子发生明显下调。结论:LAMP2分子可以通过调节下游的PI3K、NF-κB(pp65)分子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提示LAMP2分子在肝癌的恶性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LAMP2 肝癌 增殖 PI3K NF-ΚB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NAST)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FBCA方案[氟达拉宾30mg/(m^2·d),用5d;马利兰4mg(kg·d),用2d;环磷酰胺0.6~0.8g/d,用2天;Ara-C2g/(m^2·d),用5d]对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处理,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30d开始予DLI,并动态观察造血恢复指标、嵌合状态、GVHD及疗效指标。结果:12例患者造血顺利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为1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平均为14.5d,移植后第30d时经短串重复系列(STR—PCR)检测12例植活患者中10例为完全嵌合状态(CDC),2例为混合嵌合体,第90d时又有1例患者转为CDC,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3例(25%),Ⅱ度急性GVHD1例(8.3%),发生慢性GVHD5例(41.7%),死亡3例,2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死于复发,9例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321d(75~1143d),3例持续CR,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8.3%及8.3%。结论:NAST联合DLI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造血功能恢复迅速且持久稳定,长期无病生存率高,急性GVHD发病率、严重程度低,而白血病复发率并未增加。

  • 标签: 非清髓性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恶性血液病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纤维蛋白原(FIB)(FIB-NL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NLR、FIB水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等.根据FIB-NLR进行分组,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0分组(n=44),FIB〉4g/L或NLR〉3.5的患者为FIB-NLR1分组(n=36),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2分组(n=24),比较不同组别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结果果FIB-NLR0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3%(43/44)、95.45%(42/44)和90.91%(40/44);FIB-NLR1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2%(35/36)、94.44%(34/36)和83.33%(30/36);FIB-NLR2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20/24)、70.83%(17/24)和66.67%(16/24).FIB-NLR2分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FIB-NLR1分组和FIB-NLR0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FIB水平、NLR及FIB-NLR评分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IB-NLR可作为临床上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必要检测指标之一.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纤维蛋白原 乳腺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CD56+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男性患者,39岁。小肠系膜切除物免疫组化检测示:粒细胞肉瘤,CD56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小肠粒细胞肉瘤。经IA方案诱导化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继续IA方案巩固化疗,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以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较为少见。粒细胞肉瘤的预后差,CD56抗原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经诱导化疗获疾病缓解的患者应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达到长期生存。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小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D56抗原
  • 简介:目的:构建双特异性细胞因子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及在肝细胞细胞中瞬时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对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经测序载体pGEM-T-Easy测序后,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的多克隆位点将二者融合为融合基因TK-TNF-α,并将其亚克隆至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成功地构建表达载体pEGFP-TK-TNF-α仅,并在该载体转染人肝细胞细胞HCC9204后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TK-TNF-α融合基因片段已克隆到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问,并在转染人肝细胞细胞7901中观察到TK-TNF-α融合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pEGFP-TK-TNF-α表达载体便于观察转染细胞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蛋白定位,为双特异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HSV-TK2 TNF-α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 肝细胞 癌细胞 自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