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食其]([饣其])”在元朝时,即已被御览钦定,官方认可了。但是至今辞书仍未收录,细恩之,这件事也不失为文化建设的缺憾。

  • 标签: 辞书 收入 文化建设
  • 简介:盘点2008年的流行语,有报道说.熟词“被”使用频率很高,其中“被自杀”一词周知率尤为突出,甚至有网友调侃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确。在“自杀”前面加一“被”,使一个原本很普通的词立刻变得非同寻常起来——突破常规的另类句法搭配既吸引眼球,又耐人寻味。

  • 标签: “被”字 自杀 用法 使用频率 句法搭配 耐人寻味
  • 简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处在底层表音系统和上层表意系统的界面,可定义为"由一个带调单音节所构成的具有完整、离散性的语音形式,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能发挥区别性的价值功能,是一个具有社会心理现实性和现成性的关联符号单位"。汉语中还存在一个由""为基本结构单位构成的双音节字组为核心的典型性缓冲结构层,起到了二次编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汉语中有限语音形式表达无限概念的矛盾。汉语中缓冲结构层的存在使其难以用普通语言学理论所认为的人类语言具有三个结构层的理论加以准确描绘。""使汉语成为了汉语。

  • 标签: 字组 缓冲构层 基本结构单位
  • 简介:现代日语动词的种类,按照词尾活用形式可分为五段、上一段、下一段、寸变以及力变五种。其中,力变活用只有“来”一词。相比之下,“”活用虽然也只有一个“”,但这个“作为词尾,可以与许多词或词素复合,构成所谓“寸变复合动词”。纵观现代日语中的千变复合动词,大...

  • 标签: 名词 复合动词 汉语词汇 词干 动作概念 词义
  • 简介:银雀山汉简通假辨议陈伟武罗福颐和吴九龙两位先生都整理过银雀山汉简的通假,周祖谟和赵诚等先生则对通假在古音学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多所阐发①。银雀山汉简的主体是兵学文献,至今尚未出齐所有文字材料,而各家对己公布文字材料的利用程度亦复不同,因此,通假...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通假字 阳声韵 假借字 阴声韵 入声韵
  • 简介:历来有不少学者把后置词“”看作是蒙古语格助词的译词。本文把宋元明文献中有后置词“”的句子分为A式和B式两种,A式:动/介+N(+VP);B式:N+VP。通过对方位词“上、下”用法的历史考察,发现N上和N下有跟NA式相同的用法,其语法意义也相同,因而认为:从句型的角度看,A式是汉语自古就有的,B式是元代汉语受蒙古语语序影响而出现的新句型。文章进而对山东、山西诸多方言点“上”的白读音进行了调查和横向比较,认为后置词“”是“上”的白读音的变音,也就是说,“”的本字是“上”,其身份原本是个汉语词。

  • 标签: 后置词 “行” “上” 语法意义 方位词 蒙古语
  • 简介:“经”、“应时”与“前却”李维琦蒋礼鸿先生主编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173页上释“经”说:“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佛教语。”所举书证为:“山既高大,佛每经。”“经行树下广修真。”这两条证据都不能直接阐明“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的意思。关键是...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文献 《贤愚经》 往来行 鸠摩罗什 “立即”
  • 简介: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8万词词库中的三词,着力讨论三词中的类词缀。首先通过类词缀在三词与二词中的功能对比来说明类词缀在构成三词时规则性比较强,其次从词库中统计出现代汉语的类前缀和类后缀,最后探讨了类词缀的领域特征以及类词缀在未登录词中的识别问题。

  • 标签: 三字词 类前缀 类后缀 领域特征
  • 简介:本文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争论,将该单位称为语内基本结构单位。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支撑,通过实验调查检查了“本位”倡导者的理论及其论据,实证探讨的结果否定了论据的有理性。文章最后对在古典范畴理论支配下的本位之争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

  • 标签: 字本位 国际汉语教学 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 简介:“帚”现在解释为笤帚,造字之初,应该是一种武器。(图1)商王朝的“帚”相当于现在的“妤”,和“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女性通称是“女”,不称“婦”:称“婦”的,另有所指。虽都指女性,但是,女,是性别区别;帚,是身份的区别,加上女字旁,并不特指是女性,而是表明此女有帚的特征。准确地说,应该是加上“帚”字旁。

  • 标签: 社会关系 解析 母系 “女”字 商王朝 女性
  • 简介:(一)在重新发表《简化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因此,在原《总表》中的第一表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安t”原简化为“了”,

  • 标签: 《简化字总表》 简化偏旁 类推简化 汉字简化 后起字 在原
  • 简介:“反切”一般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跟二十世纪初前后出现的“三拼制”注音并不相同。现在试从“归纳助纽”的特征,探讨“三拼制”的历史,并提出这种分析音素的拼切方法,早在利玛窦《西奇迹》刊行之前已经出现。

  • 标签: 反切 归纳助纽字 袁子让 三拼法 韵图
  • 简介:我们今天的语文生活,开放、多元、约束很少,于是,常常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某种说法在不经意间流行起来,当然,有些没过多久又会被新的流行所取代。

  • 标签: 中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教材
  • 简介:<正>“的”的用法极其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这篇短文分析两种跟“的”有关的语言现象。在这两种语言现象中,“的”子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跟“的”一般常见的用法有所不同。两种“的”,性质也很不相同。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在分析偏正词组和结构助词“的”时,将“的”的作用归结为区别结构和区别意义两个方面。其中“名+名”格式,“的”用与不用,有明显意义差别的,举了两对例子:

  • 标签: “的”字 朋友 两种语言 “山东” 名词 《现代汉语》
  • 简介:宋元以来对“韵缓改”说的理解有失其本。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的“改”当理解为叶韵改,而非叶音,“韵缓改”说是用来反对叶韵改的。“古人韵缓”作为陆德明反对叶韵改的理论根据,加注叶音成为他抵制叶韵改的现实选择。陆德明"韵缓改"说是我们全面理解叶音及其产生的重要根据。

  • 标签: “韵缓改字”说 叶韵改字 叶音 古音
  • 简介:唐代西北音中于母按照开合口发生分化,合口读[Yw-],开口在慧磁音义中尚未和母合流,而在晚唐五代汉藏对音材料中,于母开口和母合流。

  • 标签: 西北音 于母 分化
  • 简介:关于满文外音,《满汉字清文启蒙》只列有其独立形及词尾形。现已出版的诸满文教材、辞书中,其词头、词中形式多为在下牙上接出长牙,从而书作、,甚至将其独立形与词尾形也书作、。从发生学角度看,其辅音当来源于,参照、而书为、乃顺理成章之举。《五体清文鉴》中藏文、维吾尔文的满文切音、对音拼写及满文诸佛经刻本,乃至御制碑文、殿本刻书等文献中之外族人地名、满人汉名连写,以及清代民间满语文学习范本《抄本初学满文指蒙歌》中,即分别书作、,而、写法从未一见。作为御制大型辞书,《五体清文鉴》满文注音拼写规范之权威性不容置疑;作为成熟的字母系统,其相应位形应当具有规范性。因此,有必要为满文不之词头、词中形式正形,确立、的书写规范。

  • 标签: 满文外音字■ 形态学 词头形 词中形 正形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