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年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初次免疫(初免)无应答者再次免疫(再免)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2009年8-9月选择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49岁、本地常住人口、既往无HBV感染史和HepB接种史、健康状况良好者。按照“0-1-6”程序完成3剂次HepB初免的无应答成年进行3剂次再免,分别于再免后1个月(T1)、2年、4年和8年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再免后T1、2年、4年和8年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12%(549/645)、60.60%(283/467)、55.90%(199/356)和55.09%(222/403),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15.62%、3.96%和0.36%;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53.92、21.43、15.02和13.68 mIU/ml,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62.69%、16.28%和2.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和GMC均与T1时抗-HBs水平独立相关,与T1时抗-HBs GMC<100 mIU/ml者相比,T1时GMC为100~和≥1 000 mIU/ml者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OR值分别为14.13和62.91)和GMC(β值分别为1.88和3.24)均较高(均P<0.001)。再免后8年无HBsAg阳转者,抗-HBc阳转率为14.14%(57/403)。结论成年HepB初免无应答者3剂次再免后,抗体在前4年衰减较快,5年后进入稳定状态,再免后8年多数人抗-HBs仍维持在保护水平之上;抗体持久性主要与再免1个月时的抗体水平有关。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无应答者 免疫 抗体持久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成年高尿酸血症(HUA)与慢性肾病(CK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基于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对7 276例基线时未患CKD的上海市松江区2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KD的诊断根据美国肾脏基金会慢性肾脏病实践指南的标准,HUA定义为血清尿酸(SUA)>420 μmol/L(男性)或>360 μmol/L(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UA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经过中位时间2.65年的随访,队列人群新发CKD病例301例,累积发病率为4.14%,发病密度为16.01/1 000年(95%CI:14.20~17.82)。CKD发病人群HUA的基线患病率显著高于非CKD发病人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UA与CK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HUA患者的CKD发病风险HR值为1.92(95%CI:1.46~2.53)。在对性别、年龄、BMI、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分层后,HUA与CKD发病风险仍呈显著正关联;在相加模型中,年龄与HUA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为1.78(95%CI:1.18~2.68)。结论上海市松江区成年CKD的发病率较高,HUA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肾病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成年自报癌症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使用2015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的频率和比例,采用χ2检验比较无序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癌症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中国共有1 809自报患有癌症,男性689(0.63%),女性1 120(1.03%),东部地区769(0.71%),中部地区465(0.43%),西部地区575(0.53%)。患病人群主要分布在45~岁及55~岁两个年龄组、超重或肥胖、东部城市地区、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年收入低、就业等人群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西部,东部地区人群患癌风险较高(OR=1.05,95%CI:1.04~1.06),而中部地区较低(OR=0.94,95%CI:0.93~0.95);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无癌症家族史人群(OR=1.95,95%CI:1.94~1.96);家庭年收入<10 000元或者10 000~元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家庭年收入≥50 000元人群(<10 000元:OR=1.59,95%CI:1.58~1.60;10 000~元:OR=1.27,95%CI:1.26~1.28);城市地区人群患癌风险低于农村地区人群(OR=0.98,95%CI:0.97~0.99)。在个人行为与饮食方面,吸烟人群患癌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5倍(OR=1.25,95%CI:1.24~1.26)、饮酒人群患癌风险是不饮酒人群的1.16倍(OR=1.16,95%CI:1.15~1.17)、蔬菜摄入不足和水果摄入不足的人群患癌风险分别是蔬菜、水果摄入充足人群的1.29倍和1.03倍(OR=1.29,95%CI:1.28~1.30;OR=1.03,95%CI:1.02~1.04),高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高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OR=1.32,95%CI:1.31~1.33),中等强度运动频率低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中等强度运动频率高的人群(OR=1.08,95%CI:1.07~1.09),静坐时间<2 h的人群患癌风险高于静坐≥2 h的人群(OR=1.69,95%CI:1.68~1.70),红肉摄入适量的人群患癌风险低于红肉摄入过量的人群(OR=0.86,95%CI:0.85~0.87)。结论女性自报患有癌症人数多于男性,东部地区自报患有癌症人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有癌症家族史,家庭年收入低、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高/中等强度运动少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部地区、城市地区和红肉摄入适量为保护因素。

  • 标签: 肿瘤 患病率 分布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完成后1 min(T2)、插管完成后5 min(T3)、拔管前(T4)、拔管后1 min(T5)、拔管后5 min(T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T2、T4、T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P<0.05);两组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

  • 标签: 组合式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成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40例成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Ficat分期Ⅰ-Ⅲ期,采用单次足量冲击波治疗,能量密度为0.5-0.6mJ/mm^2,以股骨头缺血坏死部位及其边缘为靶位,共选取4-6点,每点冲击1000次,共冲击4000。6000次,术后3个月内不负重,4-6个月内部分负重。所有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及12个月进行MRI检查(同时测量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髋关节Harris评分(满分100分)和双侧髋关节X线片。结果40例患者体外冲击波治疗后3、6及12个月,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髋关节Harr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成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应成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体外冲击波疗法 成年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乙肝病毒感染后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验的乙肝患者3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化学发光对乙肝五项指标进行检验,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b)、e抗体(HBeAb)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观察五项指标检验结果的特点。结果检测结果显示,HBSAg)和抗-HBc阳性率最高;感染模式中阳性;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SAg、抗-HBc阳性率最高。结论乙肝五项指标可以作为乙肝检测的重要标志,对早期检测和诊断乙肝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试验 乙肝五项指标
  • 简介:目的:应用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LAVT)评价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左心房容积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将90例健康成年受试者按年龄分为6组: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E组(60~69岁),F组(70~79岁)。采集并存储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各连续3个心动周期动态二维图像,于收缩末期手动描记左心房心内膜面,启动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自动得到双平面左心房容积变化曲线及左心房容积变化速率曲线,并分别记录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心电图P波对应左心房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将容积指标用体表面积(BSA)标化(LAVImax、LAVIp、LAVImin),计算左心房总体排空率、被动排空率及主动排空率(%LAVItotal、%LAVIpass、%LAVIactive);同时记录二尖瓣口血流E峰、A峰,二尖瓣环左心室侧壁处组织多普勒(TDI)e峰、a峰,并分别计算E/A、e/a及E/e比值。结果6组间%LAVIpass、dv/dtE随年龄增长大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VImax、LAVImin、LAVIp、dv/dtA、%LAVIact值则随年龄增长大致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EF、dv/dtS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T技术是一种定量评价左心房容积及功能变化的新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不同年龄阶段正常成年左心房的容积及功能变化情况,LAVT各参数指标结合二尖瓣口血流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左心舒张功能的情况,从而为临床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功能 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 容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未成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从2013年1月~2015年6月以来一共接诊并治疗71例未成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抑郁的同时,并且联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抑郁治疗。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逐渐下降(P<0.05)。结论利用药物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治疗未成年群的抑郁症能全面提高其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抑郁症 药物 心理行为疗法 青少年
  • 简介:视野使用红色视标的视野检查可以发现显著的视野异常.简单的测试如正切暗点计屏也很有效.精确评估视野缺损需要视野计:人工(Goldmann)或者自动(Humphery)视野计可以给出详细的视野参数.但是结果受操作者的主观操作影响.

  • 标签: 青光眼患者 评估 成年人 视野缺损 视野异常 视野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年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中位年龄50.5岁(16~81岁),其中初治7例,复治9例(包括5例难治患者)。16例患者中11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总反应率72.8%(8/1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2.4%,总生存率为41.6%。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治疗后CR 1例,PR 4例。全组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缓解率较高,尤其是初治患者。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更容易从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中获益。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脂质体 多柔比星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 195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 44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 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 431.1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 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 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 000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 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 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 标签: 自评健康 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骨骼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乐清市第六民医院(3例)、浙江省乐清市第三民医院(7例)和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15例)共25例成年LCH患者的DR、CT和MRI表现。结果2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颅骨5例,脊柱5例,长骨10例,其他扁骨3例,多骨性2例。17例行DR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11例(伴膨胀性改变6例),溶骨性破坏6例;周围骨皮质增厚5例,骨破坏内缘欠光整4例,病灶周围见软组织包块12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5例行CT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6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4例行MRI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轻度膨胀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5例;骨质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T1WI呈等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4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2例;STIR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1例,等信号3例;DWI呈高信号。结论成年LC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成年人 疾病特征 回顾性研究
  • 作者: 周兴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2
  • 出处:《妈妈宝宝》2020年第1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 简介:目的:针对成年腹壁疝的治疗使用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探究和作用分析。方法: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在我院接受腹壁疝治疗的84例成年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病人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干预,对照组病患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满意率、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的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率显著高于进行常规手术的对照组满意率,对照组的手术治疗指标明显差于观察组的手术指标,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远远低于对照组的发生几率,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分析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成年的腹壁疝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炎症反应,还能提升治疗满意度,其安全性较高且副作用小,而且大幅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缩短手术治疗的时间,减轻疼痛感。

  • 标签: 并发症;手术指标;常规手术;腹腔镜疝修补术;腹壁疝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 标签: 成年人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脊柱 骨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Q1)者相比较,第二(Q2)、第三(Q3)和最高四分位数(Q4)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Q1组者相比较,Q2、Q3和Q4组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血铅 血硒 超敏C反应蛋白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年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HR=1.33,95%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

  • 标签: 静坐时间 糖尿病,2型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年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成年腹股沟疝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组间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镇痛药患者比率、术后出现局部异物感患者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率、血清肿率、阴囊水肿率)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0.86±0.22)h]、住院时间[(5.11±1.56)d]均短于对照组[(1.44±0.76)h、(9.87±1.33)d](t=5.183、16.418,均P<0.05);且研究组使用镇痛药的比率(20.00%)、局部有异物感的比率(2.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率:2.00%、血清肿率:4.00%、阴囊水肿率:2.00%)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使用镇痛药患者比率、局部有异物感患者比率、切口感染率、血清肿率、阴囊水肿率分别为36.00%、18.00%、8.00%、10.00%、8.00%)(χ2=5.183、16.418、3.174、7.111、5.740,均P<0.05)。结论在成年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疝修补术 疝,腹股沟 生物相容性材料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用能谱CT的方法评估成年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5例成年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并用能谱CT扫描评估腹部脂肪分布特点。结果与非肥胖者相比,肥胖症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和肝脏异位脂肪含量均较高(P<0.05),而肌肉内脂肪(IMAT)含量并不随BMI而增加;中年组的腰围、腰臀比、腹腔面积和IMAT均较青年组高,且中年组的肌肉含量较青年组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腹腔面积和肌肉含量高于女性,而女性的皮下脂肪面积、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竖脊肌内脂肪含量高于男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年龄和性别的受试者的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不同,因此,应重视对肥胖症患者的异位脂肪分布的个体性评估。能谱CT可作为异位脂肪评估的重要手段,为制定个体化的减重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能谱CT 肥胖症 腹部脂肪分布 肌肉内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n=3)、肢体活动不灵(n=3)、吞咽困难(n=1)和头晕(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Waller变性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