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密固达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对比几种不良反应预防用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密固达治疗280例骨质疏松症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对输液前使用地塞米松、乐松、泰诺预防抗过敏组与无药物预防组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例预防用药组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剧烈骨痛的概率明显低于100例非预防用药组,两组均未出现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密固达不良反应以发热、肌肉酸痛流感症状为主,预防用药可明显减少流感症状,而对心律失常、眼部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几种预防用药组之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骨质疏松 密固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器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器角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作者: 王雪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0年第6期
  • 机构: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富加镇卫生院),四川眉山620500
  • 简介:近些年,社会经济快速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人们能享受着高质、方便的现代生活,一方面承担着较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持续增大的心理压力,逐渐提高了风湿关节炎发病率。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此种疾病认知仍未完善、治疗手段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由此导致风湿关节炎影响着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类免疫性疾病,能破坏人体关节并且产生慢性关节滑膜炎症,其发病形式多样、复发率高,发病后较难治愈。当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既能有效控制西医治疗对各类药物的依赖,也能提高患者身体素质。若想提高类风湿关节炎预防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各类治疗,应先让其了解为何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都有什么特点?如何预防与治疗风湿关节炎。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预防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9年2月采用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108例,其中多椎体骨折30例,骨折累及椎体后壁24例。局麻下扩张146个椎体,每椎注射2.5~6.5mL,平均4.6mL。根据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球囊扩张程度明显大于椎体高度复位程度,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2.7mm(33.4%),伤椎中部高度平均恢复2.8mm(丢失高度的37.8%),Cobb角平均矫正3.3°,单侧与双侧扩张无显著差异;疼痛改善程度与复位无相关。结论PKP球囊在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内扩张会使骨小梁压缩骨折,一般仅能使伤椎部分复位,复位程度与近期止痛效果无相关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脊椎穿刺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研究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在痛风关节炎(G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07月~2022年0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痛风关节炎患者中选取2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其它类型关节炎患者中选取250例作为对照组,均以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受累情况以及肌骨超声的表现。结果:实验组受累关节共检出324个,对照组受累关节共检出312个,相差较小;实验组双边征、多点状高回声、痛风石检出率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积液检出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肌肉骨骼超声检查下,能够发现痛风关节炎与其余类型的关节炎有所差异,利于临床的诊断分型。

  • 标签: 肌肉骨骼超声检查;痛风性关节炎;其它类型关节炎;受累关节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肠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源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肠源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的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源5-HT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的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的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源5-HT浓度,与Ulrike提出的"肠源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目的探讨渐进经皮椎体成形术预防骨水泥外渗的原理与效果。方法15例椎体肿瘤,其中转移肿瘤13例、椎体血管瘤2例,44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8例外伤压缩性骨折,共67例80个椎体采用渐进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穿刺注入造影剂,无造影剂外渗进人椎管的共52例61个椎体,显示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的共15例19个椎体。将骨水泥(PMMA)搅拌至凝胶状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缓慢逐渐注入,对有骨水泥渗入椎体后缘者暂停推注,并调整注射针的深度至椎体前份再逐渐注入造影剂。结果19个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的椎体通过渐进注入骨水泥,未发现渗入椎管内。结论用渐进经皮椎体成形术预防骨水泥外渗进入椎管具有可行

  • 标签: 脊椎肿瘤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依从。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状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组和改良支具组。传统支具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的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组坚持佩戴支具患者的依从高于传统支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

  • 标签: 改良支具 锤状指 依从性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骨外科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20例,调查老年人的膳食营养摄入情况,测定骨密度,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60岁~7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0例,占22.7%,71岁~8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6例,占30.8%,81岁~9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2例,占50.0%,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χ2=6.526,P〈0.05),即随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的趋势。老年人骨质正常与骨质异常膳食摄入情况比较:与女性组相比,男性在钙、VitC、蛋白质的摄入量方面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同性别健康组比,骨质正常组在钙、VitC、蛋白质的摄入量方面高于骨质异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的趋势,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与骨密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应注重老年人的膳食营养。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膳食营养 骨密度
  • 简介: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的相关。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组,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组(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组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的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的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防治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edialpatellofemoralligament,MPFL)损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对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情况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为92.86%(39/42),其中Ⅰ度损伤为7例(17.95%),IT度损伤为22例(56.41%),11I度损伤10例(25.64%);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发生在股骨侧有13例(30.95%),髌骨侧有20例(47.62%),韧带体部损伤有4例(9.52%),联合损伤有5例(11.91%)。结论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MPFL损伤以Ⅱ度损伤最常见,其次为Ⅲ度损伤和Ⅰ度损伤;MPFL损伤部位以髌骨侧最常见,其次为股骨侧。

  • 标签: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青少年 创伤
  • 简介:支气管源囊肿是由于胚胎期支气管系统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囊性病变。支气管源囊肿多被发现附着在胸骨、皮肤、胃、心包及纵隔,而椎管内支气管源囊肿(spinalbronchialcyst,SBC)则较为罕见。

  • 标签: 颈椎 支气管源性囊肿 青少年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分析哈尔滨市区居民身体成分与跟骨超声参数的关系,为该地区居民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韩国杰文ZEUS9.9身体成分测量仪和法国OsteospaceMEDILINK超声骨量测量仪测定1416例年龄为20.0—70.0岁的哈尔滨市区居民的身体成分与跟骨超声参数(STI)。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脂肪量、体脂率、瘦体重与STI呈显著正相关,年龄与STI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STI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年龄、瘦体重、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女性STI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年龄、脂肪量、体重、体脂率。男、女性身高与STI没有显著相关(P〉0.05)。②哈尔滨市区居民骨质疏松人数百分比随年龄递增表现逐年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50-年龄段以前,男性骨量丢失和OP检出率高于女性,50~年龄段以后,女性高于男性。结论①跟骨超声骨量与体成分变量间的相关存在性别差异。除年龄外,男性STI与各项指标的相关大于女性。年龄、脂肪量、体脂率可能是影响女性跟骨超声骨量变异的决定性因素;年龄、瘦体重可能是影响男性跟骨超声骨量变异的决定性因素。②哈尔滨市区居民低骨量和OP检出率比例较高,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哈尔滨 骨质疏松症 体成分 跟骨超声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的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中,选择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的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神经根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神经传导阻滞
  • 作者: 万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吴兴区人民医院&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湖州313008
  • 简介:目的:研究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效果方面,观察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能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外固定架;内固定手术;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 简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机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释放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1]。1967年,Wolf在血液系统中发现并首次报道了MVs,当时仅被看作细胞活化或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Vs的损伤修复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关节软骨损伤 间充质 外切体 机体细胞 微囊 细胞源性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P<0.05),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采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骨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症选择不当而致失败,其它8例均得到了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支撑能力,是修复长骨大块骨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骨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感染骨缺损宜慎用。

  • 标签: 骨基质明胶 骨缺损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ICTP、PINP)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测定12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和122例绝经后健康正常妇女(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CTP、PINP、TG、TC、LDL-C、HDL-C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结果两组相比较,骨质疏松症组TG、TC、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PIN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ICT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NP与TG、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ICTP与TG、TC、LDL-C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因子PINP水平下降、破骨因子ICTP水平升高与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ICTP PINP 血脂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近期手术椎体再骨折相关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已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显示,分为手术椎体再骨折组(A组,共24例),无再发椎体骨折组(B组,共16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密度、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术后是否规范化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等相关因素,探讨导致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原因。结果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等因素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较B组差,术后6个月A、B两组骨密度T值分别为(-2.46±0.700)、(-2.21±0.71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分别为(-2.37±0.896)、(-1.92±0.804),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将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形态分为团块状与海绵状,其中A、B两组团块状分布分别为15例、58例,海绵状分布分别为9例、106例,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490,P〈0.05)。术后3d复查测量A、B两组骨水泥上缘距上终板距离分别为(3.38±0.744)mm、(1.98±0.707)mm,骨水泥下缘距下终板距离分别为(3.13±0.835)mm、(1.82±0.475)mm,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PKP术后近期手术椎体再骨折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引起的,其中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以及骨密度是导致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