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治疗期间,联合应用支具外固定、开放手术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分组对照思路进行研究设计,项目立项、终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5月、2022年1月,研究资料选择院内确诊登记的40例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患者,设置组别为研究组(n=21)和常规组(n=19),比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腕关节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复发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组内患者复发时间相对更长;比较两组腕关节恢复情况,研究组各项参数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治疗期间,将支具外固定、开放手术方案联合应用,更利于提高患者恢复效率,减轻不适症状。

  • 标签: 支具外固定 开放手术治疗 复发性腕部腱鞘囊肿 联合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超声引导桡神经阻滞在腕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评估。方法:本文选择本院2023.6到2024.1期间接受腕部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方法麻醉,观察组22例则实施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两组患者腕部术前麻醉效果的比较,以及对两组患者腕部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并对两组腕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腕部术中麻醉优良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的臂丛神经主要分支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上,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占4.55%,而对照组为30%,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桡神经阻滞在腕关节外科手术中有明显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麻醉精度,且安全性高。

  • 标签: 胆结石手术 个体化护理干预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护士核对手腕带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核对手腕带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护士核对手腕带的依从性有所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能有效提高护士对手腕带核对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护理操作中的差错事件,提高了护士操作的安全性。

  • 标签: 品管圈 护士 核对 手腕带 依从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佩戴患者手腕带规范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护士佩戴患者手腕带的规范性”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立目标,采用鱼骨图解析主要原因,制定实施对策,进行效果确认,并制定住院患者手腕带佩戴制度及住院患者手腕带佩戴标准作业流程,进行操作规范示范,持续改进。结果:品管圈实施后住院患者手腕带佩戴规范率由改善前的 66.37% 提高至改善后的 97.54%,护士规范佩戴患者手腕带占比由改善前的26.32%提高至改善后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品管圈 手腕带佩戴 规范性 身份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40例,均进行手、腕关节X线射线平片检查,四肢关节进行MRI检查,对MRI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检查结果提示关节肿胀24例,骨质疏松20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12例;MRI结果提示骨髓水肿患者88例,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异常52例,掌指关节滑膜增厚100例,关节腔积液88例,骨内小囊病变80例。MRI增强检查结果提示血管翳形成有24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该病炎性程度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MRI 类风湿性关节炎 腕部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对比组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研究组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腕部 外科皮瓣 逆行骨间后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成非撞击组与撞击组,各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的征象与临床症状,研究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从MRI征象中可以看出,撞击组中三角骨骨髓水肿、软骨面不够光滑、骨质硬化、尺骨远端发生硬化、囊变患者明显多于非撞击组,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通过MRI可以准确显示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病症特点,其准确性比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arteriovenousfistula,RC-AVF)手术术前和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预测内瘘成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腕部RC-AVF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定义为可进行双针穿刺,泵控血流量>200ml/min,维持至少6次连续血液透析治疗。结果RC-AVF术后2周超声检查头静脉内径(cephalicveininternaldiameter,Dcv-术后)和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brachialarterypeaksystolicvelocity,PSVbr-术后)是AVF成熟的独立危险因素(c2=48.253,P<0.001)。ROC曲线分析示Dcv-术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为0.939,4.285mm为最佳临界值;PSVbr-术后的AUC为0.830,134.750cm/s为最佳临界值。结论腕部RC-AVF术前超声检查与内瘘成熟无相关性,术后2周超声检查显示Dcv-术后>4.285mm是内瘘日后成熟的最佳预测指标,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 成熟 彩色多普勒超声 头静脉内径 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450例,为研究的对象,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肌间沟臂丛麻醉,实验组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分析2组麻醉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其BCS评分、P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肌间沟臂丛麻醉 腕横纹以远手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码手腕带在精神科病人身份识别中的应用。方法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病人采用两种身份核对方法进行身份识别,对照组采用传统三查七对方法,观察组应用PDA设备扫描二维码手腕带进行身份识别。结果观察组未发生因手腕带识别身份错误的护理差错,对照组发生5例(4.85%)P<0.05。结论二维码手腕带能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二维码 手腕带 身份识别 精神科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手腕约束手套在老年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内科收治的120例老年插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手腕约束手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腕约束带,比较两组患者约束效果、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家属对约束用具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而非计划拔管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手腕约束手套能明显降低老年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强其约束效果,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 标签: 改良手腕约束手套 老年躁动患者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中末节或指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部微型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腕部掌侧,切取面积为3.5cm×3.0cm~3.0cm×2.0cm。结果:8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3~6月,平均4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仿,无明显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7mm,供区直接缝合,呈线型疤痕愈合,无明显增生。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方便,供区损伤小,皮瓣感觉外形恢复良好,是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手指皮肤 软组织缺损 桡动脉掌浅支 腕部微型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疑似腕部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DR平片检查,对显像效果进行观察,确认骨折。结果:相比于DR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的软骨病变、关节间隙改变、腕关节积液、骨质坏死、骨质硬化的检出率以及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诊断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时,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以及影像学征象更加理想,能让临床检出率明显提高,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腕部关节 隐匿性骨折 DR平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正念干预对腕部损伤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腕部损伤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接受围术期常规性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正念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腕部损伤 围术期 正念干预 自我效能感 自我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5.23,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4.29,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P<0.05或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10.16,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6.47、4.91、9.23,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P<0.05或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P<0.05或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7.62、7.03、5.58,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感觉 腕部 神经吻合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认识电子手腕血压计与水银台式血压计检测血压相比较,电子血压计的等同性、准确性,以便更好应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对268例体检者进行了电子手腕血压计与台式水银血压计检测高血压对比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经统计分析得出两种血压计测得值之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具有较好的等同性(P<0.05),SP的相关系数r1=0.845,DP的相关系数r2=0.704。分布情况以及检出血压增高情况显示,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标准时,检出高血压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89.7%,符合率90.3%。因此,两种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值具有较好的等同性,即信度好;判断高血压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及准确性高,效度高。

  • 标签: 电子手腕血压计 水银血压计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9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11例伴有血管损伤的前臂远端或腕部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吻合及肌腱修复;9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8例行桡骨外固定架固定。残留创面位于前臂远端掌侧5例、腕部掌侧4例、前臂远端背侧及腕部背侧各1例,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10.0 cm×6.0 cm。采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2 cm×3.5 cm~11.0 cm×7.0 cm。1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余10例患者供瓣区创面部分闭合后,取同侧大腿游离皮片修复,游离皮片面积为4.0 cm×2.0 cm~8.5 cm×5.0 cm。观察术后皮瓣、皮片和患肢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肢外观的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皮片及患肢成活,无创面感染及水疱形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皮肤相近;供瓣区皮片修复区域较平整,边缘出现环形瘢痕。末次随访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15 mm;7例患者对患肢外观非常满意,4例患者对患肢外观满意。结论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吻合血管后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桡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者。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 上肢损伤 血管吻合
  • 简介:新新人类的时尚生活永远充满着新奇与灵动。看贯了闪存盘“棒子”式的身材,难免喜新厌旧。把它挂在脖子上已没有任何新意。“那么就带在手腕上吧”。你能相信吗?清华同方“零点”慧存就是一个兼具手表功能、能带在手腕上的闪存盘。

  • 标签: 闪存盘 闪盘 清华同方 数据存储 手表式 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