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养阴清肺汤对放疗肺癌患者放射性损伤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肺癌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组间具有可比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予以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养阴清肺汤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性损伤、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皮肤损伤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损伤分级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IL-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1%(4/37),低于对照组的29.73%(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有利于改善皮肤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和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放疗 肺癌 放射性损伤 炎性因子水平 养阴清肺汤
  • 简介:神经损伤是牙槽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可能损伤的神经主要有下齿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鼻腭神经。其中颊神经和鼻腭神经恢复能力较强,术后可迅速恢复。舌神经的解剖位置容易分辨,术中应多留意避免损伤。而下齿槽神经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走行方向,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下颌支矢状劈开、下颌后牙种植术时都可能会被损伤到,损伤后患者下唇麻木或感觉异常。

  • 标签: 鼠神经生长因子 下齿槽神经损伤 疼痛强度语言评价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和金属蛋白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老年急性肾损伤以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有效改善肾功能,值得将其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老年急性肾损伤 炎症因子水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5例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给予椎管减压加内固定手术,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8.43%(P<0.05);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针刺觉、轻触觉、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观察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大便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12.96%明显低于对照组31.37%(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有助于改善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鼠神经生长因子;甲泼尼龙;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0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创伤后急性肌损伤炎症反应过程中肌纤维自身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对肌内炎症的影响。方法取野生C57BL/6小鼠(野生小鼠组)、肌纤维条件性TGF-β受体Ⅱ敲除小鼠(敲除小鼠组)各16只。肌毒素腓肠肌内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肌损伤。比较两组小鼠在注射后0、4、7、10 d肌内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2、17等的渗出差异。取新生野生小鼠和敲除小鼠各2只,体外培养原代成肌细胞,分别分为两组:干扰素组(γ-干扰素处理)和对照组(仅加入等量溶剂)。比较两组肌细胞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H-2Kb蛋白、H2-Ea蛋白、Toll样受体(TLR)3蛋白、TLR7蛋白表达差异,以及野生小鼠和敲除小鼠干扰素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肌毒素注射后4、7 d,敲除小鼠组肌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比例(75.73%±3.62%、45.27%±2.32%)、巨噬细胞比例(38.67%±2.76%、24.87%±2.19%)、M1型巨噬细胞比例(43.21%±0.11%、30.43%±2.19%)、CD4+T细胞比例(20.13%±1.62%、5.67%±0.32%)显著高于野生小鼠组(58.52%±2.43%、29.21%±2.45%,20.63%±2.32%、16.23%±1.25%,24.98%±0.35%、14.23%±1.69%,10.70%±0.43%、2.50%±0.45%),且以Th1和Th17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组IL-6、MCP-1、MIP-1α、H-2Kb蛋白、H2-Ea蛋白、TLR3蛋白显著上调,且敲除小鼠干扰素组上调较野生小鼠干扰素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TGF-β信号缺失影响肌纤维免疫行为的调节,使肌内炎症加剧,肌细胞修复延迟。

  • 标签: 肌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炎症 肌纤维 免疫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合并脑损伤时脑组织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与NF-κBp65之间的关系.方法64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和ANP组.胰胆管逆行注入4%牛磺胆酸钠制备ANP模型.尼氏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海马神经元的损伤,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NF-κBp65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ANP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胞核固缩,核仁欠清晰,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损伤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ANP组大鼠制模后3、6、12h的神经元凋亡指数分别为10.63±0.24、21.02±0.25、17.12±0.36,显著高于NS组同时点的0.33±0.19、0.71±0.67、0.45±0.33(P值均<0.01);NF-κBp65mRNA表达量分别为0.63±0.05、1.05±0.06、0.92±0.05,显著高于NS组同时点的0.11±0.01、0.12±0.01、0.08±0.01(P值均<0.05).NF-κBp65蛋白的变化与其mRNA的变化一致.结论ANP大鼠脑损伤的早、中期与神经元凋亡关系密切,其机制可能与NF-κBp65的激活有关.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脑损伤 神经元 细胞凋亡 核转录因子-ΚB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室旁区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32只,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不插线)。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室旁区nestin和SC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室旁区nestin和SCF表达很弱。对照组缺血侧nestin的表达除2h、6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缺血侧SCF的表达除2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SCF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SCF的表达,推测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生成的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巢蛋白 干细胞因子 肌苷
  • 简介:目的:探讨骨损伤大鼠静脉血栓发生后的细胞因子变化及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定量打击装置定点打击大鼠股骨外侧,造大鼠下肢股骨损伤,石膏固定后早静脉血栓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干预组,通过ELlSA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栓形成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ICAM-1水平的变化,同时,WB法检测模型大鼠血管内皮中IL-6,NF—KB,TNF—a,vcAM-1,ICAM-1n1&NA的表达情况,旨希望发现骨损伤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干预组造模大鼠进行抗凝预防治疗,观察血栓发生情况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lcAM-1变化和细胞内皮中IL-6,NF—KB,TNF-a,VCAM—I,ICAM-1nlRNA的表达情况,分析抗凝药物预防效果及预防血栓的机制。结论:骨损伤大鼠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发生明显变化,与细胞内皮相应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具有-定的联系,-而通过溶栓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IL-6,TNF-a,NF-KB,VCAM-1,1CAM-1水平,其抗凝机制上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损伤 静脉血栓 细胞因子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新生大鼠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浓度H2O2(0-60μM)诱导氧化应激细胞模型,LDH法检测各种神经细胞损伤程度,MTT法检测各种神经细胞活力;不同浓度H2O2(0~80μM)诱导氧化应激神经元细胞模型,Westernblot检测IGF-1(25ng/mL)施加前后神经元细胞内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未经H2O2处理组相比,不同浓度H2O2处理细胞24h后,大脑皮层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程度均有升高、细胞活力均有降低;但神经元变化更为显著,与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大脑皮层神经元5min后,相比于未经H2O2处理组,可见Akt磷酸化水平呈H2O2浓度依赖性降低(均P〈0.01),而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加入25ng/mLIGF-1后,IGF-1能够逆转低浓度H2O2导致的神经元细胞Akt磷酸化,与未经H2O2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高浓度H2O2导致的Akt磷酸化作用无明显效果,其磷酸化水平均低于未经H2O2处理组(均P〈0.01);经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1h后,再加入25ng/mL的IGF-1,IGF-1处理前后Akt磷酸化水平均已恢复至未经H2O2处理时的水平(均P〉0.05)。结论大脑皮层神经元对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较其他神经细胞敏感;IGF-1对皮层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氧化应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细胞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6例为川崎病组,其中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1例,无冠状动脉损伤65例。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收治的非川崎病所致发热患儿96例为对照组。检测纳入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冠状动脉内径。并分析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组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10水平低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0.05);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相比,冠状动脉损伤患儿NT-proBNP水平高,冠状动脉内径大(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IL-2(r=0.54、0.64、0.59)、IL-4(r=0.61、0.57、0.57)、IL-6(r=0.65、0.50、0.60)、IFN-γ(r=0.60、0.58、0.51)、TNF-α(r=0.64、0.64、0.50)、IL-17A(r=0.69、0.68、0.51)、IL-12P70(r=0.70、0.65、0.56)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正相关,IL-10(r=-0.52、-0.47、-0.68)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在川崎病患儿机体异常表达,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川崎病 血清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损伤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颗粒素(NG)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联合检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7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46例(预后良好组),GOS≤3分51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NG、HIF-1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G和HIF-1α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效能;Pearson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G和HIF-1α与APACHE Ⅱ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良好组GCS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50 ± 1.74)分比(4.76 ± 0.78)分],NG、HIF-1α和APACHE Ⅱ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696.98 ± 158.96) ng/L比(875.92 ± 188.52) ng/L、(34.72 ± 13.98) μg/L比(51.29 ± 14.17) μg/L和(15.69 ± 3.45)分比(22.58 ± 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HIF-1α、APACHEⅡ、GCS和颅脑损伤类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G和HIF-1α联合检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明显高于NG和HIF-1α单独检测(0.873比0.772和0.821,Z = 2.276和1.949,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APACHE Ⅱ与血清NG和HIF-1α均呈正相关(r = 0.852和0.889,P<0.01;r = 0.717和0.851,P<0.01)。结论血清NG和HIF-1α联合检测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有助于判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颅脑损伤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神经颗粒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颗粒素(NG)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联合检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7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46例(预后良好组),GOS≤3分51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NG、HIF-1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G和HIF-1α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效能;Pearson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G和HIF-1α与APACHE Ⅱ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良好组GCS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50 ± 1.74)分比(4.76 ± 0.78)分],NG、HIF-1α和APACHE Ⅱ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696.98 ± 158.96) ng/L比(875.92 ± 188.52) ng/L、(34.72 ± 13.98) μg/L比(51.29 ± 14.17) μg/L和(15.69 ± 3.45)分比(22.58 ± 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HIF-1α、APACHEⅡ、GCS和颅脑损伤类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G和HIF-1α联合检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明显高于NG和HIF-1α单独检测(0.873比0.772和0.821,Z = 2.276和1.949,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APACHE Ⅱ与血清NG和HIF-1α均呈正相关(r = 0.852和0.889,P<0.01;r = 0.717和0.851,P<0.01)。结论血清NG和HIF-1α联合检测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有助于判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颅脑损伤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神经颗粒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氢气(H2)在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中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失血1 h,复苏2 h制作大鼠压力控制型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来制作I/R诱导的ALI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C组)、氢气组(H组)。S、C组大鼠全程吸入60%N2-40%O2混合气,H组复苏全程吸入2%H2-58%N2-40%O2混合气,余同C组。通过血气分析、肺干/湿比(W/D)、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评价H2对ALI病理改变及肺功能的影响;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评价H2对ALI炎性反应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NK检验或者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H2可提高I/R大鼠PaO2/FiO2[C组(325±22) mmHg比H组(370±36) mmHg(1 mmHg=0.133 kPa),F=25.285,P<0.05],减轻肺水肿[肺W/D:C组(4.94±0.14)比H组(4.75±0.12),F=8.142,P<0.05],改善肺损伤(HE染色),降低肺损伤评分[C组(7.50±1.07)比H组(4.50±1.07),F=62.515,P<0.05],降低TNF-α[C组(66.58±5.17) pg/ml比H组(55.58±10.06) pg/ml,F=69.229,P<0.05]、IL-6的含量[C组(28.09±2.06) pg/ml比H组(23.50±2.77) pg/ml,F=24.542,P<0.05],抑制MPO活性[C组(1.55±0.14) U/g湿片比H组(1.15±0.18) U/g湿片,F=154.621,P<0.05],及NF-κBp65的表达[NF-κB p65评分:C组(5.16±1.07)比H组(2.30±0.36),F=93.938,P<0.05]。结论吸入2%H2可改善肺功能、降低肺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是H2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I/R诱导的ALI的炎性反应。

  • 标签: 氢气 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缺血再灌注 急性肺损伤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生长抑素联合红霉素对腹部损伤术后肠蠕动功能以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2016年手术治疗的腹部损伤患者80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静脉泵注,250μg/h)联合红霉素(静脉滴注,0.9-1.2g/d)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单独红霉素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蠕动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腹胀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腹腔感染2例、肠麻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术后腹腔感染4例、肠麻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红霉素可以有效改善腹部损伤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还可以抑制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腹部损伤 术后 生长抑素 红霉素 肠蠕动 炎症因子
  • 简介: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mRNA表达的影响,补阳还五汤组与金纳多组均可抑制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标签: 受体表达 大鼠脊髓 损伤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抗体对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作用,探索减少纤维化和促进骨骼肌再生的方法。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0只,鼠龄6个月,体质量约250g。随机分为PRP抗体组(A组)、PRP模型组(B组)和模型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全部采用0.5%布比卡因溶液注射大鼠胫骨前肌制作骨骼肌损伤模型,造模后第2天,A组于损伤处注射PRP联合TGF-β1抗体,B组单独注射PRP,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实验第14天全部处死、取材,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PAX-7表达情况。结果在Masson染色中发现,3组损伤骨骼肌都出现纤维化改变,但是A组比B组和C组更少的表达纤维化程度(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A组TGF-β1表达水平[灰度值(0.13±0.01)]也比B组(0.15±0.02)和C组(0.19±0.02)明显减少(P〈0.05),而A组PAX-7表达水平[灰度值(0.25±0.02)]则比B组(0.22±0.03)和C组(0.19±0.02)明显增加(P〈0.05)。结论PRP联合TGF-β1抗体可以明显抑制骨骼肌损伤后胶原纤维的表达,同时增强骨骼肌卫星细胞活化和增殖,更好促进损伤骨骼肌修复。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转化生长因子 骨骼肌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致感染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LY组颈内动脉注射0.2mL(7μg)PLY]和生理盐水(NS)组(颈内动脉注射等体积NS),每组40只。每组按观察时间点分为6h、12h、24h、48h4个亚组,每亚组10只,其中5只注射EB,甲酰胺法测定脑组织EB含量判断血脑屏障(BBB)的破坏程度。5只不注射EB,取脑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IF蛋白含量和细胞凋亡。结果与NS组比较,造模后各时间点PLY组大鼠脑组织EB、NSE、GFAP、AIF蛋白含量均较高。细胞凋亡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Y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与AI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59,P=0.000)。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PLY诱导的脑损伤的发展过程,A1F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感染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凋亡诱导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肽素水平,探究其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元市中医医院收治疱疹性咽峡炎患儿3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疱疹性咽峡炎患儿214例(对照组),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184例(观察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DF-15、肽素水平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采用DXC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GDF-15、肽素与CK-MB、cTnⅠ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GDF-15、肽素与CK-MB、cTnI水平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72,t = 0.585、0.576,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N)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GDF-15、肽素、CK、CK-MB和cTnⅠ水平显著升高,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1.237、18.324、33.084、13.535、17.192、21.859、39.014、24.369,χ2 = 28.097,P均< 0.05)。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GDF-15、肽素与CK-MB、cTnⅠ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 = 0.530、0.427、0.443、0.440,P均< 0.05)。血清GDF-15、肽素、CK-MB和cTnⅠ水平升高均为影响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血清GDF-15、肽素、CK-MB和cTnⅠ水平诊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心肌损伤的曲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94、0.886和0.973,灵敏度分别为81.10%、84.20%、85.30%和90.20%,特异度分别为79.00%、81.30%、91.40%和94.90%,血清GDF-15、肽素联合检测的AUC为0.953,灵敏度为94.60%,特异度为84.10%。结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血清GDF-15和肽素水平显著升高,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Ⅰ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是影响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可能对诊断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伤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生长分化因子-15 肽素 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