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GICA TP-ELISA
  • 简介:目的:建立准确、快速鉴定红色毛癣菌、指(趾)间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堇色毛癣菌等4常见皮肤癣菌的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的方法。方法:根据目的基因序列及参考文献合成基因扩增引物,应用4HRM方法鉴定4常见皮肤癣菌,并利用rDNAITS测序验证其准确性。结果:4皮肤癣菌表现出不同的HRM曲线及Tm值,后续rDNAITS测序证实了HRM溶解曲线鉴别不同种皮肤癣菌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采用PCR-HRM分析方法,获得4个常见皮肤癣菌的不同溶解曲线,可用于临床该类皮肤癣菌感染的初步鉴定。

  • 标签: 皮肤癣菌 HRM rDNAITS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短暂性尿失禁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尿道2微米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患者80例,分成A、B、C、D四组,各20例,分别行观察等待、提肛肌功能训练,中药结合针炙治疗,盆底生物反馈结合提肛肌功能训练治疗,对尿失禁治疗效果分析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5~62d(18±2.4)d,B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4~52d(17±1.8)d,C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4~17d(9±1.2)d,D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3~15d(8±0.8)d。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并发尿失禁,中药结合针炙治疗和盆底生物反馈结合提肛肌功能训练治疗效果均较理想,明显优于单纯提肛肌功能训练及观察等待组。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激光疗法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尿失禁 生物反馈 中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广东省兴宁市成为国家性病监测点8年间的5性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19个街道办事处及乡镇5性病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4年间兴宁市梅毒、生殖器疱疹及尖锐湿疣报病数逐年增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报病数早年上升明显,近2年有下降趋势,淋病发病呈现下降趋势。兴田街道办事处(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男性、女性的淋病及生殖器疱疹报告发病率均较低,而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报告发病率均较高。结论:兴宁市成为国家性病监测点通过高质量监测数据可真实了解不同地区性病感染状况,疫情的变化较真实反映了性病流行情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性病报病网络建设,并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性病在本地区的流行。

  • 标签: 性病 疫情分析 监测点
  • 简介:背景:糖皮质激素诱发的脂肪组织肥大源于脂肪过多,一般无症状,其发生率常被低估。作者报道了1例发病部位和主要症状都很罕见的纵隔脂肪过多症。病例报道:1例46岁的肥胖症女性,体重达90kg,因患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深部狼疮病和皮肌炎)自2002年开始接受治疗。曾口服糖皮质激素,1mg/(kg·d),开始治疗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仰卧位加重的静止性呼吸困难、锁骨下区胸部水肿以及颈部肿胀。胸部X线检查显示纵隔所有水平增宽。胸部CT扫描显示脂肪过多遍及整个纵隔,无其他异常情况或心包积液。迅速降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至10mg/d,并给予系统性抗疟药物,逐渐使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纵隔脂肪过多症稍有缓解2个月后接受胸部扫描。讨论: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应众所周知,尤其是Cushing综合征。脂肪过多症近来多见报道,不同轴区都受到影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15%发生于纵隔部位。这种症状较眶部和硬膜外少见。虽然像本例患者一样通常无症状,但也可表现为焦虑症状而给诊断带来困难。诊断检查可选择CT扫描或MRI。中止或减少使用激素后的复原情况不能肯定,通常是逐渐的。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治疗 脂肪过多症 系统性 纵隔 罕见 CUSHING综合征
  • 简介:目的与细胞培养和LCR比较考察6国产PCR试剂盒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分别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PCR检测,对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连接酶链反应(LCR)复检,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合格病例616例,36份培养法检测阳性6.3%,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5%-28.7%。与培养结果比较,各种PCR检测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LCR复核标本200份,与之相比,PCR检测的敏感性为83.9%-98.6%,特异性66.7%-94.7%,YI指数0.523-0.881。其中PCR2结果符合性最好(YI指数0.881)。综合分析发现国产P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均在85%以上,特异性均在95%以上。结论国产PCR技术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率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 标签: 细胞培养 连接酶链反应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泌尿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PCR
  • 简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是一罕见的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其皮肤表现为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小叶性脂膜炎样改变。肿瘤性T淋巴细胞在皮下小叶中形成环绕个别脂肪细胞的花环样结构,即所谓的脂肪细胞“花环”,被认为是这种皮肤淋巴瘤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本研究回顾了45例原发性或继发性皮肤B和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1例累及皮下组织的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活检标本,以研究脂肪细胞花环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n=16;蕈样肉芽肿,肿瘤期:n=3;侵袭性嗜表皮性CD8T细胞淋巴瘤:n=2;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n=4;结节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4;皮肤中等大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NOS:n=5;CD4/CD56血液肿瘤(原始NK细胞淋巴瘤):n=7;继发性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n=3;继发性皮肤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n=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特殊皮肤表现:n=1犦。作者证实由肿瘤细胞环绕脂肪细胞的花环不仅出现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而且也出现于几种伴有皮肤损害的不同恶性淋巴瘤疾病中。伴有显著皮下组织受累的病例精确分类可以获得临床病理与表型特征的精确相关性。脂肪细胞花环不应被考虑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特...

  • 标签: 局限于皮下组织 淋巴瘤组织 淋巴细胞环绕
  • 简介:背景: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使用临床诊断标准(通常为ABCD规则)早期诊断黑色素瘤的正确率可达64%~80%,诊断黑色素瘤的自动化系统仍被认为是一实验性方法,只能作为肉眼诊断的辅助措施。为帮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作者开发了一图像处理系统帮助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并建立了一明确黑色素瘤发生率的数字模式。方法:分析132处黑色素细胞皮损(23处黑色素瘤及109处黑色素细胞痣)的数字图像特征,包括几何特征、颜色、颜色纹理。共分析了所有皮损的43个特征变量:几何形状、颜色纹理、边界锐度、颜色变量等。由于任何多阶式变量选择法中存在变量多重共线性均可导致严重错误,因此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2loglikelihood”检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排除不适当的变量。最初“-2loglikelihood”和非参数Spearmanp选择了5个变量进入多变量预测模式,随后5变量模式被削减为3变量模式,且验证了每种模式的性能。用“jackknife”法验证3变量模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图比较其与5变量模式的精确度,结论表明3变量模式的鉴别能力未受影响。结果:并非全部变量均对此模式有用,故逐渐剔除至剩下3个有意义的协变量。合并几何形状、颜色、颜色纹理等独立协变量参数,计算预测性公式,用于黑色素瘤的预测。此模式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95.4%,总精确度达89.4%(概率水平O.5),有8%的假阴性结果。结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发展数字预测模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高精度地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是可行的。此模式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具有可行性。为预测组织学确诊前未能诊断的黑色素瘤,没有必要使用昂贵或复杂的设备,仅使用价格合适的便�

  • 标签: 黑色素细胞痣 图像处理系统 黑色素瘤 辅助诊断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17例已达到所谓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诊断标准(明确的S100+除外)的孤立性鼻肿瘤,与7例来自类似医疗机构的典型毛盘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比较。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和毛盘状瘤都表达同样的CD13+/CD34+纤维细胞性免疫表型,而不共同表达神经性/神经周围性的(S100、神经微丝、上皮膜抗原)、肌原性的(结合素、钙结合蛋白、肌肉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或黑素细胞性的(S100、HMB45、NKI/C3、MelanA)表位。除外后者具有高度特征性的束状组织细胞性的纤维细胞基质外,组织病理学上,毛盘状瘤与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作者推论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和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是一单一的错构瘤实体在形态学上的异型,其中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占据了这种形态学谱的一端。这种疾病既往被认为是神经毛囊性错构瘤,仅仅除了独特的伴有由CD34+的纤维细胞组成、明显组织基质的细胞性毛盘状瘤。作者因此提议以新的术语———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SCPT)命名形态学上的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病谱中这一特殊的变异型。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一既往考虑为...

  • 标签: 毛盘状 状瘤 主导毛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