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管子》书中,“度”字屡屡出现。据台北1970年出版《管子引得》统计,全书中出现131次。其使用频率之高,引人注目。根据研究结果,把《管子》书中“度”字不同意义梳理如下:第一,法度、制度、准则(名词,读音dǜ)。根据《说文》解释:“度,法制。”又据《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度”字又可作为标准解。例如:

  • 标签: 管子 数量界限 作者 使用频率 适度消费 标准解
  • 简介:徐光启生活于社会历史转变较大时代,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形势下,满怀爱国热忱,在军事上力图用西方传入技术装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改变明廷面临危局。徐光启提出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是建设一支精锐部队根本途径。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实现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办法。为了挽救明王朝衰弱形势,徐光启对边海防既提出了总体战略,也提出了局部战略,既提出了战略问题,也提出了战术问题。

  • 标签: 徐光启 军事思想 坚甲利器 实选实练 边海防
  • 简介:先秦诵可大致分为行人之诵、瞽史之诵和经师之诵。行人之诵就是外交场合赋诗言志。瞽史之诵就是把帝王世系、四方古史传说及风俗民情等用“乐语”形式讲诵传播。经师之诵,主要指的是老师传授学生讲诵。它们是中国早期经典流传主要形式。“诵”体现在文本上大致是节奏感强,韵律和谐。

  • 标签: 行人之诵 瞽史之诵 经师之诵
  • 简介:周易筮法概率研究向传三一、大衍揲蓍歧见及概率分析周易卜筮方法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左传》《国语》之中有不少筮例,然而对筮法只字未提。春秋时代,周王室和诸侯专设有太卜、筮人等官职。想来,筮法在世袭筮人中间自有传承。唯一文字记载,见于《系...

  • 标签: 概率分析 周易研究 《周易》 筮法 爻变 朱熹
  • 简介:<正>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如同清初康熙帝那样视“崇儒重道”为基本文化国策,并于国务活动之余,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讲求帝王,实不多见。儒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演进,显然不是个人意志所能转移。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空前强化,帝王好尚,往往又会给儒学发展以重要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清初康熙帝就是

  • 标签: 康熙帝 理学 崇儒重道 熊赐履 儒学观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简介:逸是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之一,曾经成为古代文人画品评最高标准,近年来逸引起了很多学者研究兴趣。但是,关于逸在中国近、现代衰落问题却很少有人涉足。文章试图从精神层面、品评层面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层面来系统探讨逸衰落原因。

  • 标签: 程式 有法和无法 出世和入世
  • 简介: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文,平晚,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水流,下启清代补学先路,对有清一

  • 标签: 顾炎武 经学思想 汉学 宋学 稽古明经 通经致用
  • 简介:试论《荀子》写作模式朋星一《荀子》32篇,除文艺性作品《赋》、《成相》之外,绝大多数议论性篇章都有较固定写法,即:以简洁论题统摄议论范围(如《劝学》即标明论教育、学习,《修身》为专论伦理、修养,《非相》乃批判相术),每篇论点集中、鲜明,一般开...

  • 标签: 《荀子》 写作模式 《诗经》 《尚书》 《尧典》 议论文
  • 简介:《周易》充满了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通过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出来;人际关系和谐,通过培养诚信、谦虚、宽容性格、讲求家庭和谐,当政者和民众交往沟通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阴阳 中正 人际关系 和谐
  • 简介:<正>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 标签: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汉武帝 天人感应 统治者 目的论
  • 简介:1927年,梁漱溟先生曾经书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今天,人们理解下联不难,而谈及上联,就不能不觉得疑惑,因为此联不仅显得唐突,而且看起来有些绝对乃至荒谬。其实,这样一副看似简单对联,却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广阔背景,与儒家教化学说紧密相连。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教化 儒家 梁漱溟 对联 上联
  • 简介:论《周易》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 标签: 《周易》 《易》 《系辞》 忧患意识 《易经》 “因果链”
  • 简介:<正>中国哲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已为举世公认。中国哲学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称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奠基时期”或称作“奠基阶段”,即中国哲学先秦阶段。后来哲学流派众多,追溯上去,差不多部可以在先秦哲学中找到它们源头。正如欧洲近代文化差不多都

  • 标签: 三个时期 中国哲学 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外来宗教
  • 简介:<正>晏于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经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任齐相达几十年之久。在他一生政治活动中,谏君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晏子言行《晏于春秋》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其中专记晏子谏庄公、景公《内篇·谏》上下两篇有五十章,《外篇》七中确十三章,共计六十三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此外,在《内篇·问》、

  • 标签: 晏子春秋 内篇 重要组成部分 人君 思想家 封建社会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基本范畴。老子“道”既是世界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理想。关于老子“道”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宋明道学核心是天道性命之学。周敦颐以《周易》太极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有机论宇宙模式,本太极以立人极。他将《易传》“继善成性”论与《中庸》“诚者天之道”相结合,以“诚”作为性命之本,奠定了宋明易学性理之学新方向。

  • 标签: 周敦颐 易学 太极之道 乾元之减 性命之学
  • 简介:<正>《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诸子中一部奇文,立论高远,瑰玮精深。其治国经邦之道,在于顺民俗,得民心;并能对人民先施之以教育,而后行之以法制。遂使齐地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管仲佐桓公为相四十年,成为春秋五霸之长。其成功经验,虽百代而后,亦甚宝贵,足资借鉴。《管子·牧民》中说:

  • 标签: 治国之道 管子 教育内容 管仲 民俗 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