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总体而言,感觉这是一篇思索良久、充分论证的力作,我给80分以上。赞成这一结论:辩论主义的内涵界定可以有封闭式开放式之分,封闭式的辩论主义只明确当事人辩论行为在事实认定方面对法官的约束力。德国、日本民事诉讼理论多采封闭式界定,辩论主义仅仅涉及材料的收集,它与当事人对诉讼标的的处分没有关系。处分主义的内涵是相对确定的,吸纳辩论主义的意旨存在

  • 标签: 主义合作 合作原则 评韩波
  • 简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笼罩下,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初现端倪。20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大萧条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有惊人的相似。而多边贸易体制是摆脱贸易政策'囚徒困境'的制度安排。为了避免'多米诺骨牌'现象再次发生,在当前形势下,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完成,信守更坚实和稳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将是应对金融危机蔓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保障。

  • 标签: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多边贸易体制
  • 简介:1.该文认为奥地利民诉法'消融了处分原则'似乎不太严谨。因为处分原则或者处分权主义作为一种学理表达,作为一项原则往往其实很少被明文规定在诉讼法的法条之中。如果奥地利民诉法或者俄罗斯民诉法未明文规定这一原则,但'当事人决定其诉讼请求(诉讼标的)的提起终结,及这种请求的内容'这样的处

  • 标签: 主义合作 原则评议 合作原则
  • 简介:段文波老师的《当事人主义:对象、方法程序》,从对象、方法程序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事人主义的内涵制度,并结合了'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立案登记制'等司法改革措施和民诉制度变革,力图展示中国法语境中的当事人主义及其走向。阅读之后,受益良多。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本篇作者将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各阶段之程序(起诉、准备程序庭审程序)进行相互结合,从事一系列之研究,有其重要之意义。且其特别强调现今民事诉讼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庭审中心,必须以民事诉讼理论作为向导。当事人主义的程序体制包含了三个要素:顺序、对象方法。上述三者在审理结构中并非居于同一位置,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对象是首位的,方法服务于对象之确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德日机能主义刑法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巨,但并未形成统一的体系.罗克辛教授主张的刑事政策的机能主义刑法学、雅科布斯教授构建的以规范论为基础的机能主义刑法学以及平野龙一教授提出的可视性的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建构路径、刑法目的、犯罪本质、构成要件、责任本质、刑罚目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立足机能主义刑法的视角,我国应注意回应性刑法及其限度、刑法的去工具化刑事政策的刑法化、罪刑法定原则法益保护机能的调和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问题上,建议调整当前立法的情绪化和司法的犯罪化倾向.应当看到即使在德日国内也不乏对机能主义刑法学的质疑,那种认为其可能存在强化社会控制和弱化人权保障风险的观点也日益变得有力,故应谨慎借鉴.

  • 标签: 机能主义 刑法学 争议比较 本土思考 反思调整
  • 简介:中国古代各家学说虽相互融合,但又各成一家之言,完全可以以近代"主义"的概念归纳之。比如先秦儒家的"法律理想主义"、道家黄老学派的"法律自然主义"、法家的"法律工具主义"、汉中期后主流学说的"法律现实主义"等。而先秦儒家的法律理想主义在中国古代法学术思想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人性的希望,对传统礼治的肯定,为汉中期以后礼教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也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批判服务于"一家一姓"的中央集权制法律提供了思想武器。

  • 标签: 主义 儒家 法思想
  • 简介: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调查程序面临着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公民个人权利、行政权司法权、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的价值冲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必须对以上三种冲突予以平衡。尤其要重视为过度构建保障国家安全而导致行政调查权力的扩张滥用、实体正义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以及忽略司法权对人权保障的救济机制等问题的出现。

  • 标签: 《反恐怖主义法》 调查程序 保障人权
  • 简介:北京名企副总屈毅驾驶的宝马车,被单身美女杨梅驾车追尾,两人就这样认识并相爱了。屈毅结发妻子离婚杨梅同居后,杨梅的一个闺蜜向他透露了真相:杨梅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淑女猎手”,那次车祸是她有意制造的,目的就是认识大款……

  • 标签: 车祸 骗局 浪漫 杨梅 宝马车 同居
  • 简介:关于中国法律的“东方主义”认知是一种对中国治理模式非常系统化的误读,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绪化偏见。它提醒我们警惕这样一种长期以来存在、也将继续长期存在的现象:因为观察和研究的感情化,使得人们对于中国治理模式(包括中国法律体系)的了解和理解常常处在一种盲人摸象的褊狭状态,即简单化地用“无法”“反法”或者“超法”来概括中国的法律制度实践,而无视“有法”才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形态。法律的“东方主义”不仅仅在知识上让我们误读了中国,也在政策上误导了中外的政治家。本文呼吁理性对待中国法律制度实践中无法、有法、反法超法四种现象共存的状态。

  • 标签: 法律东方主义 中国研究 法学研究 法治建设
  • 简介:恐怖主义犯罪立法中的预备犯、举动犯、持有犯等体现了现代风险社会刑法的活性化、法益保护早期化反恐法网的严密化,立法理念逐渐由结果无价值向行为无价值转变。重视规范机能和积极的一般预防的行为无价值在其视角转向行为背后的重大法益时取得了正当性的依据,其比结果无价值更具有生命力。恐怖主义犯罪立法上的表述行为无价值理念相吻合,确保了严密的反恐刑事法网,故在司法上应该以二元的行为无价值以及《刑法》第13条“但书”为指导,确保法律反恐的递进性以及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相对平衡性,这个神圣的天平应该是“倾斜”而不是“倾倒”。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法益早期化 抽象危险犯
  • 简介:赫尔曼·黑勒是德国著名的公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除凯尔森、施米特之外,自成一家之言的黑勒也是国家学论争中的主角。本文将对黑勒的生平和思想做简要介绍,重点梳理《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民族》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并反思当时欧洲国家学研究的思想状况,凸显黑勒的"文化国家"理论,展示其以"民族"为基石去建构社会主义秩序的策略,延伸出黑勒思想对当今的对内对外政治生活以及本土法律文化的诸多启示,以期引发读者对融合了法的实证性理想性的黑勒思想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民族文化 国家学 法治 黑勒
  • 简介: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事关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体方向,是目标问题;由哪些主体参与其中并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则关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动力,是路径问题。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不能变,需要变化的是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大主体在社会主义法国家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三者的强大推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路径应为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社会协同渐进推进模式。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中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拿大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的兴起,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法律观提出质疑,并以1982年加拿大权利自由宪章的出台为契机,深入探讨了新旧两种不同的平等观,即形式平等实质平等,由此强调法律应当对不同性别区别对待,揭示法律平等的误区,呼吁创制承认性别差异的法律,为女性获得法律权益创造实质平等的条件.女权主义法学的种种主张对加拿大婚姻家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现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对待性别因素的挑战.

  • 标签: 女权主义法学 实质平等 婚姻家庭制度 现代法律 形式平等 八十年
  • 简介:在现代法律理论中,规范性既意味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也用以表达有别于事实的另一世界。有关法律规范性的争议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难题:制裁义务是否具有同样的规范作用?是否只有一般性的法律规则才具有规范性?哲学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对规范性的理解是否相同?通过思考这些难题可以得出结论:规范问题不同于价值问题,法律实证主义能够在探讨规范问题时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法律的规范性不能化约为唯一一种规范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更加精致的研究。

  • 标签: 制裁 义务 规范 规则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合理性、形式合法性、实质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执政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凡是国家权力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中运行;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路径;依纪依规治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 国家权力 依法执政 党内法规
  • 简介:无论武装冲突如何被定性、被分类,关押在敌方阵营中战俘的待遇一直是武装冲突中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古代,敌军俘获的人没有任何权利,也没有战争囚犯这个概念。但如何对待战俘却不是一个新的挑战,甚至旧约全书中都要求给予在武装冲突中被俘获的人人道主义待遇。俘虏最初被视为获胜方战利品的一部分,并常被杀死或奴役。罗马人对待战争中抓获的俘虏非常残酷,但他也是最先意识到俘虏的经济价值并留用战俘的人。因为战俘传统上处于武装冲突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其待遇是战争法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允许拘禁战俘的情况下,武装冲突法规定了保护战俘的详细条款。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对比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伊斯兰战争法中有关保护战俘的原则。

  • 标签: 战俘保护 国际人道主义法 伊斯兰战争法
  • 简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文化伦理的支撑,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繁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斯·韦伯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理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虽有失偏颇,但对我们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迪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种研究途径。

  • 标签: 新教伦理 马克斯·韦伯 资本主义精神 文化伦理
  • 简介:单纯的改革口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感召力,民主化改革和制度化建设是后改革时代的基础性工作。宪法作为利益妥协斗争的根本性文件应当成为改革的根本共识。在社会已经分化和断裂的情势下,寻求社会共识、稳定和谐有赖于利益分配制度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通过完善利益表达沟通、竞争博弈、妥协合作的宪政机制,为各阶层在自治、妥协合作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奠定制度基础。

  • 标签: 利益分化 合作主义 宪政体制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