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方式对胫骨Ilizarov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组、骨膜下组、骨膜外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性愈合,三种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截骨术 胫骨 骨搬移 截骨方式 骨愈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踝手术入路治疗复杂的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 5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距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n=34)与B组(n=34),A组采用传统非手术入路治疗,B组应用内踝手术入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内移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内移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复杂的距骨折患者采取内踝手术入路治疗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40例复杂的距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在数字表分组法下,将其随机分成2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给予实验组内踝手术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距骨骨折 内踝截骨手术入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脱位和植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吸收、脱落、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 标签: 儿童 齿突尖 骨骺脱离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外固定联合中药治疗儿童近节指骨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科门诊从2015年6月-2017年6月应用手法整复握拳位外固定联合中药治疗27例儿童小指近节指骨骨折。结果本组27例小指近节指骨骨折,随访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优21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手法整复外固定联合中药治疗儿童近节指骨骨折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法 外固定 中药 儿童 近节指骨骨骺骨折
  • 简介:背景:股骨近畸形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手术复杂、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等特点。目的:探讨股骨近畸形部位矫正联合组配式生物柄假体进行股骨固定与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应用股骨畸形部位联合组配式S-ROM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近弯曲畸形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2例(12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8~52岁,平均43.5岁。12例均为并发股骨近转子下部位弯曲畸形的晚期髋关节病变,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6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术后3髋,股骨近骨折术后2髋,陈旧性化脓性髋关节炎1髋。记录术前肢体短缩、术中及术后肢体长度,对临床结果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是否有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0~55个月,平均42.5个月。术后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0±0.5)cm,与术前(3.2±1.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02)。Harris评分为由术前平均(47.2±9.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7±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01)。术后即刻X线检查示股骨后下肢力线恢复,假体柄初始生物压配固定牢固,髓腔填充良好。依据Engh长入标准12髋均为稳定长入。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伴有股骨弯曲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精确的股骨、紧密的髓腔对合以及正确应用组配式S-ROM假体进行股骨重建与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骨近端畸形 股骨截骨 全髋关节置换术 组配式人工关节假体 股骨重建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跟外侧壁皮瓣入路患者术后护理效果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生活质量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恢复情况 ,提高患者,从而获得患者满意,该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骨外侧壁皮瓣截骨入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距下关节保留的跟矫形术治疗陈旧跟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年来共治疗陈旧性跟骨折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0岁;按Stephens 分型:I 型6 例,II型34 例,III 型14 例。观察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肢影像学参数、AOFAS评分以及VAS评分。结果 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跟Bohler角、Gissane 角、后足力线、丘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术后AOFAS评分和VA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 掌握适当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恰当的手术干预,陈旧跟骨折采用距下关节重建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陈旧跟骨骨折 畸形愈合 距下关节保留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肘内翻患者分别选择肱骨远端Ilizarov矫形以及单纯楔形克氏针固定矫治术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8例儿童肘内翻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单纯楔形克氏针固定矫治术完成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肱骨远端Ilizarov矫形术完成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拆内固定时间。结果: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同常规组(92.86%)、(7.14%)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切口长度小于常规组,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内固定时间均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肱骨远端Ilizarov矫形术有效应用,同单纯楔形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比较,在获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较为一致。肱骨远端Ilizarov矫形术可将术中失血量减少,将切口长度减小;但单纯楔形克氏针固定矫治术能够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内固定时间有效缩短,二者各有利弊,具体应用期间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形确定对应治疗方法。

  • 标签: 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 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 儿童肘内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外科肱骨近的锁定板的植治疗过程中需要从完善骨折患者的钢板固定过程控制开始,采用合理的综合性肱骨近的锁定控制治疗,完善患者的植的综合治疗效果。细致的观察临床上的相关的治疗过程,完善患者机体相关的关节功能的愈合情况,分析患者的自身恢复感受,记录护理治疗数据,制定合理的综合性对比组的统计分析,完成整体肱骨近锁定板的植治疗效果控制。采用患者肩关节近锁定板的治疗过程分析,完成患者临床上肱骨的近锁定板植的治疗比较,制定合理的综合性肱骨外科治疗方案,提高优质的有效化会诊分析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综合性恢复过程控制,完成综合性的诊断治疗过程效果。

  • 标签: 肱骨 近端 锁定板植骨
  • 简介:为探讨和施肥对檀香紫檀(Pterocarpussantalinus)、大果紫檀(P.macrocarpus)和囊状紫檀(P.marsupium)的促萌条影响,设置4种高度(30cm、50cm、70cm和90cm)和3种施肥方式(复合肥、尿素和复合肥+尿素)对其促萌芽条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高度的萌芽条数量为7.4个/株-19.0个/株,芽长为26.8cm-48.7cm;3种施肥方式的萌芽条数量为8.6个/株-19.6个/株,对照组15.4个/株,芽长为26.6cm-51.6cm,对照组41.6cm.结果表明高度对3种紫檀属树种萌芽条数量具有显著影响,高度越高,萌芽条数量越多,但高度对其芽长未达到显著性;施肥对萌芽条数量和芽长均无显著影响,但施用肥料一定程度可促进芽长增加.

  • 标签: 促萌 截干 施肥 紫檀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5至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PruzanskyⅡ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T,通过Mimics 19.0设计方案,制备金属手术定位片。术中在手术定位片的引导下,行半面短小畸形的、牵引器置入术。待牵引达到术前设计的长度后结束牵引,拍摄CT。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对术前和牵引完成后的2组下颌数据进行配准,随机选取面上的6个点获得误差值,取其平均值记作面之间的距离误差,同时计算面之间的夹角,记作角度误差。距离误差采用2 mm作为参考值,角度误差采用5°作为参考值,在SPSS 25.0中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组10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9岁,左侧3例,右侧7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器置入术,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牵引成效果良好,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咬合平面偏斜的情况基本矫正。通过Geomagic Control配准,可直观展现术前和术后下颌的误差分布,2组下颌拟合的误差为(0.94±0.92) mm。面之间的距离误差为(2.05±0.40) mm,角度误差为(4.76±1.95)°,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具有可行性,精确性较高,有利于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半侧面部偏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生成,牵张 手术定位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变频注水超声刀囊外微创治疗轻中度外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应用变频注水超声刀囊外微创治疗的轻中度外翻患者资料。术中在第1跖骨头内侧关节囊外应用变频注水超声刀将跖骨截断,矫正外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位X线片上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及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变化;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53足),其中男6例,女26例;左28足,右25足;年龄(34.5±7.8)岁。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0±5.9)个月;处均愈合,无转移性跖骨痛,无感染及畸形复发。末次随访时,HVA、IMA、DMAA均较术前改善[(11.25±1.59)° vs. (33.45±4.45)°;(6.83±0.95)° vs. (14.96±2.10)°;(6.26±1.92)° vs. (23.64±4.72)°;均P<0.01],AOFAS前足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90.96±2.92)分vs. (59.22±5.63)分,P<0.01];手术前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变频注水超声刀结合囊外微创治疗轻中度外翻具有损伤小、瘢痕不明显、矫形可靠等优点。

  • 标签: 足畸形 外翻 截骨术 囊外截骨 微创 超声骨刀 变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辅助下颌的精确性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的下颌角肥大患者1例,女性,27岁,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根据其头颅CT扫描数据制作5个同样的下颌模型。搭建下颌导航机器人系统,将头颅三维数据导入FaceGraph软件形成虚拟三维图像,并按照"理想线"的标准预设线;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局部表面特征,将其与虚拟三维图像进行配准;机械臂通过信号传输连线将臂间关节角度值传输至主机,在对机械臂空间建模的基础上,运算得出机械臂末端的实时位置信息,经过以上步骤,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的坐标以及机械臂的相对位置进行统一。在导航系统的辅助下,由术者操作末端机械臂分别在5个下颌模型上完成手术。采用SPSS 20.0软件,对5个模型的总体40个偏差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模型实际线与软件中预设线的偏差情况,并对5个模型各自的偏差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模型间的偏差有无差异。结果在对下颌模型进行模拟的实验过程中,机器人末端铣刀运行平稳,能够根据实验前设定的线行走;在预先设定的位置计算实际线与预设线的总体偏差值为(0.92±0.43) mm(95%CI:0.78~1.05 mm),对5个模型后的偏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05)。结论在术者控制下,导航机器人系统能够按照预设的线精确、稳定地对下颌模型进行

  • 标签: 空间导航 模型 下颌骨 截骨术
  • 简介:目的比较微波与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的制热效应,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取20条新鲜成年猪股骨,根据数据随机法分成微波组与射频组2组,每组10个股骨样本分别采用微波和射频进行加热凝固。加热功率为60w,加热时长为300s,旁开加热点5、10、15mm测温,比较两种热疗技术的凝固范围和形状以及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60W·300s微波和射频凝固的纵径分别为37.1±3.2mm,28.3±2.5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横径分别为21.3±1.6mm,19.8±1.4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微波消融后出现明显的炭化带,凝固区及充血带分布,射频消融后仅可观察到明显的凝固区。射频形成的凝固体较微波更接近球形。微波和射频的中心温度分别为126.2±1.51℃,100.2±0.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旁开10mm处温度分别为91.5±3.7℃,58.3±2.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各测温点分别在210s与255s内达到稳态,二者距离加热中心越近温度越高,上升速度越快。微波消融中心温度可达到120℃以上,射频消融中心温度不超过100℃。结论微波和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凝固形状及凝固范围存在差异,中心温度和旁开10mm处温度,微波显著高于射频。微波较射频热场温度高,凝固范围大,在较大骨肿瘤的治疗中宜选用微波,射频消融较微波有更好的温控性。了解各自的制热特性有利于两种技术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微波 脉冲射频术 股骨 骨骺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CT、MRI对三类长骨干同属纤维组织细胞源性肿瘤的(纤维性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及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三类长骨干同属纤维组织细胞源性肿瘤患者的X线、CT、MRI表现。结果X线平片和CT上表现为沿长轴走行局限于皮质内和皮质内偏心性膨胀累及髓腔的均匀溶性透光区,MRI信号较均匀,T1T2信号呈长T1T2及低(或等)的T1T2信号;中等度强化,强化亦较均匀。FCD、NOF具有蛋壳样骨质硬化带,BFH硬化带不连续,部分边界模糊,影像学表现可因病变部位及病程不同而异。结论三类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多数典型病例X线平片结合CT、MRI可做出明确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非骨化性纤维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应用到胫骨干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队形,对所有患者随机的编号然后按照奇偶数将所有患者均分成立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患者,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的越好情况、下肢Harri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2.90.6个月,对照组患者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41.3个月,观察组患者下肢Harris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胫骨髓内钉质量方法引用到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的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 传统型胫骨髓内钉治疗 胫骨干骺端骨折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