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BT)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745例T1c~T3a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384例接受碘-125粒子BT治疗,年龄(72.1±6.6)岁,tPSA (12.4±6.1)ng/ml,前列腺体积(33.6±13.8)ml,Gleason分级分组(2.0±1.2);T1c~T2a期189例,T2b~T2c期182例,T3a期13例。361例接受RP治疗,年龄(65.7±6.2)岁;tPSA(12.6±6.4)ng/ml,前列腺体积(37.2±17.8)ml,Gleason分级分组(1.9±1.2);T1c~T2a期177例,T2b~T2c期170例,T3a期14例。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RFS)的因素。结果本研究745例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无临床复发生存率(P=0.321)、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643)、总生存率(P=0.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T组bRFS显著高于RP组(P=0.018)。在Gleason分级分组为2和3(P=0.008)、前列腺体积≤35 ml(P=0.027)、tPSA≤10 ng/ml(P=0.013)、临床T分期为T2b期和T2c期(P=0.031)以及NCCN危险分级为中危(P=0.003)的患者中,BT组的bRFS显著优于RP组。基于整个队列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P=0.004)和临床T分期≥T2b期(P<0.001)与bRFS显著降低相关。结论BT的临床无复发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与RP相当,bRFS优于RP。年龄≤70岁和临床T分期≥T2b期提示前列腺癌预后更差。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近距离放疗分次间靶区和正常组织在形变配准(DIR)和简单累加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情况下,累积剂量的剂量学差异,分析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中,形变配准技术应用于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3例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病例,每个病例均进行了4次CT定位的近距离放疗。对每个病例的4次CT进行形变配准后,计算并统计靶区D90和膀胱、直肠、小肠、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形变累积剂量,与简单累加DVH得到的累积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剂量差异与相似系数(DSC)的相关性。以此剂量差异(即形变配准造成的正常组织剩余剂量)作为限量,在最新一次的CT上重新做计划,分析此差异给靶区剂量提升带来的收益。结果经形变配准后,膀胱D2 cm3、D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47±1.92)、(2.82±2.73)Gy(t=-3.65、-2.93, P<0.05);直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05±1.61)、(1.51±1.58)、(3.21±2.50)Gy(t=-4.02、-3.02、-4.06, P<0.05);小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1.42±0.99)、(1.55±1.28)、(2.43±1.95)Gy(t=-3.52、-2.96、-3.06, P<0.05)。靶区D90、膀胱D0.1 cm3和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和剂量差异相关性不明显(P>0.05)。利用形变配准可一定程度上提升靶区剂量,中位数为150 cGy。但形变配准精度有待提高。结论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分次间,仍建议采用简单剂量累加方法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累积剂量。

  • 标签: 形变配准 近距离放疗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与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近距离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5例自2019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术后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患者,每位患者均采用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和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进行CT扫描定位,并制定相应计划及评估,运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计算后得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组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时的高危临床靶区、膀胱及直肠受照剂量的差异,选择最优计划实施治疗。结果采用3D打印个体化多通道施源设计计划的D90%、D100%、V100%、V150%与常规单通道施源器设计的计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的D2cm3与常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通道个体化施源器靶区适形性好,可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 标签: 3D打印 多通道施源器 近距离治疗 逆向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化疗、腔内近距离治疗、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放化疗序贯腔内近距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宫颈癌细胞中瘦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有效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无瘤生存、死亡等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总有效率(74.00%,148/200)高于对照组(53.00%,1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GF2、瘦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F2、瘦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年随访期间无瘤生存率(62.00%,124/200)、病死率(5.00%,10/200)均低于对照组(30.50%,61/200;17.00%,3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腔内近距离治疗、热疗联合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临床近、远期疗效。

  • 标签: 放化疗 中晚期宫颈癌 腔内近距离治疗 热疗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疫情总体呈现散发状态,防范疫情任务仍然艰巨。近距离治疗(BT)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部分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BT不能被替代也不可过度延迟。而对于疫情期间BT推荐或指导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总结国内外可检索到的较少几篇关于疫情期间BT的推荐,结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前期疫情期间的工作经验,希望可以给同行们提供疫情期间恶性肿瘤高剂量率BT的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病 恶性肿瘤/近距离疗法 治疗推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治疗中使用调强放射联合插植近距离后装的价值。方法:纳入20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研究(2018年4月~2020年4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观察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插植近距离后装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生存周期。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90.00%)高于对照组(40.00%),组间对比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适宜治疗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手段。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5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9月,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甲组与乙组各包含患者43例。乙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运用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甲组患者住院期间在乙组患者基础上进行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探寻适宜治疗支气管肺癌的方案。结果: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乙组患者更低,且治疗后疼痛评分更低,表示为P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近距离照射 支气管肺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在髂血管旁孤立转移淋巴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0年间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处方剂量20~30 Gy 1次。疗后前3个月每个月复查CT,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CT,评价治疗局控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和随访,1、3、6个月淋巴结达完全缓解分别为2、3、3例,部分缓解分别为9、8、8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0例。症状缓解10例。急性放射性肠炎2例,骨髓抑制2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插植近距离治疗髂血管旁转移淋巴结可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三维打印模板 肿瘤转移,淋巴结/插植近距离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生存预后的术前模型。方法模型的建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SEER数据库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1 019例,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术前危险因素,包括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根据危险因素建立诺谟图。模型的外部验证:选择2011至2019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38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107例进行验证。模型的精确度通过内外部验证的C指数以及校准度验证,并与当前的危险分层系统进行比较。结果SEER数据库中数据的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年龄、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SEER数据库中数据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模型的内部验证C指数为0.737;模型的外部验证C指数为0.723。根据ASH危险分层构建的模型C指数为0.636。结论本研究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SEER数据库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晚期宫颈癌近距离后装治疗,二维计划和三维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了19名接受了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制定二维和三维近距离计划。分析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除直肠外,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的危及器官受量明显小于二维近距离治疗计划(P<0.05)。结论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治疗技术能更好的实现靶区覆盖,保护正常组织。

  • 标签: 晚期宫颈癌 近距离治疗 剂量学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且接受胆道支架植入,继而序贯调强放射治疗及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体积参数等,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水平、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后1个月复查,18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2例,其中14例患者在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肿瘤较调强放射治疗后缩小,4例肿瘤无明显变化。6个月局部控制率(LC)为94.4%(17/18)。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10/18)和38.9%(7/18)。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低,黄疸症状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热,胆道感染等,但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中,局部控制率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但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

  • 标签: 192Ir 三维近距离放疗 肝外胆管癌
  • 简介:分别将1颗放射性125I粒子或粒子空壳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旁(n=12),另取12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植入后7、14、30、60d时取相应面神经行HE、AgNO3染色及丽春红G-亮绿sF双重染色,并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组织病理学结构与正常面神经结构相似;粒子组髓鞘及轴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修复性变化。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面神经损伤性以及修复性变化。

  • 标签: 放射性125I粒子 神经组织病理学 超微结构观 近距离照射 面神经 家兔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
  • 简介:摘要空腹血糖作为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整体血糖控制、β细胞功能以及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础胰岛素是控制空腹血糖的重要手段,优化基础胰岛素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达标,从而实现远期获益。但目前临床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存在启动时机较晚、剂量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使得空腹血糖达标率较低。为了实现最佳空腹血糖治疗,笔者将详细阐述个体化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基础胰岛素的联合用药等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 标签: 胰岛素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装治疗中施源管的放置情况,对放射源到位精确度的影响。方法对后装治疗中常见的四种施源管的置放情况,利用出源长度测定标尺进行放射源到位精确性的测量。结果水平直放1000.00±0.07mm,水平U型放置996.00±0.10mm,水平S型放置996.01±0.11mm,竖直U型放置996.02±0.08mm。结论在后装近距离治疗中,尽量使施源管水平直放,有利于治疗过程中放射源到位的重复性与精确度。

  • 标签: 后装近距离治疗 重复性 精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某三级医院学科科研效率现状,并提出科研效率改进方向。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至前沿最远距离(Slack Based Measure,SBM)模型对某三级医院35个学科2015—2017年每年的科研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某三级医院2015—2017年科研效率年平均值为0.44~0.65,科研效率由低到高的科室类别分别为内科、外科和辅助学科。科研效率逐渐上升的学科13个(37.14%),逐渐下降的学科7个(20%)。3年中有2年及以上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有效(科研效率值为1)的学科为9个,3年DEA均无效(科研效率值小于1)的学科也为9个。科研人员投入平均冗余值为18.6,科研经费投入平均冗余金额为23.38万元。结论某三级医院科研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学科科研效率参差不齐,对于科研效率不足的学科,根据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情况,重点从提高科研人员产出及经费使用效率上提升科研效率。

  • 标签: 三级医院 科研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SB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