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弗蕾德伽德是法兰克墨温王朝的摄政王太后,她凭借“幼王”母亲和监护人的身份在纽斯特里亚王国确立了摄政统治,她对亡夫财产的占有使她拥有了赏赐贵族的资本,确保了摄政统治的长久稳固。在摄政期间,弗蕾德伽德手腕灵活地驾驭主教和贵族,不遗余力地与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同宗诸王对抗,为儿子克塔尔二世统一法兰克奠定了基础。弗蕾德伽德的统治策略和手段遭受了世人的诟病,但其延续墨温王位传承和壮大王室事业的政治意义理应得到肯定。

  • 标签: 弗蕾德伽德 墨洛温 摄政
  • 简介: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镇"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汤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 标签: 畲族 迁徙 文化认同 “六保” 汤夫人崇拜
  • 简介:《布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麽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家庭伦理 祭神解冤…
  • 简介:当代壮族布陀信仰的重构,在其世俗化建构的表象下,其重建、复兴、重释、变异等过程都是在心灵传承机制的整合作用下进行的;壮族布陀信仰的重构,对后现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信仰的复兴与重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和典范作用。

  • 标签: 布洛陀 信仰重构 内在机制 意义与反思
  • 简介: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壮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在地理—民族—文化—经诗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发现,地理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经济关系促进壮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了布陀经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呈现方式,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

  • 标签: 壮族 布洛陀经诗 文化地理学
  • 简介:<正>IntroductionThecontributionofrNgogBloldanshesrab(1059—1109)(hereafter:rNgogLo)tothedevelopmentsofBuddhistscholarshipingeneralatthebeginningoftheLaterDiffusionofBuddhisminTibet(phyidar)isahighlysignificantone.InthefieldofepistemologyinparticularrNgogLo’stranslationsandcommentarialworksconstitutedthecornerstonesfortheemergenceofaleadingtraditionofTibetantshadmaatthemonasteryofgSangphu

  • 标签: 译本 量论
  • 简介:大多数传统村落不仅传承了中华农耕文明,还保留了一批乡土建筑,其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单一属性的,它们而是像城市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通过比较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神村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县在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层面的关联性,让我们更深入地关注到传统村落价值的多元性以及空间物质载体以外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索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方法。

  • 标签: 传统村落 浑源古城 神溪村 历史文化价值 价值关联
  • 简介: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是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本文以昆山市的周庄、锦、千灯3个水乡古镇为案例地,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构建水乡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结构关系模型,探讨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环境、低碳环境教育、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和低碳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水乡古镇,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环境、低碳环境教育均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均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产生极显著正向影响。②低碳旅游动机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认知产生正向影响,对旅游者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低碳旅游环境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认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旅游者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低碳环境教育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低碳旅游认知对旅游者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极显著正向影响。③古镇旅游者主要抱有亲近自然旅游动机,部分旅游者怀有低碳体验旅游动机;古镇低碳旅游环境主要体现在低碳交通方面;古镇主要开展了常规低碳环境教育;古镇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主要表现为表层认知,深度认知缺乏;古镇旅游者主要具有普通低碳旅游参与意愿;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主要表现为低碳游览,低碳食宿表现也较好。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古镇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景区低碳旅游环境建设。

  • 标签: 低碳旅游行为 低碳旅游动机 低碳旅游环境 低碳环境教育 碳旅游认知
  • 简介: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前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社会性讽喻诗,充分展示了他“动言直笔书”而“不惧权豪怒”的直吏本色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后期,诗人又吟咏了相当数量的山水、田园间或有感伤情调的闲适诗,“独善其身”是这一时期诗作的主要表述倾向。白居易从“志在兼济”的入仕抱负到官场失意后的“独善其身”,不是简单的表象变化,而是诗人在重创之下屈而难伸的思想转换,“江州之贬”就是这种思想转换的界碑。

  • 标签: 白居易 “中隐”生活 中国 唐朝 生平事迹 思想转变
  • 简介:近年出土的三方杂姓墓志,信都伯、冯顺公冯聿,乃太师冯熙之子。父子二志皆出自“乾脯山之阳”;尚书郎中源模,征北将军、北讨都督源子雍之子,凉州刺史源延伯之弟,源延伯墓志亦近年出土;张懋史书不载。曾祖腾、祖光、父敞、张懋本人与长子显孙、次子令孙、三子汉孙五世为官,姓名、官职记述清楚。三方墓志的魏碑书体,各有特色,冯聿、张懋二志化隶入楷,楷则俨然;源模墓志在魏碑楷化进程中具有行楷体势,与其同时下葬的长兄源延伯墓志的书法,似均出自季父源子恭之手。

  • 标签: 邙洛墓志 冯聿 源模 张懋 魏碑书体
  • 简介:工业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工业考古热潮,催生出美国许多工业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工业博物馆并驾齐驱。由于工业遗址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成为当前工业博物馆发展的主流。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专门的工业遗产调查记录机构,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美国工业博物馆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工业博物馆 工业遗址博物馆 工业遗产保护
  • 简介:李兆作为清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以来江南特别是常州地区频繁的宗族活动多有关注。面对宗族传统的时代异变,他往往给予正面的指导,阐明道理,提供范本,试图廓清认知迷乱,引导时人正确追溯家族历史,重建宗族的合理秩序。剖析李兆的宗族观,小宗理论是其评判、指导如何确认族分关系、开展宗族活动的基本依据。由于受其家世的深刻影响,以父系血缘为统绪的姓号标志的伦理意义,也在李兆的宗族观中起了一定作用,并直接影响了他对民间宗族活动所持的态度。

  • 标签: 李兆洛 十九世纪 辨宗尊祖 通谱 归宗复姓
  • 简介:嵩山黄河之间的郑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 标签: 文明起源 华文化 古都古城
  • 简介: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布陀是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其仪式唱本为《布陀经诗》。本文透过对这一信仰及《经诗》形成的历史背景、叙述结构的分析,讨论布陀信仰与宋明期间左右江地区历史变迁的关系,认为其背后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左右江社会的区域格局,是地方土司在重构地方社会秩序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区域秩序 田州 岑氏土司
  • 简介: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发动了寄托缅怀故明深意的“青遗事画册”唱和,继之又发起了三次多人步韵唱和,其中“红桥”唱和试图在主题意蕴和创作词风上有所改变。唱和中的精神风貌及创作风格,虽得到了唱和中部分词人的认可,但其影响力却在多人步韵词坛上因缺少时代生命力而很快消逝。从王士祯首倡的扬州唱和可窥清初词人心态及清初词风之嬗递的深层原因。

  • 标签: 顺康词坛 步韵唱和 扬州 青溪遗事 红桥
  • 简介:藏学界通常将藏传佛教(尤其是15世纪兴起的格鲁派)看作超越地方主义的宗教象征,然而根植于藏区传统的地方主义如何“被超越”,横亘于广阔地域的宗教共同体如何形成?学术界一直缺乏地域视角下深入剖析与个案探讨.本文关注格鲁派四大寺的地域性僧团组织-康村(Khamstshan),以哲蚌寺桑康村为例,通过宗教仪式、康村起源和僧源制度的考察,探讨康村在地域整合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康村是格鲁派宗教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枢纽.本文还将桑康村置于寺院外部的地缘政治网络之中,阐释政教合一体制下宗教共同体的政治色彩与功能.

  • 标签: 藏传佛教 共同体 地域社会 康村
  • 简介:对于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需要,后人对之描述和诠释往往会呈现出与其原始形象相距甚远的状况,而且这种异化过程又往往是以历史学的名义进行的。在中世纪法国,克维的形象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在图尔主教格雷戈里的笔下,克维尚是一个充满蛮性的凡人国王;但到了中世纪中后期,在法国王室的推动下并在御用文人的协助下,克维却成为一位尽善尽美的“圣徒”国王。对于这种转变的动因和效果以及中世纪历史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人们当然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可。从维护历史学基本伦理准则角度出发,对于中世纪历史学的形态扭曲必须持批判态度。

  • 标签: 克洛维 格雷戈里 法国王室 形象演绎 历史学
  • 简介:《布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壮族文化 男女平等
  • 简介:一幅惨淡世态的素描一曲心灵历程的悲歌──读莫亚的《幸福的本能》黄贻芳Resume:cetarticlepresenteAndreMauroisetsoncalibreromanrealisteL'Instinctdubonheur.Letextea...

  • 标签: 莫洛亚 心灵历程 资本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素描 故事情节
  • 简介: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 标签: 历史记忆 民族文学 瑶族 密洛陀 族群认同